手写信,黑白照
孩子们出门旅游,从景点寄来了一张明信片,有景点的特色风景和一番手写的问候,看到很高兴。多年没收到过信件了,明信片也透着一股亲切。如今写信的人太少了,亲人,朋友,同事的思念,述说,情感的表达减去了酝酿全都用数字网落替代了,有几个还用写信方式代替语言呢?写信和收信的那种情感期待和时间间隔有谁能体会?它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化,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记得过去展开信纸亲手动笔写信,钢笔灌满墨水,铺开信纸郑重写好开头,随着叙述可长可短。写好后写上信封地址,收信人的姓名,贴上邮票,本市的用4分邮票,寄到外地的是8分邮票。带着体温的信件投进街上绿色邮筒,之后就是期盼回信。
写给父母的信件一般用折叠方式叩头式以表示尊重,写给平辈的一般选用开阔平折式,已式平等。写给小辈的一般是采用比较活泼的花样叠法。叠法很多。信中除去文字还常常夹着一两张黑白照片,看后非常满足,可谓一举两得。
用毛笔写信是视为最尊重礼数,可称一封信就是一种书法作品,那种文化的情感是微信,短信都无法取代的。记得现在唯一能看到用毛笔写字的是陕西师范学院的老师们,他们一直延续用毛笔书写录取通知书,一份一份认真规整,我非常钦佩。想必收到通知书的学生们也会有不一般的感受。
记得我刚去内蒙给家中保平安,信写好后没有寄出而是托带队的伯伯带回来,因交通不便觉得这样速度会快些。谁知伯伯没有立刻回家而又去了别的地方之后才回去。家里不知原因不知出了什么差错而惦念。我却为父母为何不回信而焦虑。估计是半个多月后才收到信件,通讯员给我的是整整七封信。我躲在一个背风的房子后面,一封一封地打开,看到父亲写的家书,我哭了。在那一封信一封信的传递和等待中,我慢慢长大了。
http://s16/bmiddle/001DzN95zy73Ta0uI2j4f&690
http://s9/bmiddle/001DzN95zy73Tb2TP2898&690
黑白照也是过去照相的一种标志,至今我依旧喜欢。前些日子翻出小时候的照片,黑白清晰,简洁立体,爱不释手。年轻时很喜欢照相,几乎是每年过生日都要去照相馆照张相。时间长了照相馆的师傅们都熟悉了。翻出各种花衣服摆出各种姿势显示青春的美丽。有时也要洗张带颜色的,那个颜色远不如现在彩色鲜丽,都是照相馆师傅一笔笔涂出来的。记得我家邻居的女主人就是在照相馆工作,常常拿回来许多带颜色大小不同的照片回来修版,我很羡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