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的回忆
http://s10/small/001DzN95gy6FGCj05qpe9&690
《简爱》曾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越是细读越觉得意味深远,含义深刻。尤其是那段经典对话:“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我也会的。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难以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地站在上帝面前。”简爱对于追求爱情精神上要平等的人格魅力曾深深打动我。
我喜爱这部小说,也喜欢《简爱》改编的这部电影,更喜欢《简爱》的配音李梓老师。最近刚从媒体报道中获悉,李梓老师因长期患帕金森综合症而于本月五日离世。心里很别扭,也很难过。虽然从没在银幕上露过面,但她的声音却寄存在了我心底。每次听到她的声音就觉得那样亲切,真实又感动。在她的配音的故事情节里,剧中人物都是那样活灵活现,简直妙不可言。好奇又入戏太深地我曾一直在想,李梓老师究竟长的什么样啊?能唤起人心灵深处共鸣的这么美妙的声音。
她配音的《卡桑德拉大桥》《叶塞尼亚》《巴黎圣母院》《英俊少年》等,都是我们那个时代所熟悉的电影。我都太喜欢了。吉普赛女郎,阿兰德龙,茜茜公主,高仓健,汤姆叔叔的小屋等,配音老师们的辛勤杰作记忆深刻。正如欧南说的,那是属于我们时代的集体记忆。因为那时我们物质贫乏,情感饥渴,许多事情觉得乏味无趣。唯独电影带给了我们一种情感上的复苏,如涓涓暖流滋润我们朦胧中的荒芜干渴,而我们被激发的这种干渴暖流,与当时盛行的朦胧诗歌和伤痕文学一样,来源于译制片。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或多或少都有他们的形影相伴,他们用美妙的声音,温暖我们刻板拘谨和羞涩的心灵,曾让我们产生过多少懵懵懂懂美好青春回忆。
《简爱》是李梓老师事业的巅峰之作。她和邱岳峰老师合作的简爱和罗切斯特配音的这部片子,至今被称为是教科书的艺术杰作。还有我们熟悉的丁建华,刘广宁,苏秀老师等,声音依旧那样的甜美动听,带给我们的是精神上的慰藉。邱岳峰,毕克,尚华,富润生,盖文源,一些我们熟悉的老艺术家们,陆续都走了。但他们那种为了配出高质量配音,反复推敲台词,配音时吐字清晰声音放松严谨的敬业精神,真可称为当代的一代黄金。正如艺术家陈丹青老师说的:“那一代配音演员,无不凝聚了过于丰沛的才情,好像他(她)们的七情六欲全都在配音生涯中孤注一掷,他们从空中散播着人性的光辉。”
和现在快餐式地电影配音市场对比,那种高质量拼音的魅力才是观众所需要的。我曾听到过现在的负责人曹雷多次谈到,现在配音行业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不景气,以前人们看的国外电影都是配音版,现在人们更喜欢大片明星的原声版。而且配音质量粗糙,口型对不上,这样发展下去,令人感叹,译制片还需要吗?
李梓老师的离世,这些优秀配音老师们的先后离去,似乎带走了我们熟知的那个时代,唯一带不走的,只能是存在我们心底的美好记忆。他们那各个有特色的磁性嗓音,会永远与天堂保持距离,会随着岁月深隐起来,依然会优美动听,浑厚而凝重。流淌的会更持久,色泽会更含蓄而朴素。
这种集体性的回忆,也许只属于我们这一代,现在不会有,将来也会难以复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