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家长,两种感受
(“老曹,打点钱”)
这是儿子在北京上学五年时间,我收到的最多的一条短信。
儿子上大学第一个学期,我们参照左邻右舍的标准,给他带足了半年的生活费。可是才过了三月,他的小金库就告急。来了条短信:“老曹,打点钱。”
我和媳妇想,这小子的专业是建筑学,开了好几门和美术相关的课程,需要添置的东西比较多,也没细问,马上又给他打过去了三个月的生活费。可是还没放假,手机又响起,还是那句话:“老曹,打点钱。”放假回来,媳妇给儿子上了一节“理财课”,还附带着谈了一些“要节约闹革命”,“不浪费父母一针一线”等古老道理,儿子一边玩游戏,一边拿老娘开涮。
快开学了,我们决定每个月发一次生活费。可是没过多久,觉得儿子的月份比我们总要少上好几天,甚至十天就又发来短信::“老曹,打点钱。”一个学期应是六个月,到了儿子那里成了九个月或是十个月。
我都好几年不敢去书店了,都是在马路边卖五块钱一本的B版书,密密麻麻地小五号铅字几乎看不到天头和地脚。媳妇买鞋从没有超过100元,我的鞋也没有超过200元,儿子的鞋不是500元就是600元,还有一次居然是800元。我和媳妇咬了咬牙去麦当劳吃了一顿,花费61元,那股新鲜劲还挺兴奋。坐在里面傻瓜似地四处张望。儿子在网上鼠标轻轻一点各种外卖的单子一大堆。价格可恨的我都不敢向媳妇汇报。
去年儿子的笔记本和照相机更新换代,我去看他时说:你看,你一下子就花去快两万,后面艰苦朴素的话还没来得及展开,儿子就慢条斯理地摸摸我的脸说:老曹啊老曹,别这么说好不好,你将来老了,你要什么我也给你买什么还不行吗?然后非常理智地搂着我平安地穿过车水马龙的长安街,感动的我差点鼻涕眼泪一起稀里哗啦。
晚上一个人躺在被窝里,反思自己白天的激动表现,一个无比成熟的奔六张的老汉省吃俭用,用一年攒下的近两万两银子轻而易举就被一位20多岁的小男孩用甜言蜜语和部分肢体语言“骗”的一干二净。自己还是那样的心肝情愿。
没办法啊,这就是中国孩子们的爹啊,可怜天下“老曹们”的爹。
( 洋媳妇育儿)
去年夏天我申请了三个月假期去美国看望儿子。我的儿媳叫苏珊,是位美国人,她教育孩子的一些方法令我开了眼界。
我的孙子才三岁。名字叫托比。每天早上托比醒来后,苏珊就把早餐往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活去了。托比会自己爬上凳子吃早饭,吃饱后他会自己在衣柜里找衣服,鞋子。自己再穿上。又一次托比把裤子穿反了,我想去帮助他,却被苏珊制止住。她说:“如果他自己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
一天中午,托比闹情绪不肯好好吃饭,苏珊说了他几句,小托比愤怒了,一把将盘子推到了地上。苏珊看着托比认真地说:“记住,从现在起到明天早上,你什么东西都不能吃。”托比点点头,坚定地回答“yes!”晚上吃饭时,托比欢天喜地爬上凳子,苏珊走过来拿走了他的盘子和叉子说:“我们已经说好了,你今天不能吃饭。”小托比看着面容严肃的妈妈边哭边说:“妈妈,我饿了。”苏珊说:“不行,说话要算数。”苏珊毫不心软。
还有一次我们带托比到公园去玩,托比和公园里的两位小女孩玩的很热闹。他们在一起玩厨房游戏。忽然托比拿起小锅使劲朝一个女孩头上敲了一下,女孩放声大哭起来。苏珊看见后,拿起小锅使劲敲到托比的头上,托比一下子跌倒在草地上哇哇地大哭起来。苏珊问托比:“疼吗?下次还这样做吗?”托比一边哭一边拼命摇头。
听说我来了,苏珊的父母开车来看望我,家里来了客人托比很兴奋,他把装沙子用的小桶装满了水,提着小桶四处转悠,不小心把水撒了一地,我连忙找出墩布准备拖地,苏珊从我手中抢过墩布交给托比,对他说:“把地拖干净,湿衣服换下来,自己洗干净。”托比不愿意,又哭又闹。苏珊二话不说直接拉他到储藏室关了禁闭。听到托比在里面大哭,我想进去把他抱出来,托比的外婆拦住我说:“这是苏珊的事,你不要管”
看完后想想,两种家庭,两种对比,两种方法。尽管年龄不同,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感受些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