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意的感悟

(2010-10-21 20:13:45)

    随意的感悟

 

 人们常说,去西北的滇藏高原或是去草原,必须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这次内蒙之行,勾起我对西北及草原那种想往与关注,也许是年龄的关系,似乎比过去有想更深一层了解的欲望。

在广阔的草原和绵延起伏的高原上,繁息生存的牛羊骆驼的五畜,蒙族人们珍惜与草原相恋的铁蹄马,藏民们所崇拜的藏传佛教,及各地自然景观的传奇,那里的农耕,婚嫁,禁忌等,这些让我感到亲切,对高原和草原特有的原始生态文化有了一种喜爱。

在动物世界里,我一直很喜欢在天空中勇敢飞翔的鹰。喜欢看它在天空中的翱翔,看它俯冲式的那种锐利,看它在大自然中的繁殖生存。我曾看到一些有关鹰的报道,获悉 它们的平均寿命是七十多年,和咱们人的年龄差不多,但它们的年龄要分为两个阶段。它们的一生称的上是勇敢坚强。有些咱们人类未必能比的过。

       鹰一般分为苍鹰,雀鹰还有赤腹鹰。它一次一般生两个或三四个蛋,之前母鹰也会象天下母亲那样细心照顾小鹰,但是小鹰出生到六七天时,就要对开始对它们实行残酷的训练。

首先就是飞翔,我们人类所看到的鹰一般都是在天空中翱翔,也经常称为搏击长空。因为爬行对于鹰来讲是鹰的耻辱,在老鹰认为小鹰能飞了,就把它们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拆掉,然后把它们从高处推下去,小鹰会因翅膀中的骨骼被折断而疼痛不已,但它们必须要飞翔,否则母鹰不会它们喂食,等待的就是死亡。曾有人看见幼鹰可怜抱回家收养,但很快发现,家养的鹰根本飞不过房梁,才明白母鹰的真正苦心。幼鹰在折断翅膀拼命挣扎中,他们的翅膀能得到及时供血,而且短时间内就可痊愈,而痊愈后的翅膀就会更加坚硬如铁。当母鹰认为它们能够独立飞翔的时候就不会允许它们再回老巢了。

      鹰对待死亡的态度也很令人惊叹。它不会等死,当它意识到自己快不行的时候,就会飞到悬崖上,在岩壁上把自己撞死。悬崖一般都是又高又陡,谁也见不到鹰得尸体。

鹰在飞翔或捕食时,一般都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刮风下雨的天气里,鹰是不会飞出来的。它十分珍惜自己身上的羽毛。外出捕食时,如发现自己掉了羽毛,它会放弃食物,把掉的羽毛带回巢里。鹰在活的时候,是决不会让自己的羽毛丢失的。

鹰比其它鸟类活的寿命都长,它可以活到七十岁。我们祖先自古就有一句老话,就是“人过七十古来稀”,当然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活到七十岁的年龄已经不再称为稀少了。可是鹰与我们人类不一样,它在四十岁的时候,双爪就会开始老化,两侧翅膀的羽毛也会堆积在一起,非常影响它继续轻盈地飞翔。这时候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番痛苦重新获得新生。

     鹰与人一样,首先选择的自然是生存。但它却比人类付出的代价大出许多,可以说是非常的痛苦和残忍。它要重新经过一百五十天左右的时间考验,这是即痛苦而又异常艰难的生死考验。

首先它要在飞翔中用自己的身体去冲撞悬崖,把身上结茧的部位嗑在岩石上,把老化的部位和嘴巴连皮带肉地嗑掉,然后满嘴流血地回到洞穴,忍着疼痛等待着新的长出来。

  新的长出之后,就开始了第二次工序,要把双爪的老茧甲分别拔掉。那又是一次次鲜血淋淋的等待。

  新的长出之后,开始第三次工序,就是用新的趾甲把身上旧的羽毛陆续扯掉,扯掉之后要再等五个月的时间,新的羽毛才能慢慢的长出来。

就是这样,  经过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阶段,鹰才能重新获得生命。重新获得又是三十年的旺盛生命,鹰又可以重新在蓝天中自由勇敢地飞翔。再次享受生命带给它的快乐生活。

每当看到这些,心中感慨而自愧不如。由观鹰到识鹰,由识鹰到惜鹰,大自然中行走与天空飞翔的万物生灵因缘奥妙而其乐无穷。记得在一位朋友家曾近距离地看过一个鹰的标本,心里很触动。抚摸着它那坚硬阔大的翅膀约有两米左右,双爪刚硬,身姿雄健,仿佛随时还会展翅高飞,黑褐色的羽毛几乎完好无缺透着一种明亮,目光犀利的锐眼,透着一种坚毅和顽强。我们人类没有鹰的那种生存限制,但即使有,我们也未必就能够做到鹰的这种境界。

在我们曾遇到困难和心情不爽,脚步迷乱又匆忙的时刻,或选择逃离来解脱身上的负重,或是怨声怨气沉闷不已。在我们遇到危害和苦难面前,更难以面对血淋淋的躯体,在我们的生命遇到考验,身体遇到病魔的时刻,却惟独缺少或难以具有鹰的这种精神,它在苦难中激发的毫无惧色和勇敢坚韧,那种坚忍和孤独,那种无畏斗志和魄力。使我们人类在自然界的各种碰撞面前,应与鹰进行一下角色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人生里程里生命的真谛与感悟。

鹰的心中有它的渴望,有它的虔诚,有它的吟唱,有它的轮回。

这种鹰志,值得我们大家思索,感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