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企业帐务难以平衡的根本原因分析
(2008-07-28 09:27:06)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外贸 |
海关监管执法数据与企业内部管理数据计算口径不同随着海关监管模式的改革,海关监管方向从原来的重单证轻实物逐步向重实物重过程转化;核销方式也从粗放核销逐步向链式管理、据实核销转化。
海关将逐步严格要求企业报送满足海关监管要求的物流、生产经营等数据。对于联网企业,海关总署第150号令明确要求“联网企业应当如实向海关报送加工贸易货物物流、库存、生产管理以及满足海关监管需要的其他动态数据。”)
现阶段,海关的执法作业数据是依据海关商品分类编码(HSCode)的归并关系进行分类管理,也就是说海关进行核查作业和核销的计算口径主要是按照HSCode以及单耗来进行。海关按此计算口径来核实数据、审查单证、核对实物及相关账册,管理企业进口、运输、存储、加工、装配、转让、转移、销售或者出口加工贸易货物等情况,跟踪企业行为是否与实际相符、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
会计上的界定原则在于是否实现物权的转移;海关的界定原则重点放在对保税货物的监管。在处理会计帐处理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两种界定原则。
保税货物的作业特点导致数据指标难以平衡即使是处理好了计算口径的问题,实现了数据的有效转化和对应,但由于保税货物的作业特点,仍使得企业实际帐务平衡存在相当的困难。
为了让大家更多了解企业帐务平衡工作的难点和要点,以下对帐务的关键指标进行分析
1) 转进未报数量:
转进未报数量是指本期已实际入库但未办理结转(深加工结转)报关手续的数量。这些数量会分布在:原料库存数量、废料数量、在线数量、成品折料数量和残次品折料数量。
其计算公式为:略
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相当比例的企业在供应商发料给企业的时候,可能无法分清是保税物料还是非保税物料,或者企业没有进行保税还是非保税业务的区分,这就给转厂单据的提取造成一定麻烦,影响计算转进未报数量的准确性。
2)原料在途数量
原料在途数量是指本期已进口报关审结但未入库和已出厂未报关审结出口的料件数量。
其计算公式为:略
|要计算原料在途数量,要求进出仓单与报关单必须及时,而且物流与关务数据必须同步。实际作业过程,一旦关务与物流缺乏协调,例如:有仓单没报关或者有报关没仓单,给指标计算带来困难。
3)原料库存数量
原料库存数量是指本期料件实际库存在原料仓库中的数量,包含转进未报数量,但是不包含原料在途数量、废料数量、在线数量、残次品折料数量。
其计算公式为:略
原料库存数量亦可以通过实时盘点得到。
需要注意的是原料库存数量包括进出仓单、移动仓单、报废单、调整单、退料单等,但不包括受托加工数量。
实际作业过程中,由于部分企业没有进行保税货物&非保税货物的分仓分帐管理,对于边角料、残次品和副品等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库存数据不准确、不能够全面反映保税料的库存状况。
4)废料数量
废料数量是指本期报废原材料数量,不包括监管方式代码为“0200”(料件放弃)的已申报核准放弃处理的数量。
其计算公式为:略
废料数量亦可以通过实时盘点得到。
需要注意的是废料数量包括报废单、调整单、入库单、出库单等,但不包括受托加工材料数量。
实际作业过程中,很多企业难以分清保税废料和非保税废料,对于已经申报放弃处理的废料数量,但是暂时未出仓的也没有专门分类管理。
5)在线数量%
在线数量是指本期料件在生产线上的数量,包括企业领料后到成品入库前的数量。
其计算公式为:略
包含单耗和损耗(边角料),单据包括:领料、退料、成品入库,不含受托加工材料,包含委外加工材料数量。
实际作业过程中,企业较难能够准确的盘出在线的保税数量,较难确定完工入库的成品版本号的准确性。
6)成品折料数量
成品实际库存折料数量,即合格成品耗用数量,是按照不同的版本进行料件折算,得到的料件数量。
其计算公式为:略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内部的BOM版本与海关备案的单耗版本号较难对应.
同时,折算前成品的数量不是简单的库存盘点数。其包括库存盘点、转出未报、在途数量等,不包括受托加工的成品。单据包括:成品完工单、成品返工单、成品出库单、成品退库单、成品报废单、成品调整单等。
7)废品、残次品折料数量
废品、残次品折料数量是指本期已入库废品、残次品折料数量,不包括监管方式代码为“0400”(成品放弃)的已核准放弃处理的数量。废品、残次品采取不同的单耗版本进行折算料件。
其计算公式为:略
废品、残次品折料数量包括库存盘点、转出未报、在途数量等,不包括:受托加工的残次品。单据包括:废品完工单、废品返工单、废品出库单、废品退库单、废品报废单、废品调整单,实际作业过程中,企业废品、残次品因实际耗用情况不明,很难对应上成品版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