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高二语文试卷分析报告
(2017-01-28 23:55:13)
标签:
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高一语文高二语文试卷分析报告 |
高一高二语文试卷分析报告
一、试题分析
(一)试题分值与知识结构
本次高一高二语文试题满分均为150分,其中第I 卷阅读类试题均为70分,第II 卷表达类试题均为80分。高一年级现代文阅读34分(含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古代诗文阅读36分(含文言文阅读19分、古代诗歌阅读9分、名篇名句默写8分);高二年级现代文阅读35分(含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古代诗文阅读35分(含文言文阅读19分、古代诗歌阅读11分、名篇名句默写5分)。表达类试题均包括语言运用试题20分、写作试题60分。列表统计如下: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一高二年级
语文试题分值与知识结构统计表
项目 |
阅读类试题 |
表达类试题 |
合计 |
||||||
现代文阅读 |
古代诗文阅读 |
||||||||
论述类文本阅读 |
实用类文本阅读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古代诗歌阅读 |
名篇名句默写 |
语言 运用 |
写作 |
||
高一 |
9分 |
25分 |
0分 |
19分 |
9分 |
8分 |
20分 |
60分 |
150分 |
高二 |
9分 |
12分 |
14分 |
19分 |
11分 |
5分 |
20分 |
60分 |
150分 |
(二)命题指导思想
依据对本次高一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考试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本次语文试题命制体现了如下的基本指导思想: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和本学期教学内容的要求,突出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在考查内容上,突出课内外的衔接并强调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注重考查学生知识和文化的积累,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深入理解和体验领悟的能力,以及应用写作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注重考查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达到的程度,以突出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
(三)试题特点
1.立意在素养,对接高考
试题以素养立意命题,注重考查学生思维水平和语文学科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即将在新的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中明确表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将引领未来的语文教学改革。本次高一高二语文试题,体现了检测学生在高中学习的不同阶段应具备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高考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的六个层级在本次高一高二两套试题中均有较清楚和全面的体现。古诗文名篇名句的默写考察识记与理解能力;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分析综合能力;古诗文阅读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注重审美体验,考查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等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语语言运用题考查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作文则反映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表达应用等综合能力。两套试题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性质,体现了对学生理解判断、概括归纳、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运用等思维品质的考查,体现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积累、运用等核心语文素养的考查,也体现了对其考试技巧与能力的考查。
两套试题均包括阅读题、表达题两大板块。试题设计符合新的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与高考联系紧密。
2.导向在教学,夯实基础
两套试题特别注重与教材的联系,考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有利于引导师生结合教材开展教学。
两套试题的名篇名句默写题与教材联系紧密自不待言。高一试题的现代文阅读重点考查人物传记材料的阅读,是高一第一学期选修《中外人物传记阅读》的体现。文言文阅读选择《项羽本纪》的段落作为试题材料,而且在翻译题中直接要求翻译《鸿门宴》的句子,与教材《鸿门宴》紧密联系。在语言运用题中出现语音试题,而且注音词语直接来自必修教材的重点词;同时出现对必修教材“梳理探究”联系紧密的汉字六书、对联试题,在名篇名句默写题中出现“名著导读”《论语》的名句试题,充分体现出对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视。高二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小说阅读,是对必修三学习小说的反映;语言运用部分也有与教材联系紧密的试题,如第18题虚词填空题,材料来自必修教材《红楼梦》的段落;第19题补写语句题,材料来自必修教材《动物游戏之谜》。两套试题的作文题,在文体上均不再是过去的“文体自选”,高一年级明确要求写“以记叙为主的文章”,是对高一第一学期要求学生学习记叙文写作、提高记叙文写作能力的体现;高二年级明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是对高二阶段要求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的体现。
这种在试题中或直接选取教材材料,或选取与教材联系紧密的材料,体现了教材对学生在高中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的不同,在教材与高考的联系处生成试题,有利于夯实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学导向无疑是正确的。
3.落点在育人,文化熏陶
试题材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呼应社会热点,发挥了语文的潜在育人功能。语文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高一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中国文学乐观精神的材料,有利于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实用类文本阅读《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梁思成的高尚精神品格对学生具有明显的教育启发意义;作文试题选取学生高中入学报到的场面作为写作话题,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生活,塑造美好心灵。高二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结合长征五号发射升空的社会热点选取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文学类文本阅读《三个矿工的遗嘱》,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广大的打工群体的精神世界;语言运用第20题选取我市《留守儿童报》对全市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材料,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作文试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这些直接传递正能量的试题材料,体现了语文关注生活、促进人的全面成长的本质要求,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
4.努力原创,科学规范
统考试题必须创新。统考试题的创新不在于题型的新奇,而在于取材的鲜活和情境的新颖,努力避免借用或抄袭网络原题、陈题,才能体现考试的公平性,达到检测的目的。本次高一高二语文试题,基本没有借用或抄袭网络原题,所有试题均为原创题,选材的视野较开阔,命题的角度较新颖,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入手,突出了语文的实践性、时代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全方位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达到了考试检测的预期目标。
本次高一高二两套语文试题,设计严谨,规范性强。试题语言表述努力按照高考试题语言表述的要求进行,试题编排格式也努力按照高考试卷格式进行编排,没有错误试题,没有错误答案。
(四)改进建议
(一)考查的知识结构应尽可能全面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未将文学类文本阅读纳入考试范围,不能不说是一个瑕疵。高考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选取小说作为考查对象。高一年级上学期小说不是学习内容,但可以将散文阅读纳入考查,因为在高一年级上学期,文学性散文尤其是写人记事的散文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二)应重视阅读材料与学生实际阅读能力接近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表述不够简洁,长句太长(最长的分句近60字),长句较多,欧化句式较多,读来绕口,超出学生实际阅读能力,不利于考查学生真实的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在选择材料命制试题时,应注意让试题材料与学生实际的阅读能力基本吻合或略高于学生实际水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