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型特点与答题规律

(2015-03-24 21:35:13)
标签:

语文高考

2015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试题特点

答题规律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型特点与答题规律

这是一篇旧文,写于20096月,后连载于《语文学习报·高考版》200997日、14日第一版,总第296期、297期,编入本人的《论语文的教学考》一书,该书20135月出版。虽是一篇旧文,且已过去差不多六年,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本人觉得它对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与答题规律的把握是科学的,即便在六年后的今天也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故此再公开发表于博客,供博友们交流探讨。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题,文本选材丰富多彩,题型设计多种多样,分值比例大,能力要求高。很多考生常常望而却步,浅尝辄止,草草了事,失分多而得分少。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没有掌握答题的规律和要领,方法不当,缺乏信心。

我们通过对2009年全国夏季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题的研究,发现这些试题可以分别从能力层级的角度、试题呈现形式的角度进行类型归并,并可以总结出解答相应类型试题的一般规律和要领。这极其有利于提高考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增强信心,提高考生答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从能力层级的角度看试题的类型特点与答题规律

1.理解型试题

依据考试大纲,此类型试题仅指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题型。如湖南卷第16题“‘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句中‘俨然’的含义是      ”就是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而全国卷I15题、山东卷第20“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就是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词语和句子的一般规律是“联系上下文”,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绝不能脱离文本而孤立地理解。如要理解上述“俨然”一词,就应该联系上文的“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对于云南的云……再也不会单纯的来欣赏它的美丽了”和下文的“重新觉醒”,思考:为什么原来不会欣赏它的美丽而现在会重新觉醒?下文写到战争、警报与人们的表现有什么深意?这样就可以解答“俨然”的含义了[许多人看云之后觉悟到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以及人生价值后的庄重或庄肃的样子]如果仅仅解释为“庄重或庄肃的样子”,是不全面的,因为没有解释到这个词语在上下文中的意思。

理解句子,除了联系上下文以外,还得特别注意句中的关键词。如全国卷I15题第一句“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其中的“精神榜样”一词理解了,句意就理解了;山东卷第20题第二句中“回家的路”一词理解了,句意就会迎刃而解。

2.筛选整合型试题

依据考试大纲,此种题型指的是通过对文本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后来回答题干的问题。所谓筛选,是指从文本材料中选出有关题干的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所谓整合,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集中处理,进行整理合成,以回答题干问题。进行正确筛选和整合的前提是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因此它是源于理解又高于理解的一种能力。如天津卷第17本文介绍的新的生物进化理论和研究,主要质疑的是达尔文的哪三个观点?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就需要把原文中分散的三个要点的原话筛选出来,再用语言进行整理合成,才能回答“质疑的是哪三个观点”的问题。

解答此类型试题的关键在筛选,筛选的关键又在要点齐全,不能遗漏。如解答广东卷第17“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其要点有三,绝不能遗漏在文学创作上,他把稿纸当作可以种植的田园不息劳作”这一点山东卷阅读题(二)第19题明确提出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那就绝不能遗漏四点中的任何一点。

3.分析型试题

依据考试大纲,此类型试题包括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两种类型。

文章的结构是对材料进行组织和安排,它是作者思路的最终体现,能够正确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章的结构主要有横向结构、纵向结构和总—分—总结构。如重庆卷《瓷器的意味》按照“现实中的瓷器——瓷器的历史——瓷器与人”的顺序,围绕“瓷器的意味”来安排结构,属于横向结构。北京卷司马祠一文按照游览司马祠的顺序安排结构,分别介绍了韩城环境、古道、台阶、祠院等,属于纵向结构。宁夏卷《寻找教育的曙光》第段总写陶行知“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写陶行知是“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属于分写——段写陶行知是“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也属于分写;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陶行知的教育贡献;全文属于总——分——总结构。

分析文章结构,简便易行的方法是通过抓标志性词语和标志性句子来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理清结构,梳理出作者的思路。如宁夏卷“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一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只要抓住此类句子进行梳理,就可以较好地理清文章的结构。重庆卷第16“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我们只要抓住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句子,结合对文章结构的分析,也就很容易总结出作者的思路[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是文章中心的体现,而文章的中心又常常通过作者议论性、抒情性的句、段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必须抓住文中作者的议论性、抒情性的关键句、段。如重庆卷第17“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之中,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解答此题,一要分析,分析要抓住关键句段,本文体现作者观点的关键句段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观点:①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②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二要评价,评价要有针对性。

4.归纳概括型试题

要正确进行归纳和概括,首先需要对文本材料中有关题干的分散的信息进行筛选,在筛选的基础上再进行概括和提炼,从而回答题干问题。如浙江卷第1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12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这两题明确要求进行“概括”,考查的能力属于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这样的试题,首先必须从文章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如第11题文章中多次提到的“通识教育”“文化自觉”等信息点,第12题文章第一段中“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等信息点。在筛选出这些信息要点以后,再进行归纳、概括和提炼,从而较好地作出回答[11.大学应重视通识教育,培养“文化自觉”。12.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5.鉴赏型试题

依据考试大纲,鉴赏型试题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浙江卷第16题要求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就是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典型试题。要能够较好地鉴赏人物形象,就必须从文本材料中首先筛选出人物的肖像特征、行为表现、语言特点和作者议论性的话语等等,从中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征。比如从贝格斯太太忙着给我倒茶的行动中可以看出她的热情和淳朴;从贝格斯太太说起母亲和家乡时的深情中可以看出她对亲情的珍视,对故土的眷念;贝格斯太太能看出“我”“心境不佳”,说明她观察敏锐;作者评价贝格斯太太有“母亲般的慈爱”,是“旅客的贴心人”,贝格斯太太让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说明贝格斯太太善解人意。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则可以从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入手来鉴赏。如天津卷第19“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语言表达有何特点?”就可以从语句运用的对比、展示出的画面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鉴赏[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般要求分析写作技巧,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如全国卷II1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安徽卷第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求考生要有一双慧眼能准确识别表达技巧,如上述两题中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在准确识别的基础之上,再结合文本实际分析其作用及其表达效果,则此类试题的解答也会是很圆满的。

6.综合型试题

所谓综合型试题,就是试题题干既涉及文本思想内容,又涉及表达技巧、结构安排等形式;从呈现形式来看,往往有至少两个简答式问题,前后两个问题又是互相联系的;或者用选择题的形式,在选项上既涉及文本思想内容,又涉及表达技巧、结构安排等形式。如天津卷第19“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0“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题第一问是关于文章内容的,后面的问题是关于文章形式的,这就是典型的综合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只需要注意不遗漏题干要求,分别回答即可,因为把前后两个问题分开来看,实际上就是前述的理解型试题和分析型试题(或鉴赏型试题)而已。再如北京卷第17题是用选择题的形式呈现的综合型试题,ABC三项是关于文章内容的,DE两项是关于文章语言特色的。

7.探究型试题

随着高中新课程推进的逐步深入,高考试题形式与内容也在逐步发生变化,逐步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高考语文试卷在现代文阅读题中出现探究型试题,就是对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体现。

山东卷第22题,江苏卷第14题,安徽卷第14题,均是探究性试题。此类试题,解题方法具有探究性,答案具有开放性、多元性,但要注意探究方向必须源自文本,观点必须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依据必须充足且能自圆其说

二、从试题呈现形式的角度看题型特点与答题规律

1.简答型

此种题型是题干提出问题,要求考生依据文本简要作答。这种题型最常见,也最普遍。基本的解答技巧是做到“简要”。简,即简单、简短;要,即抓住要点,要点齐全而不遗漏,该使用术语就必须使用术语。简要,就不能不得要领,不能下大包围,不能兜圈子,不能没有点睛之笔,更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不能毫无条理。

2.选择型

如北京卷第17题,天津卷第21题,宁夏卷第11题第一问、12题第一问,广东卷1213题,都是选择式题型。此种类型的试题,往往具有综合性,它的选项涉及的可能是关于文本内容的,也可能是关于文本形式的。

解答此类型试题的基本技巧:一是挑选法,即把选项与文本相关内容进行对照、比较,相符则选,不相符则不选。二是淘汰法,首先淘汰明显不符合题干的项,五选四;再逐步比较筛选,四选三;直至结果正确,三选二。

3.填空型

浙江卷第14题,湖南卷第16题均是填空型试题。

此类型试题要求准确、精炼地概括文本相关信息,考查了阅读的多种能力,如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筛选信息。如浙江卷第14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解答此题,首先思考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联系贝格斯太太对盒子的爱抚和深情,她认为盒子里装的是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而这些是“无价之宝”,可以判断出文章的主旨是表达对家的眷念,因此所填的句子应该与此相联系;同时,此题截取了原文的句子,“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贝格斯太太是怎样做的?这样一分析,所填的句子就应该既是对原文主旨的概括,还应该在文脉上做到顺畅[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

4.小论文型

湖南卷第20“紧扣《云南看云》一文中的‘看’字,赏析该文主题的表达,300字左右”,就是小论文式的试题。

解答此类型试题,必须针对题干提示的写作方向,对文本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提炼出相关的观点,并对此进行分析、评价,做到观点鲜明,要点明确,表述紧扣文本,语句通畅,同时注意书写规范

三、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一般要领

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验证,我们把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一般要领概括为五句话二十个字。

1.读懂原文

这是基础的基础。

要读懂原文,扫读不行,跳读更不行,必须一字一句细读。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较好地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就必须把功夫首先花在读懂原文上。要读懂原文,没有三遍的功夫是不行的。第一遍专心致志、一字一句细细通读,理解原文大意、主要思想、基本特点;第二遍在研究试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读,把握试题信息点出现的段落、语句;第三遍边读边答题。有如此三遍的读,正确答题也就有保障了。很多考生连筛选整合型试题也要丢分,正是因为没有读懂原文。

2.研究题干

解答某一试题之前一定得深入研究题干,找准题干关键词,确定答题方向;研究题干要求,有多项要求的绝不能漏掉;通过研究题干而识别题型。

3.揣摩要点

揣摩要点是为了把握试题要答几点,以避免要点遗漏。要比较准确地揣摩要点,必须把筛选出的信息点与试题赋分相结合。一般而言(当然有例外,但相对较少),现代文阅读题的赋分有1分一个要点和2分一个要点两种情况。1分一个要点的,要点一般比较明显而简单;2分一个要点的,要点一般比较隐蔽、分散,需要筛选整合。

4.找准位置

这是指找出题干要求的信息点所在的段落,可能是一段,也可能是几段。找出来,与题干进行对照、比较,或对它进行筛选整合,或进行分析概括,由此回答题干。

5.规范表达

表达规范首先体现在条理清楚上,在揣摩清楚要点以后,要逐点依次回答,做到条理清楚。表达规范还体现在使用术语上,特别是涉及表达技巧的试题,该使用术语的地方准确使用了则画龙点睛。表达规范还体现在书写上,最好做到字体漂亮,最低要求是清楚、整洁,便于认读。

上述五句话二十个字,考生只要真正做到,得分少而失分多的现状是绝对可以改变的。

四、答题示例(2009年全国卷II

   任林举

[1]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2]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3]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4]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5]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6]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伏,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7]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8]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苍桑。

[9]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预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

[10]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11]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思路:

[1]研究题干:分析型试题。

[2]找准位置:第2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以下几句话。

[3]揣摩要点:赋分4分,可能答两点,一是内容上的作用,二是结构上的作用。

[4]参考答案: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15.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和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门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在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1]研究题干:理解型试题。

[2]方法: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第一句中“神秘的力量和意志”指的是岳桦迸发的生命力,“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指的是岳桦挣扎生存中的痛苦。第二句上文说命运决定了性格”,桦经历了怎样的命运?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这是理解此句含义的关键。

[3]揣摩要点:此题两句赋分6分,按常理应该每句3分,每句最好答到3点。

[4]参考答案:

第一句: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

第二句: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16.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6分)

[1]研究题干:很明显属于归纳概括型试题。

[2]找准位置:文章第[6]段开始到全文末尾,都说到了岳桦与白桦的不同,信息点就在这几段中。

[3]揣摩要点:此题赋分6分,要点分散、隐蔽,需要归纳概括,所以应该按2分一个要点总共3个要点来回答。

[4]参考答案:

①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②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③它们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

1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研究题干:此题属于鉴赏型试题。

[2]方法:准确识别修辞方法:返身向上……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赋予岳桦人的情思,属于拟人;“更像……更像……”明显是比喻。修辞方法作用的表述格式:运用了……修辞方法,表达了……,有……的好处。

[3]揣摩要点:第一问2分,每种修辞法1分;第二问4分,每种修辞的好处各2分。

[4]参考答案:

第一问:拟人、比喻

第二问: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20096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