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障房建设是权宜之计吗?

(2008-12-04 15:27:56)
标签:

房产

经济

权宜之计

低收入家庭

保障性住房

9000亿

头条

房价

政府“国十条”中“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表述和随后住房与建设部9000亿保障性住房投资计划像一颗重磅炸弹,影响着地方政府、开发商、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地方政府要盘算如何筹措资金来完成这一事关民生的任务,开发商则要考虑未来的市场格局,看自己还能否在这个行业立足,而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则更关心自己是否可以享受到保障房,会得到什么样的保障房,总之,这一措施对房地产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笔者在 20081118的博文《保障对象资格标准是房地产业发展风向标中认为,政府即将推出的“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办法”是决定保障房政策走向的实质指标,明确了这一标准,才可让开发商和消费者明确预期,各自做好自己的决策。但离1022财政部宣布 “近日发布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办法,以规范廉租住房和经济适应住房保障以及其他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行为”已过去了四十多天,这一标准仍未露面。这不仅加重了人们的观望情绪,还强化了笔者在上述博文中提到的一个疑问,保障房政策“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方向”?

我们看到,如同近期许多政策一样,这次保障房的政策又是一个“平衡之策”,既想通过大力度的保障房工程投资拉动GDP增长,又想借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这一重要的民生问题,同时,可能还有抑制房价上涨的用意,应该说体现了政府的良苦用心。

但是,在1022财政部通知中明确提出了两条“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加大实物配租力度,扩大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范围,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近日发布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办法,以规范廉租住房和经济适应住房保障以及其他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行为”,与9000亿投资计划的迅速推出相比,后一条的“资格认定办法”却至今不见下文。这似乎透露出相关准备工作可能并未做好,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拉动投资是首要任务,而需要保障的人群数量则可能超过这次计划保障的1300万户,房子可先盖了再说。也就是说在目前这一个特殊时期出台的这一政策,其目的首先是保增长,其次是弥补过去民生上的欠账,权宜之计的成分似乎更多些。

此外,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是保障房到底是什么样子?虽然这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但对于潜在的保障房享用者来说可是个大问题。本来根据有关规定,廉租房50m²/,经济适用房60 m²/套左右,但现在政策又提出了货币补贴方式和政府收购房源方式。这可能使人们对保障房的形象更加模糊。由于过去几年保障房开发规模很小,很多人可能都没见过什么是保障房,什么地段、什么户型、什么配套……虽然当前人们都把目光盯在房价上甚至是降价上,但当人们交了钱,拿了钥匙去看自己的新家时,关注的那可就是自己家的“品质”了。有报道说一些保障房出现了许多弃购现象,也可能和得到的房子与购房者事先预期不一致有关吧。

我国的住房政策从福利分房到全面市场化再到“市场+保障”无疑是一种完善和进步,但有了好的政策思路,还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把握好一个度,这样的政策才是可操作的、可持续的。保障就是保障,替代不了市场,也不应该占有主流地位。笔者不认同未来商品房价格会向保障房看齐的看法,很简单,如果看齐,谁还会愿意去买保障,再说,保障房享受着从地价到税费等一系列优惠,若价格一样,是商品房开发商的成本、利润控制得好?还是保障房价格存在暴利?

政策应该明确而且具备操作性,如果不把一些关键问题说清楚,反而会加剧人们的观望。保障房覆盖对象可是个大问题,政策明确了,预期才会稳定。好的政策应该让消费者该买的买、该等的等,该挣钱的去挣钱。若开发商因观望而紧缩投资,消费者因观望而持续等待,等来的结果又不理想,是否既有违政府拉动投资,拉动需求的初衷,又费力不讨好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