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娱乐化”的危害
最近,长沙市政府出台了《长沙市经济适用房补贴货币化实施政策》,马上被贴上政府给楼市“打鸡血”的标签。当下的中国楼市,市场交投虽然清淡了许多,但围绕楼市的议论却异常热闹,这些议论带有明显的“娱乐化”、“情绪化”倾向。远到早些时间的房地产业内“拐点论”、“阴谋论”的讨论、央视春晚小品的争论,再到近来教授和网友“打赌与道歉”的活剧和政府官员“绝不能便宜开发商”的宣示,无不体现这一倾向,“打鸡血”的说法不过是这一现象的又一表现。
“娱乐化”可能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潮流,其实,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以“娱乐化”方式吸引人们对公共政策的关注,进而推动政治经济民主化发展,是有其积极的一面的。但凡事皆有度,以“娱乐化”“情绪化”的方式
去看待复杂的现实问题,往往会干扰人们的思维、判断方式,让人不愿意进行理性的思考,做出务实的决策,从而造成目标迷失,预期混乱,回过头来反而伤害事件的本身。
如果说这些宣泄来自于一些普通民众尚无大害,因为大家都应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但如果是专家或政府官员也以这种方式分析问题、表达观点,那问题可就大了。真正处理解决问题时,理性、务实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就是这个道理。现实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就是例子,别的不说,就我们熟知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对华政策”而言,许多候选人当选前后“言行不一”,并非完全是诚信问题,“非不为也”“而不能也”。
言归正传,就此次长沙市的政策,固然有刺激房地产市场之意(这也难怪,房地产市场目前对长沙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确重要),但更多的应该是对于保障性住房实现方式的一种积极探索。根据中央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的调控思想,各级政府应下大力气去进行廉租房、经适房的开发建设。但土地、资金、开发周期都是绕不开的实际问题,更不要说如何进行有效公平的分配。土地供应一直从紧,资金来源按现有政策是从各级政府土地收入中提取10%(前提是土地要卖出去)
,而房地产开发本身又有较长周期,即便有钱、有地,也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发、去满足庞大的需求
。这些问题并不是喊喊口号,发发牢骚就能够解决的。
这次长沙市政府出台的货币化补贴的方式,即所谓的由“补砖头”变为“补人头”,从市场存量房(包括新房、二手房)中想办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实际上,保障性住房、商品房本来就很难截然分开。从需求角度来看,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是多元化、连续化的,一个人一生对于住房的要求一定是不断变化的,这不是简单的“50m²”、“60m²”或“90m²”就能划分清楚的。除了少数确应由国家提供住房的保障对象外,以多元化的市场供应,多元化的购买方式,实现大多数人的居住要求,应是未来解决问题的可持续之道。
文章结束之际突发奇想,要是某房产企业聘请易宪容老师担任CEO(这纯属“关公战秦琼”式臆想,与易老师无关,如有冒犯,敬请原谅),他上任后在目前的市道下会如何决策呢,未敢妄自揣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结果一定很有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