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规范44个汉字遭遇强烈反对的三大担忧

(2009-08-22 15:03:29)
标签:

规范汉字

极地蓝光

饱学之士

国家语委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规范44个汉字遭遇强烈反对的三大担忧

    文/极地蓝光

    最近,一轰隆地反对国家语委提出的规范44个汉字的声浪此起彼伏,有慎重规劝的,有直接反对的,甚至有谩骂的。总之,从民众到学者许多人参与了这场自称“关乎自己切身利益”和“关乎中华民族利益”的大事。这的确也引起了蓝光的兴趣。蓝光仔细研读了一些较为有代表性的网民和学者的一些反对观点。简而言之,无非是一些如“汉字要美,更要实用”,“汉字整容要慎重!”,还有改了这44个汉字,而由此要改变包括小学生在内的民众写字习惯很“不爽”,等等。蓝光分析,这些担忧的声音,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担忧之一:实现难度大。这次规范汉字的反对声中,不乏也有一些好建议,但对于实现的难度估计过大。有些学者的保守心态,或缘于对于新事物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许多人都会有。比如,有位著名学者就提出:要十亿人重新学会正确书写这44个字,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这44个字一旦法定下来,原来的写法就是错字!还有,44个汉字改后,如何再去教小孩子等问题,诸如此类的担忧,真是多余。因为人的行为,会随着社会潮流而动。蓝光认为,通过国家和社会的推动,这规范的44个汉字会深入人心的。这么多年来,改革事项中难度比这大得多的事项,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况且国家语委还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发布后提出了在有关领域如何实施的办法,针对不同情况作了分门别类的说明,有操作性和可信度。蓝光以为,这位著名学者的“忧国忧民”有点多余了。还有,担心现在对汉字进行“整容”,而由此对其他也进行整容,怕乱了天下,怎么办?蓝光以为,这种出于武断和臆想的判断,并无事实依据,甚至有点“杞人忧天”。规范汉字,这样的一项措施,所包含和考虑的因素很多,综合衡量利弊才是上策。一项改革要推行,自然有正面因素,也有担忧的方面,但不能凡事有担忧而凡事都不做。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今天在电视上就看不到《百家讲坛》了。因为当初《百家讲坛》出台时,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这些声音中也多是对于这种形式的担忧。

   担忧之二:规范没必要。一些学者提出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提出“汉字要美,更要实用”,认为从民众习惯和长期使用考虑,断定没必要进行规范。而实事是,时代发展了,形势变化了,新情况新问题出现了,过去的规范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语言生活的需要。特别是进入电脑和网络的时代,规范这些汉字,对于计算机的信息存储和管理很有利,对于小孩的教学有利。而有利于电脑运用和发展以及小孩教育的措施,我们都要摆在优先的位置来考虑。这次汉字规范,是在建国后继续1956年、1986年两次规范汉字之后,新中国开展的第三次对汉字的规范。因此,对此前的汉字规范工作重新审视、制定新的可行性规范是非常必要的。援引《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专家工作组关于《通用规范汉字表》问题解答:“近20年来,随着国家现代化、信息化事业的快速推进,我国语言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文字规范同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联系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这个时代给我们送来新语言新词汇新概念,也给我们对尽快适应这个新环境提出新要求,包括汉字在内的一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内在趋动力也在不断增强。这44个汉字的规范也是这个时代这个阶段的一个产物,并非如一些学者所言的纯属多余,或空穴来风。

   担忧之三:规范太仓促。有著名学者认为,这次规范汉字出台,时间太仓促,不象过去一样是经过慎重推敲之后才出台的。比如,有位学者在他的文章中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很多顶尖的专家参与了汉字简化和规范的工作,他们都是饱学之士,态度更是非常严谨,真可以说是戒慎戒惧、如履薄冰。他们动一个字,都要往复讨论,慎之又慎。”言下之意,当下这次规范汉字是仓促上马,所请之人都不是什么“饱学之士”,或态度也有问题。这种带有个人偏见的观点,蓝光不敢苟同。据初步了解,许多专家参与了汉字规范工作,他们反复研究论证,付出了不少心力智力。八年来,为了新的汉字表,国家语委和有关机构先后举行了80多次专家论证会,有3000多位海内外专家参与起草,前后共90多稿。这些数字足够说明了,国家对于这次汉字规范的重视,所参与之人多是我国专家特别是语言方面的专家,而且还综合了除语言专家学者之外的美术等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并非有些人臆断的那样。蓝光以为,造成这种判断的原因,或是有些学者缺乏所应有的真正学识和胸怀,以及固有的怀疑、忧虑和停滞不前的习惯性惰性思维。

 

转载:中国语言文字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纤夫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