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全食:体验残缺的美和生命的过程
文/极地蓝光
援引国际在线报道:“22日,本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精彩“上演”,全食带长1万多公里,平均宽度250公里,全食时间最长的达6分钟。对于中国民众而言,这是500年才得一见的天文奇观。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国际天文年”,也是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外太空400周年,这次日全食也在中国和日食带所经过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掀起了新一波天文观测热潮。
蓝光从20日开始就关注“日全食”这一重大消息,并开始搜集这次“日全食”的有关知识,也算给自己补一点十分缺乏的天文知识。这一热点,让中国人包括蓝光激起了对天空和宇宙神秘的一点兴趣。
“日全食”经历的过程比较简单,即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五个过程,在不同的地方观看,整个过程经历所需的时间不一样。比如在西藏的日喀则只经历了一分多钟时间就完成了全过程,而在有些地方历时两个多小时。
蓝光在22日当天从媒体上看了整个过程。有不一样的感受:蓝光以为,其实这五百年一遇的天文奇观,是人生的一种体验。即对于生命过程的一种体验。“日全食”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生命成长、成熟到衰老到再生的过程,这印证并记录了一个生命的年轮,周而复始的物换星移,生生不息。这个过程坦荡地悬在空中,让人们观察,让人们审视,让人们评说,让人们想象。这种现象,让人们对于生命过程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和体悟,这一天文现象是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一个重要范例。这一范例,激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对于自然现象的思考,对于科学创造世界更深意义的探求。
人们对太阳的膜拜从远古就开始了,太阳的神圣和至高无上,曾经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在古代“日全食”被统治者用来预示人们灾难的到来,也让老百姓更加俯首听命的一种工具。如把日全食或日偏食现象寓为"天狗吃日"。还有我们在古文中读到过"夸父逐日,弃杖成林"的故事。古人把太阳作为图腾,其神圣到了不可逾越的地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太阳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人们懂得太阳是一个有生命的发光体,它具有巨大的能量。它伴随着人们每天的生活,人们离不开这个宏大的球体,它是地球的母亲、生命和希望!
太阳这么伟大的球体,在当下,在人们的注视下要破其完整的身体而出现残缺(当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破碎)。人们不敢用眼睛直视太阳,因心理总有一种疑问存在,这种或许心底的惧怕是因为眼睛会直接受到损伤,同时,也是对着太阳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而心中也有一种茫然。“日全食”这种天文现象的出现,表面上看,让我们看到了太阳的残缺,特别是在从初亏进入了食既后,太阳风姿柔美,恬淡无奇。我们能更放肆地看着平日不敢直视的太阳,心中有一种满足谢和幸灾乐祸的心态。随着食既面积越来越多而到了食甚的程度,太阳就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我们可以更大胆地看它。这犹如一个婴儿初生,慢慢长大到了成年,从成年到老年……
“日全食”的过程,蓝光认为,其实让人们有了几种体验:一是从白天到黑夜的体验;(光阴虽短暂,但好象时间在这个时候变得短了。)二是从黑夜到白天的体验(让人们看到希望,在一种等待、茫然、无望的基础上,让压抑的好释放出来);三是从完整到残缺的体验(让人们感叹,世上本无永远完美的,也阐释了人们所面对的许多不幸福、不愉快、不融合而遭遇,或许就此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四是从残缺到完整的体验(这也让人们看到生之力量,生之伟大,生命的顽强。)这种轮回式的体验,快的一、两分钟,慢的一、两个小时。其实,这些体验,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对于生命的理解,也可以在“日全食”这一过程中展现出来,细心地去想象这业已过去的过程,会使人们对时间对生命会做更多的思考,对于人们的时间观、宇宙观、生命观或许会有教育意义。如果从这一层面上理解和分析,对于“日全食”的到来就不会只停留在感官的刺激或一时的热闹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