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文化失,则灵魂失,则和谐失!“三坊七巷”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翻开它,会让福州惊喜,让福建惊喜,让中国惊喜……
链接: 三坊七巷的断想 ----- 极地蓝光wjg

(白墙灰瓦折射出三坊七巷的寂静。)极地蓝光摄

(还在修建中的郎官巷,围墙后面就有故事!)极地蓝光摄

(曾经喧闹回响在新木做旧的房屋)极地蓝光摄

(还有一些房子没修,看得出破旧!)极地蓝光摄
“阅读”三坊七巷
文/极地蓝光
在福州市鼓楼区开始对“三坊七巷”进行保护性建设时,我到实地看过一次。走在断垣残壁中,流留于稀稀落落的古民居里,那坊那巷,对于无数次走过“三坊七巷”的福州人来说,总觉得有些陌生了,也让我多少有些感伤。重修这一块福州人娇傲地称之为“名片”的地方,是多少专家学者呼吁和多少有识之士力争而达成的。据我国古建筑方面保护的权威和抢救者阮仪三教授的话说,“三坊七巷”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但不是保存最好的,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老教授从内心道出了对这个建筑群的担忧。这位教授好几年前就在中央电视台发出呼吁:要尽快保护“三坊七巷”。
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一片曙光。政府的精英们越来越感到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三坊七巷”总体规划得很好,总投资将达到20亿。这是许多民众从报纸电视上得知的。它的建成,所产生的效应,不是什么金钱可以衡量的。当然这一“政绩”需要一任又一任的领导们,矢志不渝,象接力棒一样传递下去,期间要克服许多困难,解决很多问题,在修建过程中,一旦发生如资金不足而停滞,势必对于修复造成很大影响。“三坊七巷”历史价值不说,对于经济发展有极大的推动。如一个周庄和平遥古城的保护,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现在的当地官员和老百姓,把它们当作“摇钱树”供着,每天都在享受来钱的快乐。同时,也时时让国人接受着那份特殊文化给予的薰陶。当地官员们都庆幸当初的决定,因这历史证明这一决定具有历史性意义,留下它们真是为子孙后代做了一件好事。“三坊七巷”工程一旦修建完成,可想而知,我预想,“三坊七巷”就不再是福州的“三坊七巷”,不再是福建的“三坊七巷”
,将成为中国的“三坊七巷”。因为它是唯一的。这种历史文化上的稀缺性,会带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关注,那时作为福州人,应该感到十分荣耀。
在拆建的背后,有一个紧迫的文化内涵回归和再生的问题,这也是政府部门头头脑脑们最为头疼的事。一个国家的文化复兴,一个地区文化的复兴,不仅依赖于实物,还要依赖于深植于其中的文化灵魂。实物的重建,多数是有钱能办到,可是许多文化的传承却需要几代人一直不停地、延续地在挖掘、发现和累积,不是挥金如土可以办到的。这种文化领域重铸的过程,直接触及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格”魅力产生和特质形成的深层次问题。这份艰苦的工作,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和一批文化人的觉醒和执着。随着“三坊七巷”的修建进行,政府部门也开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开始了对“三坊七巷”文化进行挖掘。如从廉政建设角度入手,收集并出版了《福州市三坊七巷廉政勤政故事》;从恢复福州传统手艺角度入手,寻找在“三坊七巷”南后街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和工艺,让更多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和工艺汇集到“三坊七巷”的南后街;旅游部门开始设计宣传片、培训导游等。随着人们对于“三坊七巷”关注度的提升,更多的人参与到“三坊七巷”文化重建的队伍中来。对于关注和一直牵挂“三坊七巷”的人来说,是一件幸事。
“三坊七巷”里有许多故事。我想,在“坊”与“巷”间,有多少悲欢离合,也有多少荣辱福祸;有多少英雄壮举,也有多少苟且偷生,有低吟浅唱,也有高亢深颂。据我个人初步了解,“三坊七巷”仅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其中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名人就有几十位。就这一点,在偌大中国的其他古民居中群落的实物遗存中所没有的。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一笔无法创建的复制的精神财富。每个人读到这些人物,必定感动。因这些人物的背后,就是一段历史性,都有一段故事,而其中的许多人都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这个意义,“读”起来,也让人感到它历史性的厚重感。
对于实物“阅读“是快乐的,同时快乐中的隐忧也不少。在实地“阅读”了“三坊七巷”这部宏伟的巨著之后,我于去年七月三十日发表了《三坊七巷的断想》现代诗歌,写了题记曰:作为福州人,对于三坊七巷的记忆和怀念是深刻的。前几年,关于这一文化瑰宝如何保留,专家及政要不断地论证。其中,自然涉及保护与建设与发展的矛盾。如何保持它的度?其实是一道两难的哲学、社会命题。“三坊七巷”是福州这座2200多年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文化失,则灵魂失,则和谐失。我走访过三坊七巷中的许多名人的古居,有的保存尚好,有的已名存实亡,有巷或坊已改成路了。对其中一些记忆深刻的,有花厅、水榭戏台...还有关于坊和巷的来历,以及一个个已经过往的人物!他们时常会浮现在你的眼前,令你无法平静!
在这里摘录我前一段时间写的《三坊七巷断想》开头一段:你用三坊 七巷/这两个绝妙的量词/构筑时空的凋谢与繁华/我透过史册的记忆
/窥探曾经的过往/七巷巷生巷/三坊坊连坊/从这里/我仿佛听见衣冠南渡/奔突的马铃叮铛/几百年的梦遗落/到了今天/白墙灰瓦/青石板/马鞍墙/ 还有雕饰的漏花门窗/我轻轻地靠近你/推开了一扇历史的窗/敬畏的跬步 丈量/一段段释解的情怀/和流觞……
在“三坊七巷”中的南后街面街初步建后,我再一次来到这里。从街面新料做旧的房子中、围墙里、石条上,我仍看到了它的单薄。单薄的就如一个穿着单衣在寒风中瑟瑟的倩女,我感到她的冷,但她迷人的身影,仍然赋于了许多人想象和期待,想象她日后的美丽,期待她的魅力。于是,我有感而发写下:
游三坊七巷有感·七律
鞍墙绵迭巷幽深,
人事如川坊静寂。
商贾文儒皆过客,
帝王将相如晨滴。
戏台厅室音空回,
名仕宅园居可觅。
史册不言繁杂事,
民生永享重功绩。
链接: 三坊七巷的断想 ----- 极地蓝光wj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