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高管参选,只怕评选不公
(2013-05-24 02:41:07)分类: 时事评论 |
文/晏扬
继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后,中国工程院日前也公布了这项名单。在560名有效候选人中,除多数来自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外,企业的工程科技带头人占了相当比例,多名企业高管也榜上有名。
与前几年众多官员参选两院院士引起舆论非议一样,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包括多名企业高管也引发不少质疑。稍加考量,人们的质疑可能基于这样几个原因:一、央企高管其实是具有行政级别的官员,高管参选院士与官员参选院士并本质区别;二、既当企业高管又要寻求院士头衔,难免给人“赢者通吃”的不公平感;三、企业高管成天忙于行政事务,他们的科研水平和成果让人不放心,又因他们“能量”较大,评选的公正性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更让人放心不下。
平心而论,企业高管参选院士本身并无不可,更没什么可奇怪的。中国向来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现在也一样,一些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的科技专家,纷纷走上企业的领导岗位。也就是说,有些人正是凭借科研成果成为企业高管的,现在他们参选院士,应是顺理成章之事。举个例子:我原先供职的高校有一位享誉国际的肝胆外科专家,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创始人之一,他担任副校长一职,算是官员,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两方面他都干得很出色,人们对他“赢者通吃”只有敬重而无任何异议。
显然,在院士评选上同样“英雄莫问出处”,不管是官员还是企业高管都可以参选院士,只要他的科研水平和成果足以让人信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成为院士。何况,中国工程院设有管理科学学部。管理是一门科学,且是实用科学,而不少企业高管是管理能手,既有理论学识又有实践经验,参选院士不仅是对他们的激励,对于中国管理科学的创新发展也是一件好事。
当然,所有这些都必须以评选的公平公正为前提。两院院士不仅是至高的科研荣誉头衔,而且意味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利益,因此,就可能有人在评选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拉关系、走后门甚至搞金钱交易。虽然迄今尚未爆出这方面的丑闻,但并不等于实际上没有。
而且,近年来院士评选的公正性时常受到参选者及社会公众的质疑。比如,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在去年的中科院院士增选时落选,但在前不久,施一公却入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能当美国院士却当不上中国院士,也许并不能证明中国的院士评选就有问题,但公众显然需要一个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要保证院士评选公平公正,加强信息公开显然是必要的,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同时,鉴于院士评选的专业性很强,普通民众的监督往往力不从心,因此需要行政监管发力,从各个方面弥补评选机制的漏洞,不给丑闻滋生的机会。只要院士评选是公平公正的,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那么无论谁参选便都不是问题,社会舆论的质疑声也自然会逐渐消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