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434:史、籀本為一字

标签:
甲骨文史小篆籀文籀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周禮·大史》:“大史掌建邦之六典。…掌法…掌則……凡射事。飾中。舍筭。執其禮事。”注:“舍讀曰釋。鄭司農云:‘中所以盛筭也。’”這裡的“中”是盛放“筭”的盤子。飾中就是裝飾盤子,舍筭就是放置竹制的籌碼。籌碼是用來計數的。
《說文》:“籀。讀書也。從竹[扌留]聲。”從小篆的本字看應該是一個動詞,但是上面加上了竹字頭,說明籀有名詞的性質,故有筆的含義。現在《史籀篇》已經基本失傳,很難證明這個竹字頭是不是許慎爲了部首歸類所加的轉注。
但是我們可以從古代文獻中發現這個籀就是甲骨文的“史”演化而來。其一,史的殷商發音反切與籀相同,兩字是同音字(值得一提的是該字與西周的周也是同音字)。其二,《史籀篇》在兩漢前的文獻中只稱《史篇》。因為“籀”是秦國專用字,所以這本字書在非秦國家可能叫做《史篇》。“《說文》于皕、缶、女三部三引《史篇》,蓋存其字謂籀文,舉其書謂之《史篇》,其實一也。《史篇》為字書之祖……《漢書·平帝紀》:‘徵天下通知小學,《史篇》者’。《王莽傳》:‘徵天下《史篇》文字’”見王國維《史籀篇疏證序》其三,王國維考證了《周禮·大史》《周禮·小史》《周禮·內史》《周禮·聘禮》《周禮·士喪禮》《逸周書·世俘解》《嘗麥解》等文獻中凡涉及“史”的職司中均有宣讀國家文件的任務。和《說文》“籀”的定義吻合。第四,《史籀篇》一說可能只限于秦國,在戰國其餘非秦國家,這種字書可能都稱之為《史篇》。原因在于截至小篆為止,“籀”字只是一個秦國專用字。
至于《史籀篇》開篇四字“大史籀書”,當理解為“籀書”應該是大史所為。而“籀書”是什麽意思呢?應該是“有選擇地書錄”的意思。籀有抽取、選取之意,見于唐李儼《道因法師碑》:“揮兔毫而匪固,籀漁網而終滅”。
自西周創造了形聲造字法之後,多以之造字。故在秦時史、籀二字並存應是在情理之中。史為殷商的會意造字,籀為西周以後的形聲加轉注的造字。一字兩式這種情況在秦統一漢字以前是常見現象,這一時期尚處于文字的不統一時期。所以雖然兩字同音但卻不同時,故卜辭中有“史”無“籀”:
“貞:我史亡其示”(丙71)
“于帝史鳳、二犬”(遺935)譯為:祭祀帝史,用一鳳二犬。
“貞:在北史有隻(獲)羌”(丙29)
在甲骨文本義考證中,很多學者將史、事、吏、使四個字混為一談,這是沒有深的甲骨文其中三味的緣故。在甲骨文系統中,“史”是一種官職,“事”是為商王幹事;“吏”是幹事的人;“使”則是命令某人去幹事。其中“史”的職司《周禮·大史》中規定的非常清楚的,不能和其它幾個字混淆使用。至于其它字,我將另文探討。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史的本義:官名。其職司中均有宣讀國家文件的職能。在周秦文字中演化為漢字“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