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433:干 單 狩

标签:
甲骨文干单狩本义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本文所引的兩個甲骨文字是有區別的,圖一上端沒有兩點,圖二端有兩點。圖二的兩點可以有,也可以沒有,可以是空心的(見于甲骨文“單”的上部),也可以象本字一樣是實心的符號。類似這樣的符號我把它們稱之為非固定意符。在甲骨文中這是一種造字的慣例。
本字在學術界大家習慣破譯為“干”:
“《說文》‘干。犯也。從反入從一。’按‘干’應為先民狩獵之工具,其初形為丫,后在其兩端縛以尖銳之石片而成(圖二本字)。復于兩歧之下縛重塊而成(圖三本字),遂孳乳為單。”引自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圖一圖二的本字破譯為漢字“干”我沒有異議。我的考證主要突破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這個字的本義;二是這個字的發音。
一,圖一圖二這個甲骨文字的本義徐中舒破譯為“先民狩獵之工具”,我是同意的。但是這個“初形為丫”的工具是怎樣一種工具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本字中的 “丫”是一根繩子。這根繩子上端的兩個空心圓或者實心圓(在單字中寫作吅,讀若宣)是系在繩端的兩塊肉,是用于引誘野獸的誘餌。狩獵時人只要抽動下面豎直的繩子,誘餌就會向狩獵者方向移動。本字中的“一”代表地面說明豎直的這部份繩索是被土掩埋著的部份,即地下部分。当然绳子也可以直接裸露在地面上。
圖三是甲骨文“單”。在單字中這根繩子就一律拴上了誘餌。我們看見其三根繩子交叉的部份是一個接近圓形的口,或者日,或者田,這個圆框的田又是一個具有三種變體的非固定意符。它代表陷阱,陷阱的表面是經過偽裝的,陷阱以下的繩索依舊要覆蓋在浮土下面。徐中舒認為是“復于兩歧之下縛重塊而成(圖三本字),遂孳乳為單。”是值得商榷的觀點。
“單”是一種古老的捕獵方式,只要前方發現野獸,守候已久的捕獵者就會抽動繩索,運動的誘餌就會將野獸引進設好的陷阱。這就叫做“狩”。見图四甲骨文
狩:二,圖一圖二這個甲骨文本字的發音按照許慎的定義“《說文》干。犯也。從反入從一。”應該讀若犯。我們經常使用的“干。犯也。”其實是一種同音假借的關係。但是爲什麽從反入從一就要讀若犯呢?
其實這個甲骨文字發音確實讀若犯。但是傳到大約公元100年的許慎時,這個字造字中的發音依據(反切)已經失傳了。這個字的反切拼音在殷商造字時就已經設計在本字中。圖一圖二的本字從一從丫。其中“一”在甲骨文中表示大地。丫又可以拆分成從乀從丶,所以發音為弗點切,所以該字的遠古發音為讀若犯,而不是我們今天的發音gàn。所以許慎記錄的原始素材是真實、客觀、寶貴的。但是因為古無f和v音,所以该字殷商时期的发音为gàn
卜辭1:“取干行女”(甲2926)
卜辭2:“戊戌王卜。貞:田干,往來亡災。王占曰。大吉。在四月”(前2·27·5)
卜辭3:“南干”(庫491)上兩例中的“干”應與“單”通。大邑商有東單南單西單北單“四單”,疑為殷商用四單界定狩獵區,四單之內為居民区和农作区域故设为禁獵區,四單之外可以狩獵。例二中商王田于干可資證明。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干的本義:遠古一種狩獵的繩索用具,用于狩獵時將野獸引誘進入陷阱。讀若犯,弗點切。
本文使用的反切拼音是魏文成发现的,这个发现在破译整个殷商甲骨文系统过程中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