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八十六:“紊”“紋”本是一字

(2012-02-11 17:19:49)
标签:

甲骨文

本义

有条不紊

误用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如圖: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八十六:“紊”“紋”本是一字  甲骨文 紊 紋  該紊字學界有基本的共識,從文從系。但是首次提出“紊”“紋”本是同一個字的是我。“紊”“紋”兩個字的初文都是“文”。這個甲骨文字見于卜辭只有一條:

卜辭:“丁未卜。何。貞:紊…人其之…豕”(佚266)其本義未詳。

《說文》:“紊。亂也。從系。文聲。”按照許慎的定義,我們只要直接將甲骨文“紊”的本義定義為亂即可。其實問題遠沒有這麼簡單。“有條不紊”是我們沿用了約3000年的一個成語,按照歷來工具書的解釋,它的意思是:做事有條理而不雜亂。其實這個成語在歷史文獻中第一次使用的時候,它的本義並不是這樣的。因為這個本義涉及到甲骨文“紊”的本義考證,所以我不得不展開探討一下。有條不紊這一成語最初見于《尚書·盤庚》:

“今汝聒聒。起信險膚。予弗知乃所訟。非予自荒茲德。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觀火。予亦拙謀。作乃逸。若綱在網。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注】…下之順上當如綱在網。各有條理而不亂也。農勤穡則有秋。下承上則有福。【疏】“正義曰‘紊是絲亂。故為亂也。’”

《說文》:“亂,不治也。”段注:“各本作‘治也’。”在先秦漢語中,“亂”是一個反訓字,同時兼有“亂”和“治”兩個相反的意思。上述“有條而不紊”在注中訓為“不亂”,在疏中訓為“亂”,究竟誰是正確的達詁呢?其實這兩者都不是甲骨文“紊”的本義。因為漁網上的總綱繩不存在亂或者不亂的問題。這幾種注解都是發生在甲骨文出土以前。

甲骨文“紊”字的造字告訴我們:紊的本義訓為以絲繩織紋(編織漁網也是織繩的一種)。見上圖,紊,從文從系。請注意這個甲骨文字下部的“系”和上部的“文”是連接在一起的。而上部的文正是漁網的一個局部圖案(以局部圖案造字是甲骨文的造字法之一。參見《破譯330》),和下面的“系”連在一起說明正在編織過程中。遠古人正是用漁網上這個局部的圖案表示“紋路”這一意思的。“文”這個象形字最早出現在唐堯時代的陶器瓦片上。這是一個使用明代王聖美所謂的“右文法”創造的甲骨文字。其中的意符“系”本義是絲繩,“文”既是意符也是聲符,作為意符它的本義是編織成紋。所以這個甲骨文“紊”字本義是用絲繩編織成花紋,發音為文。這個紊用如動詞時意思是:織文。我爲什麽強調“用如動詞”這四個字呢?這是因為按照甲骨文系統的造字規則,這個“紊”是名詞不是動詞,如果它要轉化為動詞則必須加上與“手”相關的意符才行。但是在甲骨文系統中很多名詞是可以直接“用如動詞”的。

《史記·夏本紀》:“濟、河維沇州…其貢漆絲,其篚織文。浮于濟、漯通于河。”又見于《尚書·禹貢》這裡的“其篚織文”就是“紊”,就是將貢品用絲繩編織的筐篚包裝好送往夏王朝。按照《禹貢》的記載,九州的貢品凡是需要包裝的都規定了用特定的材料編織的筐篚。散貨除外。這些編織精美的筐篚實際上作為貢品的一部份也是進貢給夏王朝使用的。

所以上述“有條而不紊”就是“有條之處則無需織文”的意思。其中的“而”字不可省略,是連詞。盤庚的意思是,就像網上的總網,不需要織文的(我的決定你們也不必私下議論)。只要你們聽從我的,就一定會過上幸福的生活。盤庚以“綱”和“紊”比喻自己遷邑的決定和那些大臣間的種種議論。即有耕耘就一定有秋收;有綱之處就不必再織文;有了我的決定你們就不必再意見紛紜;只要按照我的決定去做就是。

甲骨文“條”的本義是杞柳的枝條,這裡代指漁網上的總綱繩。和“紊”相對。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紊的本義:以絲繩編織圖案,如編織漁網。用如動詞。紊和现代汉语中的纹是同一个字的两种形式结构。

有條不紊:漁網上有綱的地方不必再織網眼。意為各司其職。後世被誤用而約定俗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