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一十九:鮏(腥) 臊 馨(得意之作)

标签:
甲骨文腥臊馨本义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甲骨文系統中,從自的甲骨文不少。“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從自。”《說文》什麽叫做“凡自之屬皆從自”呢?就是凡和人的鼻子相關的字都“從自”。這裡我要補充修改許慎的這個觀點:就是凡與鼻子功能有關的字也應該“從自”。例如鼻子有聞氣味的功能,所以所有涉及氣味的甲骨文字也是“從自”的。這應該成為破譯甲骨文系統的一個原則:凡從目的甲骨文字就應該和眼睛這一器官和眼睛功能有關;凡從口的甲骨文字就應該和嘴巴這一器官以及嘴巴功能有關;凡從耳的甲骨文字就應該和耳朵這一器官以及耳朵“聽”的功能有關。本文就考證上述三字。雖然
第一個甲骨文字,從自,從魚。顧名思義,應該是用鼻子去聞魚的氣味。其本義應該是漢字:腥。但是這個“腥”字在漢字發展史上是有一個發展和形成過程的:
《說文》:“鮏。魚臭也。”就是說鮏是魚發出的氣味。段注:“魚氣也。與肉部胜意別字。俗作鯹。”今鯹、腥并為腥。注意上述“胜”字從肉從生,不可寫為繁體字。
卜辭:“庚申卜。賓。貞:勿隹鮏”(乙8314)意為“不要食腥”,類似我們今天中醫服用中藥時有很多禁忌。
《說文》:“臊。豕膏臭也。從肉喿聲。”這裡說的“豕”是野豬,野豬肉是有騷臭味的。其實狼肉獾肉等很多野獸的肉都有膻臭味或者騷臭味。
卜辭:“貞:婦好臊隹出疒”(前6·8·5)意思是:“婦好已經能夠聞到野豬肉的臭味了,病已經好了”,估計也就是一場重感冒使得婦好的鼻子聞不到氣味了。但是這件事在殷商是一件大事——商王的鍾愛的配偶婦好的鼻子突然“失靈”了。
第三個甲骨文字,從自,從鹵。關於這個豬腿象形的“鹵”字,我在《破譯198:鹵 滷》中有考證:“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定,甲骨文中的鹵包是滷肉。西周的滷肉是爲了祭祀祖宗和社稷。而甲骨文的鹵和滷是沒有符號丄(祖也)和土(社也)的。所以殷商時期的鹵字本義範圍要寬泛些。它就是滷肉,可以用來祭祀,也可以用來下酒。既然是滷肉爲什麽要將肉打包呢?我認爲,這兩個甲骨文字可能仍然記憶著殷商滷肉的具體方法:將肉用繩索或者布包裹好,放入滷汁中滷製。(或者它乾脆就可以視作一隻豬腿的象形。兩解均可以解釋得通)。包裹生肉的原因是擔心煮熟以後肉會因鬆散而解體。上部的鈎狀物就是用來將滷肉包掛在皿邊的工具。商朝是毀於嗜酒的,這一點在《尚書•酒誥》中已經剖析得很清楚了。甲骨文粹429就形象地表現了將滷肉包掛在皿邊滷製的場景。”所以這個甲骨文我破譯為馨。
《說文》:“馨。香之遠聞也。”馨,鮏也。是氣味的種類之一也。
卜辭:“貞。馨有禍”(合203)這是說“聞到遠方飄來的肉香,有禍。”
首先必須說明,將這個甲骨文字破譯為“馨”是有不足之處的。馨的造字從聲從殳從香。似乎這個馨字應該和農作物的禾相關。就是說本義應該是“聞到了遠處飄來的香味”從聲,意味著這氣味像聲音一樣不是在氣味(或聲音)的當地被聞到(或者聽見),而是在距離聲源(或味源)不遠的另外一個地方被聞到(或者聽到)的。其實正是從聲從殳才表明這個氣味如同聲音一樣來自遠方。而遠方的香氣本是聞者看不見的,所以在造字上既可以從禾,當然也可以從肉。所以小篆“馨”字從禾;甲骨文“馨”字從肉了。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腥的本義:聞到魚腥味。
臊的本義:聞到野豬肉的臊臭味。
馨的本義:聞到遠方飄來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