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盧

标签:
甲骨文陷阱盧本義甪里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甲骨文“盧”字的考證頗費周折,因為在《說文》中它的本義已經消失殆盡。
《說文》:“盧。飯器也。”清代四家注也只是圍繞著飯器大做考證。可是漢字的盧是一個“虍字頭”,說明這個字和老虎是有關的。爲什麽在東漢時期就突然變成了“飯器”了。段注:“盧……飯器。以柳為之。”就是說“盧”的本義是一種以杞柳編織成的盛飯的容器。“盧”即使從籀文和小篆的字形看,也應該是和老虎,和容器有關。
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中收錄了兩種甲骨文“盧”的本字:
甲骨文一期
甲骨文的五期未發現這個“盧”字。這個現象很值得揣摩:是不是到了帝乙和帝辛時期老虎已經害怕殷商人的獵捕躲進了深山?還是帝乙帝辛窮兵黷武無暇捕獵老虎等猛獸了?
從上面的圖中我們看到有兩個“盧”字,其中後一個字因為從“虍字頭”得到公認。也恰恰是這個有著虍字頭的甲骨文字將“盧”和老虎這種動物聯繫起來了。說明漢字盧在殷商時代與老虎確實有關係。
上圖中的甲骨文是兩個不同的字,不僅因為甲骨文的一字一形一義;還因為前一個字中沒有老虎而後一個字中出現了老虎。那麼這兩個甲骨文字中那一個才應該是甲骨文“盧”呢?我們看圖二,一隻老虎被困住了,而困住老虎的就是圖一中的那個東西。再看圖一的甲骨文字,圖一的最上面一橫表示地面,就是說它一共有三層。它的下面是一個倒丘。而在甲骨文系統中這樣的“倒丘”代表一個地下的較大的土坑。結合圖一圖二分析,我們知道這隻老虎是陷進一個大土坑中,所以它掙扎著想要逃出去。但是它從土坑裡只能伸出一個頭。等待它的命運就是被“當頭一棒”打死。
在前面的考證中我已經考證了殷商人的狩獵並不是到處尋找獵物,在發現獵物以後群起而攻之。他們通常的狩獵方式是在野獸出沒的小路(尤其是三岔路口)挖一個陷阱,在幾個路口放置引誘野獸的食物誘餌。然後派人守護在陷阱附近,在野獸發現誘餌的之後,拉動繫在誘餌上的繩索,將野獸誘導到陷阱中。這大概就是“狩”字的由來吧。參見《破譯148:單 獸》再從這兩個甲骨文字在卜辭中的使用情況看:
圖一的甲骨文例:卜辭:“壬戌卜。侑母壬~豕”(甲2902)
卜辭三例說明圖一中的這個甲骨文多用於養豬,是養野豬。既然是養野豬就不能使用今天的園囿或普通豬圈,殷商人採用的是捕捉老虎這樣的野獸的陷阱養野豬。所以圖一甲骨文的本義是:用于捕捉猛獸和飼養野獸的地下的大坑。
圖二的甲骨文例:卜辭:“辛卯貞:從狩盧涉”(粹934)
卜辭兩例中,粹934的“狩盧”應該就是捕捉老虎等猛獸的陷阱。後一例中“勿用盧以羌”的意思是不要用陷阱對付羌人,原因是殷商西部山區的羌人捕捉野獸更有經驗,這個方法對羌人不管用。
圖一圖二中的兩個甲骨文字那一個是“盧”呢?從字形看圖二是盧,因為它從“虍字頭”。但是從本義看,圖一才是甲骨文“盧”因為無論養野豬還是對付羌人,或者是狩獵,這個陷阱里都沒有老虎。這個悖論只有一個答案:兩個甲骨文字都讀作lú,前一個字(圖一)是本字,也是后一个字(圖二)的意符兼聲符。所以甲骨文“盧”的本義是老虎落進了陷阱。引申為杞柳編織的飯籃。
關於圖一中的甲骨文字,漢字中有一個“甪”讀音和字形都非常相像。秦末博士商山四皓中有甪里先生。甪字的字源一直沒有搞清楚。《正字通》說甪字是“角字之訛”,意思是“甪”是“角”的別字。這個結論目前沒有文獻可以證明。但是在秦朝就有這個“甪”字,這個“甪”和圖一甲骨文在字形和發聲上都相近卻是事實。這裡只做尋找,不做結論。
“盧”是“蘆葦”的“蘆”的初文,而蘆葦又恰恰是殷商建房材料和殷商佈置陷阱的材料,這一點也絕非偶然。蘆葦的特點決定了小的野獸可以從上面走過去而不會踩斷蘆葦,體重較大的野獸就不會那麼走運了。
因為圖一的甲骨文本義是陷阱,所以後來引申出漢字盧的一個引申義:裝飯的容器。因為圖二的甲骨文是老虎掉進了陷阱,所以漢字盧是“虍字頭”。同樣,漢字“爐”的意思是“盛火的容器”。至于后来演化出頭顱的顱可想而知是和陷阱的“盧”如出一轍的。爐和顱都是形聲造字,是西周以後出現的造字。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盧的本義:老虎落入了陷阱。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