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殷商考4:从《尚书•立政》考三亳

(2010-12-17 08:01:14)
标签:

武庚

殷都

史记

周本纪

尚书

立政

文化

分类: 远古史

三亳之说开始于《尚书·立政》,原本意义非常明确,但是在后来几千年的不断的注疏和学术讨论中,这个三亳变得越来越复杂多解以致今天面目全非。

《尚书·立政》是周代的一篇真实的国家文件,是今天研究夏商两代的重要文献资料。关于立政,孔氏传说:“周公既致政成王,恐其怠忽,故以君臣立政为戒。”在《尚书·立政》中涉及怎样统治周公灭商以后前来投靠周文王的全体殷商民众只有一句话:

“夷、微庐烝、三亳阪尹”。意思是把蛮夷、微庐和三亳各自设立一个长官(尹)统一管理。蛮夷和微庐是指周灭商时的其他两个国家,烝是大众,这好懂。不好懂的是《尚书》把当时归顺周的一部分原商朝领地叫做:三亳。所以三亳既是指原来商朝所有统治的疆域,也是指从商朝归顺周文王的全体民众(烝)。这个三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要从武王伐纣开始梳理。

周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 正义《地理志》云河内,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邶鄘衞是。邶以封纣子武庚;鄘,管叔尹之;衞,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帝王世纪》云“自殷都以东为衞,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

                                                   《史记·周本纪》

周武王用意是善良的,仿效商汤“夏人治夏”的统治手法,让“殷人治殷”。他把原属于商朝王畿(朝歌)的土地划分成三块,他只是派出周武王的两个弟弟监督一下。这个时候不叫三亳,因为这个区域内只是原来的殷地,即洹河两岸的整个朝歌地区。商(又名帝丘)地是帝颛顼和帝喾墓葬所在。亳殷则是盘庚“将治亳殷”以后所建。这样的分割是有道理的。因为周自认是夏代的后世子孙。所以灭紂之后“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於焦,黄帝之后於祝,帝尧之后於蓟,帝舜之后於陈,大禹之后於杞”《史记·周本纪》大致的意思是物归原主,以夷制夷。

本来这是一个很公平的做法,大家各安其分,可以相安无事。但是周武王病死了: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设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诛伐武庚、管叔,放蔡叔。”《史记·周本纪》

这场叛乱的主谋是周武王的两个弟弟,但是借助的基本力量是商纣的旧臣和臣民。周武王“殷人治殷”的方法显露出统治上的弊病。长此以往,则叛乱仍将会不时的发生。于是周公采取了严厉的控制措施:将上述王畿地区的商纣旧众收回到洛阳附近,又将商朝老臣微子代替武庚,封于宋国(今河南商丘)以管理原先居住在那里的商朝民众。将商朝剩余散落在各地的旧众收归上述王畿地区,封周武王的小弟弟为卫康叔管理他们,是为衞国。

“以微子開代殷後,國於宋。頗收殷餘民,以封武王少弟封为衞康叔。”《史记·周本纪》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最小的弟弟于康邑,世称康叔。后周公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定都朝歌。这样,前商的整个国土就被分成三个部分:以洛阳为中心的成周地区;以商丘为中心的宋国,以商旧都朝歌为中心的衞地。这件事情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的很清楚。

“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君臣之位。”《史记·周本纪》这是中国远古史上的一段佳话:周公辅成王。回到《尚书·立政》,“周公既致政成王,恐其怠忽,故以君臣立政为戒。”在《尚书·立政》全篇中周公对怎样治理归顺周朝的少数民族和商朝臣民只有一句话:“夷、微庐烝、三亳阪尹”。

意思是,蛮夷之众,微庐之众,三亳之众各设尹作为主官统一管理。这里的三亳是什么?非常清楚三亳指的是由商朝归顺的臣民,这些臣民分别居住在三个地理区域:洛阳地区,朝歌地区和商丘地区。周公把他们称为三亳。三亳分别是洛阳附近的成周,商丘和殷地。

所以,三亳的原始意义是西亳偃师,南亳商丘,亳地朝歌(洹河两岸的殷地)。这三个亳地是对商朝民众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凝聚力的地方。所谓西亳和南亳是相对于商朝发祥地的亳地而言的。

如果说有一个北亳的话,那也应该是殷墟的殷亳,因为它位于朝歌的北部。但是,在商纣王时朝歌的规模已经将整个殷墟合并在内了,形成了“王畿千里”。这也是在殷墟的洹河以北存留着十二座王者大墓的原因。

其实,亳最早就是一个有特指的地名。《史记·六国表》将“湯起於亳”和“禹興於西羌;周之王也,以豊、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相提并论,说明亳在商汤之时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地点,后来被商人泛化了。

我已经考证了卜辞亳的本义是粮仓。说明商汤定居亳地的时候,这里是有商人先民居住的,商汤就居住在商人原住民(先王契的后裔)的粮仓,其地名就叫做亳。通过对后来偃师商城遗址分析可以知道,商人的亳实际上是一个有城垣的小邑,其中除了粮仓以外还有很多房屋。商汤和随迁的移民就住在亳地的粮仓。以后,商人不管迁徙到什么地方,都把自己的粮仓叫做亳。这也许是一种对原生地和祖宗的思念。

商人的青铜器方彝为什么是商人粮仓的模型?就是祖传作为粮仓的亳的建筑原型。这个代代相传的模型就是后代子孙建造粮仓的历史档案。

自盘庚始,商代一共十二王,始终没有迁都。其祖坟一直在殷墟的洹河以北。所谓西亳、南亳和北亳的三亳之说是后来的事情。而且历史事实是西亳、南亳和亳地是谓三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