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译甲骨文字之八十三:人 (夷)

(2010-10-24 08:34:06)
标签:

甲骨文

金文

龙山

东夷

九夷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我们经常这样概括中国远古时代的少数民族。其实夷这个字直到西周中期才出现在西周的金文中。这也就意味着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提法是在西周中期以后才有的。最早的记载大约见于《禮記·王制》:

《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髮皮衣,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在金文夷出现以前,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对应的字是:人。由人到夷演化过程如下:

破译甲骨文字之八十三:人 <wbr>(夷)—→ 破译甲骨文字之八十三:人 <wbr>(夷)—→ 破译甲骨文字之八十三:人 <wbr>(夷)—→ 破译甲骨文字之八十三:人 <wbr>(夷)—→  破译甲骨文字之八十三:人 <wbr>(夷)  

甲骨文       金文早期        西周中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因此在晚商时期,在甲骨文中没有看见有夷方、东夷这种说法。见于卜辞中的商的东方居民只有一个叫做人方的敌对国家。西周以后一般称之为夷方或者东夷。

追溯东夷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以前,它们的确是居住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更替时期,大禹开孟门、发吕梁、凿龙门并疏通黄河北入渤海。滔滔黄河一泻千里,出现了“百川东入海,奔流不复回”的壮观场景,在河南的东南部,奇迹出现了:中原大地上的河水随黄河入海而有了归宿,地面水位下降,多数湖泊干涸见底,沼泽变为了旱地。河南东南部变成了草肥水美的绿洲,野兽出没的乐土。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最差的海岱龙山文化区的居民首先发现了这一片无主的土地。于是,大批的移民蜂拥而至,西迁到这里,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海岱龙山文化区因此向西扩张了大约八万平方公里,这次移民潮直接导致了海岱龙山文化开始向岳石文化的转变。这是历史上东夷西迁的发端。

在殷商五期卜辞中,常见“征人方”“伐人方”的记载。《左传·昭十一》说“紂克東夷而隕其身。”揭示了紂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武王灭商,但是间接原因是纣王末年长期对人方的作战耗尽了国力。

甲骨文人和金文人,都是人的象形。这个人很谦恭,双手下垂,身体弯曲。可能是对当时山东一带居民的特征的概括。由上图可见,从兮甲盘到柳鼎,完成了由人方到夷方的提法的改变。

《说文》“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这个定义很重要,它证明了许慎的确没有接触到殷商的甲骨文。所以它对东方的提法是从夷开始的。然而,夷真的如许慎所说是“从大从弓”么?

从人到夷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最初的柳鼎中的夷字从己从矢。这正是最典型地记录了截止西周中期,山东居民的特点。一是善射;一是种植杞柳编织生活生产用具。东夷人的善射有后羿为证,夏代太康失政,东夷猎人后羿“因夏人以代夏政”。《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犹如汉人的男耕女织,东夷人有男畋女编式的诗意的生活场景。

但是我们发现在侯马盟书中的夷字已经从弓从矢了。这是一种质变。今天的汉字夷沿袭了侯马盟书的写法从弓。后来才演化为许慎所说的从大从弓——即汉字夷。我们看到夷采取了从大从弓的约定俗成的写法已经是金文夷以后很久很久的事情了。

东夷人很不幸,在与商纣王的长期战争中,屡屡战败,被迫流离失所。他们经由岳石文化的老祖宗当年西迁的路线向西向南迁徙。最后四分五裂,定居东南各地。东夷流落、离析成为著名的九夷:

“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                                      《后汉书·东夷传》

【甲骨文字本义小结】

人的本义:殷商东方之居民,西周中期以后称东夷。人方,殷商东方之敌国。周以后称夷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