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都邑考(下)
(2010-07-17 08:00:50)
标签:
安邑斟鄩阳翟太康失国二里头遗址大禹夏启夏桀文化 |
分类: 远古史 |
斟鄩的具体地点文献上多有记载:
《汲冢古文》“大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
《尚书序》“大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
《史记·吴起列传》桀之居“吴起对魏侯曰:‘昔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大华,伊阙
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河南城为近之。’”又见《战国策》
《水经注》“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如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
《周书·度邑篇》“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塗,北瞻望于有河。”
据此,我认为斟鄩的具体位置是:黄河南河以南,南望伊河的龙门和三塗山,北面渡过黄河,可以通过羊肠坂进入冀州达安邑旧都,东边是黄河、济河,西边是华山。这个斟鄩应该是今天的二里头遗址。
根据文献记载,总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的二里头遗址的夏文化应该是从大禹避商均迁阳城时开始定居,直到商汤灭夏桀为止。这里一直都有夏人居住。所以在“太康失国”以后,兄弟五人,降于洛汭。很快就能在二里头立足并恢复统治,继而在少康的带领下收复了新砦旧都。
那么,从大禹登帝位到太康失国这一段历史时期,“自禹至太康皆不易都城”。这个历史时期内夏的国都在哪里?答案是:就在阳翟,就在禹州,就在密山,就在现在被发现的新砦遗址。
《史记·夏本纪》正义“帝王世纪:‘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
《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夏禹国”应劭曰:“夏禹都也”
我在《破译甲骨文字:或和國》一文中已经论证了國即是国都,与都同义。
太康为什么会离开这个新砦遗址而到洛汭和伊汭地区建立新的国都呢?这就是远古史上著名的“东夷乱夏”“太康失國”事件造成的。太康是大禹的嫡孙,夏启的长子:
《潜夫论》“啓子大康仲康更立,兄弟五人,皆有昏德,不堪帝事,降在洛汭,是爲五
觀。”
《伪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贰。乃般逰无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於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從。徯於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左传襄公四年》“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虽然文中地名鉏和窮石学界
还在争论不休,但是夏政在新砦,窮石应该距新砦不远。
《墨子》和《楚辞》《周书·尝麦》中多有夏启淫逸康乐,沉浊于酒,渝食于野的记载,不再赘述。
太康五觀被后羿逐出阳翟(新砦),来到洛汭的斟鄩,在他的人民中定居下来。于是就有了最后的夏都——斟鄩。太康之后,少康称帝,收复阳翟。此是后话。
【结论】根据上面的历史脉络分析:新砦文化应该是与二里头早期夏文化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同源的远古文化。由大禹称帝时为避商均而带入中原(豫州)的夏文化,在作为国都的新砦和作为平民城邑的偃师二里头分别发展。碳十四测定这一时期为公元前2000——前1900。这一时期与大禹治水非常吻合。在这一历史时期内,新砦由于是国都,经济实力强大,聚集了较多的人才,所以发展较快,出现了少数有别于二里头早期的文化特点。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认定新砦文化是游离于二里头文化之外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新砦文化和二里头早期文化是有共同文化来源的(冀州夏文化·安邑)。如果说两者有区别的话,可以说阳翟的新砦文化是官方文化,而位于洛汭和伊汭地区的二里头早期文化属于民间文化。两者的发展环境和主、客观条件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可能出现大同小异的文化特点。这一点毋庸置疑。新砦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在太康失国以后迁都斟鄩重新合并为二里头文化的主流。
我在一些考古报告中看见新砦遗址考古发现三叠层的记载:王湾三期——新砦早期——二里头早期。这个三叠层很值得推敲,如果这是新砦遗址考古的普遍现象,新砦文化就曾经被二里头早期文化打断过。它就不能对大禹、夏启、太康这一段连续的夏代历史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我的观点是新砦早期和二里头早期两个叠层是相互混淆的,应该没有分层,至少分层不是很明显。原因就在于新砦早期和二里头早期是同源同时期文化,他们有过一段在不同地点发展的短期历史。
当然,如果在新砦,这个二里头文化早期叠层确实独立于新砦早期,那么偃师二里头的历史应该从太康开始。这和目前考古学界的既定结论是不一致的。
据此,我认为新砦文化的地理分布区域是非常狭小的,仅仅局限于伊河以南的新砦遗址周边地区。也就是说。在今后的考古发掘中,在伊河以南的中原地区不会有新砦文化新的遗址被发现。
同样,在被细分的新砦文化中,新砦一期应该和二里头一期应该是同源文化。新砦二期末由于受到“东夷乱夏”的影响,应该表现出岳石文化和下七垣文化对新砦主体文化的干扰。所以新砦二期应该具有岳石文化和下七垣文化的部分特征,其中主要表现为岳石文化的影响。根据文献考证,我们还无法确定“东夷乱夏”的时间跨度,所以也无从确定岳石文化和下七垣文化对新砦晚期的影响程度。但是从新砦遗址出土陶器的器型分析,这种影响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本文概述】有夏一代自鲧禹开始建过三次國:
第一次建都地点是今山西安邑县的夏邑。对应的历史时期是帝尧和帝舜的时代。此时正是鲧堵水失败和大禹治理孟门——龙门——太原——衡漳的时期。因为“禹封阳翟”在后,所以安邑只是鲧禹氏族的国都所在。
第二次建都地点是今河南禹州市的阳翟(即新砦)。对应的历史时期是帝禹到帝太康时代。此时大禹已经称帝,阳翟建国时间不早于疏通黄河南河进入渤海时期。所以阳翟是夏代的第一个国都。新砦文化是夏代都城阳翟的首都文化。这一时期的主流夏文化是二里头文化(一期)。
第三次建都地点是今河南偃师的二里头。对应的历史时期是太康失国,少康继位到夏桀被灭。这是居住时间最长的也是最后一个夏代国都。
在建造阳翟的新砦夏都的年代里,大禹曾暂时居住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已经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其随迁的民众居住在洛汭和伊汭之间的偃师二里头(今二里头遗址所在)地区。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自大禹之后,该地的文化一直没有中断。所以二里头遗址的考古证据对大禹到夏桀的整个夏代历史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偃师二里头遗址应该是大禹迁阳城后,九州进贡的贡品的集散地。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偃师二里头考古发掘应该会有九州贡品遗存的考古发现。
但是,在研究大禹称帝至太康失国乃至东夷乱夏这一段历史时,新砦遗址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该遗址也是这一段历史考古目前仅有的史料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