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帝四面”的本义是什么?

(2010-05-20 17:49:12)
标签:

明堂

本义

四帝

总章

黄帝

昆仑道

文化

分类: 远古史

 黄帝四面的文献出处有三:《太平御览 卷七九.尸子》和1997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战国帛书《十六经.立命篇》。以及《吕氏春秋》:故皇帝立(位)四面。

最早对黄帝四面给出解释的是春秋时的孔子。他认为是黄帝派亲信治理四方:

《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尸子》:子贡云:“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

郭元兴先生认为是布诚心于四方”; 叶舒宪先生认为黄帝四面说的是黄帝宗庙明堂的结构。还有人认为是远古的走婚制。说“黄帝时代当正是各个部族处于走婚阶段。所谓‘黄帝四面’就是说处于中原地区的黄帝族人,可以到四方去走婚,从而使得周边四夷的部族由此紧密相连,逐渐形成统一的种族,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精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也有人说“黄帝四面”的本义就是黄帝有四张脸,犹如印度佛教中的四面佛,取其施舍四方之意。

要搞清楚“黄帝四面”的本来含义首先就必须读懂这四个字的本义。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四面的“面”字的本义。它在这里是名词还是动词?

如果用如名词,问题就会简化许多。那就是黄帝长着四张脸,当然黄帝不可能是这个长相。于是古来很多的研究者就沿用史学界一直以来的老办法,说黄帝四面是一个神话。继而为黄帝在远古根本就不存在增加了一个学术砝码。

如果这里的“面”是一个动词,那么意义依然很复杂,但是至少黄帝不再是神话而是远古历史人物了。黄帝四面本义就是黄帝面向四方。在这个前提下,上文孔子、郭元兴、叶舒宪等的观点就有了历史依据。

但是,黄帝面向四方又是什么意思呢?上述观点的文献依据虽然有道理,但是它们符合远古史上的事实吗?所以找到远古史上曾经发生的事实和考古学依据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黄帝四面是历史事实吗?我对这个问题持肯定态度。因为据文献记载,历史上黄帝确实曾四面受敌,远古史上黄帝确实是第一个发动战争的皇:

“黄帝之初,养口口民,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谋之,边城日惊,介胄不释。黄帝叹曰:夫君危于上,民不安于下;主失其国,其臣再嫁:厥病之由,非养寇邪?今处民萌之上,而四盗亢衡,递震于师。于是遂即营垒以灭四帝。” 《淮南子·时则篇》

巧合的是黄帝征服其余四帝的这些战争确实是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动的:

1972年山东临沂的银雀山出土的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佚文《黄帝伐赤帝》残简记载:“孙子曰:[黄帝南伐赤帝,至于口口],战于反山之原……东伐口[]帝,至于襄平……北伐黑帝,至于武隧……西伐白帝,至于武刚。……已胜四帝,大有天下...天下四面归之”。

这些战争最终都以黄帝的胜利告结束,于是黄帝在一个局部的地域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天下四面而归之”。其实据先秦文献记载并不是所有的氏族都服从黄帝的权威的。有一部分氏族屈从于蚩尤的淫威不愿归顺黄帝。于是黄帝命人画了蚩尤的图像巡游四方,大家看见蚩尤也“归顺”了黄帝,所以也就作罢。我已经考证了当时的蚩尤是肆虐四方的沙尘暴而已。

既然众多氏族已经“四面而归之”了黄帝,黄帝也就应该四面而治之,不应该厚彼薄此,这才是居中的黄帝对待各氏族应有的态度啊。那么。远古的黄帝是怎样做到公平地对待周围的各个氏族的呢?

黄帝发明并建立了明堂,明堂实际上是周代的名称,黄帝时代叫做合宫。

明堂是一种建筑物。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礼记·明堂位》:“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依可能是戾之误)

《孝经》: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上帝谓五时帝太昊之属。黄帝曰合宫,有虞曰总章,殷曰阳馆,周曰明堂。”

《太平御览》卷五百三十三,引《三礼图》:“明堂者布政之宫。”

《汉书。平帝纪》:“元始四年,安汉公奏立明堂辟雍。”应劭注:“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

明堂是各方诸侯朝见黄帝的地方,也是黄帝居住的地方。说白了,明堂就是故宫的滥觞。这个远古的黄帝的故宫是什么样子呢?

汉书·郊祀志》: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阯,古时有明堂,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帝,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中有四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

后人考证说公孙带的这张明堂图是伪造的。但是这一点并不影响明堂的结构的真实性,因为早在周代的《礼记·考工记》中就有关于明堂规制的详细记载。这个公孙带极有可能就是黄帝的宗家,黄帝也是姓公孙的。结合《礼记·考工记》对于建造明堂的详细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名堂中间是一个正方形大堂,以正方形的四边向外各建造一个大堂,整体上是一个甲骨文“亞”字形结构。正中的大堂下方上圆,象征天圆地方。周代的明堂伸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大堂每个分为三间,一共十二间。这个明堂周围是为一圈水池所包围。后来大概就演化为今天故宫的护城河了吧。吕思勉先生说“明堂之制,四面环水,盖湖居之遗制”,信然。

黄帝时代条件比较艰苦,明堂没有墙壁,四外空空。上面用茅草结一个圆顶。奇怪的是公孙带的明堂图上有楼,而且向西南方向留了一条进出的路,叫做昆仑道。我们知道公孙带的这张图是献给汉朝皇帝的,所以当时的皇室一定非常了解这个楼和昆仑道的作用是什么。《辞源》昆仑道条目下记载,昆仑道是供给皇帝在进行大祀时进入明堂用的。但是为什么昆仑道留在明堂的上方?为什么开口在西南角?为什么叫作昆仑道?因为这和我们考证的黄帝四面关系不大,我将另文考证。但是这个昆仑道的例子说明在古代大家都很了解的知识,现在正在或者已经失传,尤其是远古史的相关知识,因为它年代太过久远了。

于是,在战国时期的著作中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记载:

《吕氏春秋》:故皇帝立(位)四面。

《尸子》:“古者黄帝四面”。

我认为上述记载的本义是:黄帝面向东南西北,对天下各氏族小国一视同仁。但是同样出自战国时期的马王堆帛书却作出了另一番解释。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战国帛书《十六经·立命》云: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位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君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唯余一人乃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数日历月计岁,以当日月之行。吾类天大明。

上述《十六经·立命》的解释是,黄帝质始好信,所以自己做了四张像面向东南西北四方,这样既可以同时接受来自四方的氏族小国的朝拜,也表示黄帝是出于公心一视同仁地对待四方氏族的。《十六经·立命》的这个解释是令人费解的。黄帝会让各路诸侯对着一张像朝拜吗。这个看似对“黄帝四面”的最好的解释也许就是古代对“黄帝四面”种种误解的开始。我这样怀疑是在阅读《礼记·月令》时产生的: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左个…仲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大庙…季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右个…孟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左个…仲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太庙…季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右个…中央土,其日戊己…天子居大庙大室…孟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左个…仲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大庙…季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右个…孟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左个…仲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大庙…季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右个…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

《礼记·月令》的这一段记载告诉我们:除了举行大型活动以外,皇帝是在不同的方向接见不同的诸侯的。这种解释比《十六经·立命》的解释应该更加合理一些。也就是说,当初黄帝建造明堂时,只是为了表示对四方诸侯的一视同仁,而未必要做到四面同时接见这样死板教条的理解。我认为黄帝时代之所以把它叫做合宫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在一座公平的宫殿里接见诸侯,接受参拜。

事实上,当叶舒宪先生提出黄帝四面说的是黄帝宗庙明堂的结构的观点时,他距离我的这一观点只有一步之遥。黄帝四面不是一种结构,而是要设计一种结构和制度来表达一种原始的统治理念。

明堂的建制是一个随着历史进步的过程。《汉书。平帝纪》:“元始四年,安汉公奏立明堂辟雍。”应劭注:“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明堂上圜下方,八窗四达,布政之宫,在国之阳。上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重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旬,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

远古明堂的存在得到了现代考古学的证明:一九五七年西安玉祥门外1.5公里,发现汉代建筑遗址。经发掘地基是圆形土台,中心建筑是方形土台。分东、西、南、北四堂,每堂有厅堂三间,有圜水沟。出土遗物,有五铢钱、云纹瓦等,疑为西汉辟雍遗址,符合秦汉间文献记载(《考古学报》1957.2

其实,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上行下效的传统。明堂之制大约是最古老的例子之一。明堂之制,诸侯半之。春秋时鲁僖公作为一方诸侯在鲁国的泮水上建造了半个明堂,三面环水,名曰泮宫。以后诸侯起而仿效,建造形制为明堂一半,东西南三方有水池环绕,因其名为泮宫。《诗经·颂·泮水》就有“矫矫虎臣,在泮献馘”的句子。这是后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