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考

标签:
女魃应龙远古天象蚩尤涿鹿文化 |
分类: 远古史 |
大凡先秦文献资料记载的生命角色无非四种可能性:一是神,远古中国人崇拜的神其实很少,例如上帝其实是被龙卷风卷走的黄帝。此外在《山海经》这样的著作中,人和神是混为一谈的。例如《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这里的神就是女娲的子女们。从人神两字的古代发音分析,两个字发音相近,当时不同的文化区域发音的不同导致了二者的混淆。不同方言的发音相通是夏代有了统治者专用的“雅言”以后的才有的史实。二是人,例如女娲、大禹、商汤等。三是动物,如虎豹熊罴以及《山海经》里记载的各色动物犀牛、野猪、凤凰等。四是某种自然现象,例如龙是龙卷风,烛龙是北极光,雄虺是台风等。
蚩尤属于这其中的哪一种呢?自古以来的学者专家绝大多数都相信蚩尤作为人的存在。
我们在历史研究中也看到大家基本把蚩尤看作是人,是东夷文化的部落首领或者炎帝的臣属。作出这个结论的先秦文献依据主要是以下三条:
《山海经·大北荒经》云:“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逸周书·尝麦解》“王若曰:“宗掩、大正:昔天之初,口〔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西〕方,司口口〔少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名之曰‘绝辔之野’。”
除了《逸周书·尝麦解》有些学者认为它是伪书以外,这三条记载是关于蚩尤目前身份定位的关键性文献资料。然而我们在这些前秦资料中并不能看出蚩尤是什么?蚩尤是不是一个远古的历史人物呢?蚩尤者,何许人也?
《山海经·大北荒经》的蚩尤黄帝涿鹿大战是远古时著名战役。但是从文献分析这场战斗只是发生在蚩尤、应龙和女魃(旱神)之间的风雨之战。黄帝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只是下达了一道命令而已。三种不同的天象交替出现,本身应该是正常的,由于远古的人们不能认识这些天象的本质,理解成为一场战争。应龙是龙卷风,龙卷风之后出现大旱灾在气象史上是常见现象。装神弄鬼发号施令的黄帝在这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其实很渺小。他扮演的是一个唐·吉诃德的形象。
《史记·五帝本纪》应该是比较有权威性的文献。但是司马迁记录的蚩尤,作战的对象却是黄帝驯养的熊罴貔貅貙虎,而征伐蚩尤的原因是蚩尤“作乱,不用帝命”。其实黄帝虽然“令应龙”“下天女”,恐怕这些应龙和天女也是“作乱,不用帝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蚩尤、应龙和龙一样,不过是远古时人们不能理解的三种自然天象而已,他们是不会以黄帝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中国远古时代的龙究竟是什么?》和《应龙也是一种龙卷风》两篇文章中,我已经论证了龙和应龙只是远古的两种不同形象的龙卷风。
《逸周书·尝麦解》中我们可以看到蚩尤的威力绝非人力:“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逐帝,威力危及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也说明炎帝根本就不是蚩尤的对手,所以炎帝去求黄帝帮忙。
当然这些还不能说明蚩尤它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自然天象。我们来看一看文献对蚩尤外貌的描写:
清人昊任成《山海经广注》引道书《广成子传》云:"蚩尤铜头啖石,飞空走险,(黄帝)以馗牛皮为鼓,九击而止之,尤不能飞走,遂杀之。”
《龙鱼河图》上记载说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并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行天下”
唐朝著作《初学记》引《归藏启巫》:“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其中羊水、九淖、空桑都指地名。
可见蚩尤和蚩尤一族的外表都是铜头,铁额,兽身,八肱八趾,疏首。而且它吃的食物是沙子和石头。蚩尤与人最大的不同在于蚩尤会飞。可以“登九淖,伐空桑。”这里九淖是指远古的九个大泽。可见蚩尤不管是什么,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蚩尤不是具有生命的东西。
蚩尤的威力不仅可以兴起大风雨。据《太平御览》卷十五所引晋人虞喜的《志林》对此战也有记载,云:“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士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杀蚩尤。”蚩尤可以使满天雾气,使黄帝的军队不辨东西。最后只能靠指南车来辨别方向。
《通典·乐典》则说“蚩尤率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如黄帝所使用的“熊罴貔貅貙虎”一样。蚩尤率领的也不是人组成的军队,而是一支魑魅大军。据《太平御览》卷一五引《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黄帝最后所谓张“遂擒蚩尤”只是天机而非人力所及也。
如果我们今天要确定蚩尤到底是什么身份,就必须了解那个时代。远古之人的思维是视一切能动之物为己类的。黄帝能“教熊罴貔貅貙虎”,说明黄帝已经征服了这些动物,驯化了这些动物。可是黄帝直到死也没有能够征服蚩尤。蚩尤黄帝涿鹿大战之后,天下诸侯仍然不服黄帝管辖,黄帝只好将蚩尤的画像告示四方,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此举说明黄帝并没有战胜蚩尤。
我们今天所说的古代建筑上的鸱吻实际上应该叫做蚩吻。典出《辽史·国语解》:“象吻,黄帝治宫室,陶蚩尤象置栋上,名日蚩吻。”可见所谓“蚩吻”应当也是黄帝祭祀蚩尤留传下来的一种遗风。把蚩吻置于建筑的四角,目的是威慑外来的侵略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辟邪.
蚩尤之死也很值得推敲一番:女魃是旱神,据说只要女魃一出现,就会天下大旱。因为女魃的出现,应龙(龙卷风)不见了,据文献记载是黄帝把它安排到南方去居住了。因为女魃的出现,“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也消失了。
蚩尤被肢解,其实上述《路史》说的很明白是解体。古籍中明确记载的蚩尤冢墓有寿张阚乡城和巨野重聚两处。《陈书》徐陵传中有“四冢磔蚩尤,千刀剸王莽”、《旧唐书》郑畋传中有“四冢既成,待葬蚩尤之骨”蚩尤的遗骸为什么会分布在那么广的地理区域?
《梦溪笔谈》卷三说:“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沈括说的山西解州就是蚩尤的被肢解之地,也是解州被称之为解州的由来。《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说:(黄帝)“传战,执(蚩)尤于中冀而诛之,爰谓之解。”这里又有一个疑问:蚩尤黄帝大战战场是在河北涿鹿,而蚩尤被肢解之地却是在太行山以西的山西运城之南(中冀是也)。两地相距千里以上,所以《路史》云:“(蚩)尤始乱在幽州,其死在冀”。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原因在于对"解"字的理解,自古到今都理解成为"肢解",其实这个"解"字的本义应该是"解体"的意思,沙尘暴解体意味着一场沙尘暴的结束.
在此后几千年的中国民俗中,还流传着蚩尤旗的传说。所谓蚩尤旗就是天空中出现一团红色的特定形状的雾或者云。每当出现这种云或者雾的时候,民间就会流传说蚩尤又出现了,它在召唤它的族人,预兆将会兴起一场新的战乱。
综合上面的种种考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蚩尤不是人,而是一种远古的自然天象。这种自然天象的特点是:来势凶猛,夹杂着大量石块和沙子,象雾一般笼天罩地,危害面积很大,大到几千平方公里以上。蚩尤是不断移动的,使远古人类产生了蚩尤会飞的认识。
结论:符合上面各项特点的自然天象是什么?是沙尘暴。
沙尘暴自远古就有,现在依然存在,而且比远古更加肆虐。蚩尤不死,它依然活着!
有一点应该为蚩尤平反,就是涿鹿大战之后的连续大旱不是蚩尤的罪过,而是应龙的罪衍,因为龙卷风过后总是伴随大旱。但沙尘暴不是,沙尘暴的罪过是水土流失。
所谓涿鹿大战只是一场自然灾害。东边的龙卷风西边的沙尘暴呈现东西对峙的局面。而黄帝和他的子民正好就生活在两者之间。由于应龙(龙卷风)带来的大雨平息了蚩尤(沙尘暴),导致旱魃的出现(连续数年大旱)。这其中的气象学道理远古之人不能理解,作了神化的解释,使黄帝的形象上升为神。左图是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中四月神蚩尤的形象,正是在诉说应龙和蚩尤的故事.
沙尘暴平息之后,所经之地(今河南、河北、山西)都发现了蚩尤的遗骸,出于对这位“英雄”的恐惧和敬重,人们在各地为蚩尤建造了蚩尤冢。而雨水和沙尘混合的红色泥浆被远古百姓称之为蚩尤血。这是对涿鹿之战的一个最完美的解释。
沙尘暴平息之后,“大荒之中,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山海经·大荒南经》这里的枫和风同音,从文字学上看,蚩尤的本质应该是风的一种。
从涿鹿之战以后。蚩尤就被后世供奉为兵神。
商汤说:“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史记·殷本纪》。这是商代。
《诗经·大雅·皇矣》是周人叙述其祖先开国历史的一首史诗。诗中有“是类是祃”一句,其中“类”,是指祭天;“祃”,是指祭战神,这个战神就是蚩尤。《周礼·春官·肆师》“表貉”,郑玄注云:貉,师祭也。其神盖蚩蚘。”郑玄将蚩尤之“尤”写作“蚘”,说明郑玄也认为蚩尤是一种类似龙一样的动物。也从一个侧面证实由商到汉代的传说中,蚩尤很可能就不是一个人物的角色。这是周代《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行天下来到齐地,“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日太公以来作之。八神:一曰天主,祀天齐……二日地主,祀泰山梁父……三日兵主,祀蚩尤。”这是秦代。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沛县初举反秦之旗时,即“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汉书·郊祀志》也说:“高祖初起,……为沛公,则祀蚩尤,衅鼓旗。”后来刘邦得了天下,又“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这是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