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的陶器的代表器型——小口尖底罐浅探

标签:
仰韶双腹耳小口尖底瓶器型 |
分类: 远古史 |
北首岭遗址位于宝鸡市。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滻河东岸。北首岭早于半坡。这两处遗址都是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在这两处遗址都出土了当时的汲水工具——双腹耳小口尖底罐。见如图右侧的五只:
距今6000多年前,我国北方的中华民族的老祖母们就是用这样的陶制工具汲水的。学者马菘良子告诉我这种器型在同时代南方的良诸文化的考古中至今未见,这说明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南方不需要这样的容器取水.很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它是小口?
问题二:为什么它的双耳要安排在腹部以下?
问题三:为什么它制造成这种很不稳定的尖底?
这样的器型规制一定和当时北首岭和半坡母系氏族的生存状况和地理环境有必然的联系,这种必然的联系一定就蕴含在这个看起来很不合情理的器型当中。按照常理,即使是在远古,取水是没有必要将汲水器制造成这样一个奇怪形状的。现在已经出土的许多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都可以用来作汲水器,但是它为什么偏偏是这样的?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汲水器被制造成这样的形状一定是当时生活和生存环境所迫。我们来利用当时已知的自然科学知识试图解开这个谜。
问题一:为什么它是小口?
答案一:小口的一个作用是水不容易溅出。但是西安(半坡)和宝鸡(北首岭)都不是非常缺水的地区,水没有精贵到“滴水贵如油”的程度。而且这样的小口瓶虽然在炎热的夏季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但是它的弊病却更加可怕,冬天在西安和宝鸡地区,这样的一瓶水放置一夜,由于高寒结冰会使整个瓶子崩裂。其损失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家里烧掉了一台电视机。显然小口不是为了防止水溅出的。所以在寒冷的冬季,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北首岭人和半坡人一定在睡觉以前将罐里的水倒干净以防止被冻裂。
有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因为要到河边取水,所以小口是为了封堵方便和运输中水分的损失。这是一个伪命题。既然要到很远的河里取水,为什么用这样小的罐子?很显然,这样的汲水罐是为了汲取井水用的。
那么为什么把罐口做的这么小呢?我的答案是为了拴绳子,同时也为了用手抓起来方便。你看他的大小是不是正好是一只大手可以“一把抓”?
有人自然会反驳说:它不是有两个耳朵可以栓绳子吗?拴上绳子可以拎着走啊。请仔细地观察上图。如果给这样的双腹耳小口尖底罐系上麻绳拎着走,它一定会倒下来,直到流尽全部的水。所以这种仰韶陶器——双腹耳小口尖底罐在装满水以后只能用手抓住瓶口拎着走。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
问题二:为什么它的双耳要安排在腹部以下?
双腹耳小口尖底罐的另外一种功能有关,这种功能就是烧水。这也就是为什么把瓶底设计成尖底的原因。
问题三:为什么它制造成这种很不稳定的尖底?
是我在
这个结论的得出我是受到今天皖南民间仍然在使用的灶的启发。皖南民间家用灶在两口大锅之间有一只或者两只叫做烫罐的铸铁容器。烧饭做菜的时候,在烫罐里装满水利用烧灶的余热,当饭菜做好时,烫罐中的水已经很烫,可以用来洗脸洗脚等。无独有偶,皖南的烫罐也是尖底罐。这应该是有远古历史传承的。
研究完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我对远祖崇敬的五体投地。她们(他们)远在6000年前就发明了这样巧夺天工的陶制汲水器和加热器。中华文化真是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