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仰韶文化的陶器的代表器型——小口尖底罐浅探

(2010-02-23 14:36:47)
标签:

仰韶

双腹耳

小口

尖底瓶

器型

分类: 远古史

北首岭遗址位于宝鸡市。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滻河东岸。北首岭早于半坡。这两处遗址都是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在这两处遗址都出土了当时的汲水工具——双腹耳小口尖底罐。见如图右侧的五只:仰韶文化的陶器的代表器型——小口尖底罐浅探

 

距今6000多年前,我国北方的中华民族的老祖母们就是用这样的陶制工具汲水的。学者马菘良子告诉我这种器型在同时代南方的良诸文化的考古中至今未见,这说明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南方不需要这样的容器取水.很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它是小口?

问题二:为什么它的双耳要安排在腹部以下?

问题三:为什么它制造成这种很不稳定的尖底?

这样的器型规制一定和当时北首岭和半坡母系氏族的生存状况和地理环境有必然的联系,这种必然的联系一定就蕴含在这个看起来很不合情理的器型当中。按照常理,即使是在远古,取水是没有必要将汲水器制造成这样一个奇怪形状的。现在已经出土的许多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都可以用来作汲水器,但是它为什么偏偏是这样的?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汲水器被制造成这样的形状一定是当时生活和生存环境所迫。我们来利用当时已知的自然科学知识试图解开这个谜。

问题一:为什么它是小口?

答案一:小口的一个作用是水不容易溅出。但是西安(半坡)和宝鸡(北首岭)都不是非常缺水的地区,水没有精贵到“滴水贵如油”的程度。而且这样的小口瓶虽然在炎热的夏季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但是它的弊病却更加可怕,冬天在西安和宝鸡地区,这样的一瓶水放置一夜,由于高寒结冰会使整个瓶子崩裂。其损失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家里烧掉了一台电视机。显然小口不是为了防止水溅出的。所以在寒冷的冬季,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北首岭人和半坡人一定在睡觉以前将罐里的水倒干净以防止被冻裂。

有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因为要到河边取水,所以小口是为了封堵方便和运输中水分的损失。这是一个伪命题。既然要到很远的河里取水,为什么用这样小的罐子?很显然,这样的汲水罐是为了汲取井水用的。

那么为什么把罐口做的这么小呢?我的答案是为了拴绳子,同时也为了用手抓起来方便。你看他的大小是不是正好是一只大手可以“一把抓”?

有人自然会反驳说:它不是有两个耳朵可以栓绳子吗?拴上绳子可以拎着走啊。请仔细地观察上图。如果给这样的双腹耳小口尖底罐系上麻绳拎着走,它一定会倒下来,直到流尽全部的水。所以这种仰韶陶器——双腹耳小口尖底罐在装满水以后只能用手抓住瓶口拎着走。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

问题二:为什么它的双耳要安排在腹部以下?

    答案二:如果在制作陶器时把双耳安排在瓶口或者瓶肩不就可以用麻绳拎着水回家了吗?是的。但是那样的设计将使瓶子无法从井里汲水。挑过井水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使用木桶或者铁桶从井里直接取水,要想装满整个水桶是很不容易的。必须摇晃水桶使桶口向下扎进水里才行。关于这第二点以前学者认定双耳是栓绳子打水用的,我认为不是,如果在这样一个双腹耳上系绳子,虽然可以打满水,当它从井里提升时水又会倒出来。因为既然重心在两耳之上,装满水的时候重心仍然是在两耳之上的,由于重力作用,当提升的时候瓶口是向下的,所以提出井口的只能是一只空瓶。因而绳子必须拴在瓶口才能打出满瓶水来。(这一段是承许宏博士指教后补充的)而早在6000年以前的仰韶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设计出了这样精巧的小口尖底罐。它的重心在瓶子的上半部分,是一只头重脚轻的瓶子。只要用绳子拴住瓶口,放进井水里时它的小口会自然向下,当井水流进它的“大肚子”里,因为重量的关系它会装满水而直立。这时只要将瓶子拉起来就行了。所以在仰韶文化诸遗址出土的这种尖底瓶还有很多是没有双耳的。仰韶文化的陶器的代表器型——小口尖底罐浅探              小口瓶取水示意图

    确实,这样的汲水器只要一根绳子拴住瓶口就可以从井底打出满满的一瓶水。它的两只腹耳并不是用来打水的,只是为了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而设计的。双腹耳的设计还可能和这种

双腹耳小口尖底罐的另外一种功能有关,这种功能就是烧水。这也就是为什么把瓶底设计成尖底的原因。

问题三:为什么它制造成这种很不稳定的尖底?

    答案三:为了烧水。如图仰韶文化的陶器的代表器型——小口尖底罐浅探是我在 《山西夏县辕村遗址的陶窑质疑》一文中论证的仰韶之后的夏代二里头文化的灶。考古专家们说它是一个小型的陶窑,但是一个陶窑是不需要如此多的出火口的。在研究仰韶文化的双腹耳小口尖底罐以后,我更加坚信它就是一个灶,一个和仰韶文化一脉相承的氏族食堂用的灶。上面的大孔是用来给圜底罐加热做饭的,而小孔是用来给小口尖底罐这样的尖底容器烧水用的。这并不排除其中某些孔被用作烟囱。尖底罐的尖底正是安放在小孔上加热用的,这样既稳定又加大了受热面积。这样就为什么有些尖底罐要加上双腹耳找到了实践依据。

这个结论的得出我是受到今天皖南民间仍然在使用的灶的启发。皖南民间家用灶在两口大锅之间有一只或者两只叫做烫罐的铸铁容器。烧饭做菜的时候,在烫罐里装满水利用烧灶的余热,当饭菜做好时,烫罐中的水已经很烫,可以用来洗脸洗脚等。无独有偶,皖南的烫罐也是尖底罐。这应该是有远古历史传承的。

研究完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我对远祖崇敬的五体投地。她们(他们)远在6000年前就发明了这样巧夺天工的陶制汲水器和加热器。中华文化真是源远流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