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人物:刑天
(2009-11-14 18:31:59)
标签:
千嵗天帝天舞形夭刑天文化 |
分类: 远古史·山海经 |
为了解释远古的史实,专家常用训诂学的方法。但是有时为了自己的解释更加接近达诂,有时候也会牵强,让历史事实来附会自己的解释。这样的专家古代和现代都有。这里举一个关于关于远古著名人物——刑天的例子。刑天这个人的名字两个字都是被后来的专家弄错的。
有关刑天这个人似乎只有一个孤证,就是《山海经·海外西经》:
“刑天与天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这个人的名字和这个神话故事非常贴切。刑天就是砍头的意思。他与天帝争神位,被天帝砍了头,于是“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继续战斗不止。似乎所有的符号都成为一个和谐的系统,互相共鸣促成一个伟大的人物——刑天。
到了南北朝的刘宋时期,出了一个隐居的诗人陶渊明,在他的《读山海经·其十》里写道:
“精卫衘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有昔心,良晨讵可待。”
陶渊明的这首诗使刑天的形象更加高大巍峨。“猛志固常在”,真是虽死犹生啊!
但是,刑天的名字实在是史家们弄错了,这个错误的名字因为受到人们的喜爱,所以约定俗成,就这么一直流传到今天。相反,刑天原来的名字却被湮没了。《山海经》原文是这样的:
“形夭与天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清朝毕沅在注《山海经》时有这样一段话:“旧本俱作形夭。案:唐等慈寺碑正作形夭。依义夭长于天。始知陶潜诗‘形夭无千嵗,’千岁则干戚之讹形。”
唐代等慈寺在郑州汜水县。可见刑天是形夭的误解。刑形音通易混淆,而天和夭则是因为形近而产生混淆。所以形夭就被传为刑天了。而刑天这个名字与这个“砍头的故事”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也就是说刑天这个名字更配得上这个“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的英雄人物。
不仅如此,毕沅的注还透露出另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就是陶潜的诗原文不是“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而是“形夭無千嵗,猛志固常在”。这样两个版本意义大相径庭。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是刑天虽死,猛志长留天地间。
“形夭無千嵗,猛志固常在”是人无千嵗,猛志常存。
显然,这也是刑天之名得以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我们回到卜辞时期:
天的本义是人头。《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夭的本义是一个人正在舞动。《金文编》“从夭,从三止(趾),奔之意也。”其实,如果按照《金文编》的解释,从金文夭字中地上呈三点状的三个脚印看,解释为跳舞也很准确形象。
现在我们再分析一下刑天的“原名”——形夭。本义应该是一个喜欢奔走的人,从卜辞夭字看是一个男人,一个喜欢奔走的男人。当然我们无法把形夭和那个更喜欢走动的夸父联系起来。如果我们把上面《山海经·海外西经》的内容调整一下:
“形夭与天帝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葬之常羊之山”
这样可能更合乎情理。天帝砍掉了形夭的头以后,形夭继续挥舞着干和戚。最后死了,天帝感其勇猛,葬形夭于常羊之山。这种叙述次序的错乱在先秦是常见的现象,流传的散落的竹简因为次序错乱而导致复原时产生了这样的错误。
而陶潜的《读山海经·其十》应该是:
“精卫衘微木,将以填沧海。形夭無千岁,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有昔心,良晨讵可待。”
关于陶潜的原文不是毕沅最早提出的,早在北宋时曾紘表示“形夭無千嵗”才是正确,但南宋时的周必大则提出反驳,认为“”形夭無千嵗用在诗词上逻辑不通,故“刑天舞干戚”才是正确。然而到了清代,陶澍则倾向曾紘之说,建国以后争论更多。
我认为,这样的复原因为一“婉约”,和精卫填海的典故以及陶潜的全诗好象更加协调一些了,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