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故事里的密码
(2009-10-18 15:51:02)
标签:
玄嚣昌意嫡子颛顼帝喾冀州文化 |
分类: 远古史 |
《列子·汤问》载“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这就是著名的神话故事愚公移山。我总是把神话故事当做历史来读的,结果读出了许多真正的历史。对于愚公移山也是这样。
太行、王屋两座山,远古时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今天的位置依然是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也就是说这两座山自古以来一直没有变动过。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则感天动地的故事呢?
愚公一家居住在王屋和太行的北面,也就是冀州。冀州古属夏,所以愚公的家人要到河南的南部或者陕西的南部要向南翻越很多很高的山峰。所以说“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河南的南部有商丘,陕西的南部是西周的发祥地,这一带都是西方帝喾集团的生活区域。这里就暗藏着一个疑问:从冀州(今山西)到陕西的南部为什么要绕道河南向西进入陕南呢?
那么,作为黄帝的后代他们究竟是从古代冀州走向中原还是从中原进山,从而开发了冀州大地呢?我认为,从尧封唐国时候开始,黄帝的后代们成为冀州的主宰。当然虽然远古冀州的自然环境恶劣但是他们并不是深入不毛之地。因为这一地区一直是女娲传说和遗迹最为集中分布的地区,说明远在母系社会这里就生活着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参见杨丽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黄帝生于中原,他的正妃嫘祖生了两个儿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史记·五帝本纪》青阳降居江水,就是今天的河南的安阳故城。昌意居若水被古今专家们解释得面目全非:
“降,下也。言帝子为诸侯,降居江水、[若水]。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国也。”
“水经曰‘水出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南过邛都……’”以上《史记索隐》引
《史记索隐》的这个结论因为他流传了一千多年而影响深远,但是有可能是错误的。其实这两条河都在河南省境内,黄帝及其子孙们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都活动在以中原为中心的冀、豫、兖地区。也许,列子以来的历史学家们犯了一个错误,一个语言学中的低级错误:
江水上面已经说过。《史记》中所说昌意所居的若水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洛水,就是河南偃师和洛阳附近的洛河。先秦音韵若和洛是同音字。清代钱大昕已经证明,先秦没有娘母。而这两个字都在古韵五部。所以按照“娘日归泥”的训诂原则若、洛同音。黄帝的嫡子玄嚣封地在江水边而另一个嫡子昌意的封地在洛水边。这是伊洛流域繁荣的开始……这个地区诞生了造字的仓颉,所以应该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滥觞之一脉。
昌意之子颛顼就是出生在若水,颛顼是夏的直系祖先。《吕氏春秋》说:“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史记集解》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皇览》“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邱城门外广阳里中”。而玄嚣的孙子帝喾的都邑在西亳还是在南亳至今争论未休。但是帝喾的坟墓也在东郡濮阳附近。“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邱城南台阴野中。”(一说亳阴)《皇览》
尧是帝喾的嫡子,被封于唐国,就在今天山西境内,上世纪对山西陶寺遗址的考古已经证明距今4100年左右在山西太原是有人聚居的,其陶寺观象台的出土证明这里很可能就是尧的国度。
“徐广云‘号陶唐’。《帝王纪》云‘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
从以上黄帝家族的活动范围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一直是在中原活动。所以生活在冀州的愚公们急于寻找一条和豫南黄帝大家族联系的常规通道是很自然的。这个故事就保留了这样一种需求和渴望,它通过代代相传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列子时期被列子或弟子收入自己的书中。
按照我们的分析,《愚公移山》一文中有一个需要勘误的地方:“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其中的“雍南”应该是“冀南”。因为王屋山至今还屹立在冀州的南面。在雍南的应该是今天的秦岭和大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