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

(2009-09-19 09:00:22)
标签:

祭天

驱邪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柴和祓(读音浮)是远古时代的两种祭祀活动。其中的柴字从甲骨文直至小篆的写法都应该是:祡。因为其本义与祭祀有关,故下部从示不从木。

柴是在野外烧柴祭天,其目的是向天祈求保佑或事后感谢上天。最早见于《尚书·舜典》:舜“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注曰:祭时积柴加牲其上而燔之。又见《尚书·武成》:“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这是武王克商以后祭天表示感谢。这就是何尊铭文所记录的:“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

祓是时代稍后的另一种祭祀。人们先斋戒、沐浴、举火,有时还用牲畜血涂身体,总之是把身体内外打扫一遍。为了除灾祛邪。《说文》:“祓,除恶祭也。从示友声。”祓在春秋以后演化为上己节,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两种祭祀活动目的明确,差异也很大,本来没什么可以深入探讨的。但是在甲骨卜辞中专家们给出了一个错误的破译,这就需要拨乱反正。如图: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前(863)左图是一个甲骨文字,从双手,从木,从示。我们知道在甲骨卜辞开始直至现代汉字从示的字多和祭祀相关。对这个字的解释专家们基本认定于省吾的说法,说它是“祓”字,在甲骨文工具书中,这个字也被注为“祓”字:

“……古祓字,象手拔木之形。古文四声韵…引老子拔字作是其证,…祓拔并谐友声……”

“于氏引古文四声韵古老子拔字作,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 以证。此为祓字其说可从。”  《甲骨文字集释》

我说:其说不可从!原因有四:

其一:方向性是卜辞重要的造字原则,我在相关文章中已经分析过。参见我的博文《破译甲骨文字:止 之》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双手(从卜辞的严格意义上说应为双爪)合拢相对而执木,示欲拔之状,本义解作“拔”是有道理的。而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字可见是双手向上,既有捧柴之意,兼有祈祷之意。这样方向不同的字在甲骨卜辞中不能用来互证。

其二:从本义看,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 在甲骨卜辞中是祭祀柱或祭坛之意。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 应该是下为祭坛,上为双手捧柴献祭。手心向天以示祈祷上苍。所以它的本义应该是柴祭的意思。应为:柴。

其三:柴祭的历史起于舜,比祓祭要早。卜辞中无柴的记载而只有这个字。当解释为“柴”字。

其四:卜辞本身的记载支持“柴”的解释。

“己卯卜,我,贞: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月又使”(前856

“癸己卜,于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月又口”(前863

上两例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月连用,说明这一种祭祀是每年在固定月份举行的,即前面《尚书·舜典》里说的“岁二月”。但祓祭不是,祓祭是为了除灾去恶驱邪,所以它应该是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一种祭祀。举行时间不是固定的。作为上已节固定在每年三月上已是秦汉之间的事情。

结论: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甲骨文本义应该是柴。不是祓。我们今天的“柴”字,下半部分可以是“木”,但是按照造字规律更为准确的应该是“示”,即写作祡。作为烧柴和柴火的柴是后来的引申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