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壤、息土和息石
(2009-09-06 08:38:17)
标签:
息壤粘土岩抗剪强度洪水大禹黄河文化 |
分类: 远古史·山海经 |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大禹在这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接替了父亲鲧的治水事业,也算是给了他一个将己功以补父之过的机会。
《淮南子》:凡鸿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里有九渊。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
在关于息壤的最早两则记载中,都没有神话痕迹。大禹接手之时,因鸿水聚集产生的特大深渊就有九个。所以大禹首先还是沿用他父亲的老方法用息土堵塞鸿水。注意这里的以为名山是“作为可以命名的大山”。大禹命名大山是为了制定地标,以便治水和对人口进行管理。(见我的《大禹不仅是治水英雄》博文)
这个息壤或者说息土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历史学家众说纷纭。这里引用能够找到的三例古代文献以代表争论中的两种主要意见:
《山海经》郭璞注:“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淮南子注》:“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也。”神话研究者多持这种意见,因为它太神的缘故。“息壤(息土)”是一种可以遇水膨胀而不断增大体积的生长不息的土壤。
《五杂俎·地部二》中说:“息壤,石也。而状若城郭。”这也是按照民间传说,息壤是一种石头的说法而来的。《山海经注》里引《归藏》也是说“息石息壤”。所以息壤、息土和息石虽然有两种见解,但是实际上他们指的是同一种东西。干的时候叫息石,外表像岩石。吸水以后变软膨胀。所以用来堵水很合适。
到底这种用于治水的神奇石头是什么?因为现在已经“失传”,大家谁也不知道。但是这种息壤或者息石在历史上确实有传说和记载的。
安徽省肥西县将军岭有这样一个传说:曹操驻军将军岭。令大将军率众开挖一段河流。白天挖掘的地方晚上自己会长起来,在挖了很多天以后,河床居然长得比两岸还高出一丈多。将军因无法完成曹操交给的任务而自杀。当地故名将军岭。河床遗迹至今隐约可见。
同样的息壤见于郝懿行的《山海经注疏》“汉元帝时,临淮徐县(今安徽泗县)地踊,长五六里,高二丈。即息壤之类也……《竹书》云:周显王五年,地忽长十丈有余,高尺半。”
清朝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里写到“历考《溟洪录》及《玉堂闲话》、《续博物志》……皆言息壤在荆州南门。”。他的依据是一个叫王阮亭的人写的一本笔记说:“康熙元年,荆州大旱,掘南门外堤数尺,有状如屋,启而入,一物正方,非土非石,有文如篆,土人曰‘息壤也。’”类似的记载在古人的笔记体小说还有一些。
总之,息壤就是可以“生生不息”的土壤,取之不尽,用之不完。自然界有这样的土壤吗?当然是无稽之谈。
就将军岭的故事我专门请教过合肥工业大学的水利专家,专家的解释是:河床本身是最低的地方。因为当地土壤含水量较大,白天挖走了一些土,晚上会在周围压力下又长起来是正常现象。在著名的淠史杭水利工程修到这里时遇到了同样的情况,经常塌方。
既然鲧和大禹都只用息壤治水。说明这种息壤不是一种神话,而是确有一种治水的特效材料。否则,鲧会因为相信一种神话而以生命为代价去偷息壤吗?息壤一定确实有效所以尧帝才会将这种“战备物资”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这样在本部落人群受到鸿水威胁时可以将息壤用在关键时刻。
直到有一天,因为偶然翻阅材料,我发现了这种息壤(息石)的另一种可能。在《河南地质》 1997年02期 上刊登的一篇标题为《南水北调黄河—漳河段粘土岩工程地质特征初探》的文章使我深受启发。文章摘要如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黄河—漳河渠段晚第三纪粘土岩具膨胀性,易吸水软化,失水干裂,强度较低,属极软岩石。其膨胀性,抗压强度、抗剪强度与天然干密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天然干密度随粘粒含量的变化而变化,是粘土岩工程特征变化的内在原因。应用天然干密度为1~6g/cm3,可粗略评价粘土岩的某些工程地质特征”
我认为这些地质专家们找到的可能就是远古时代的“息石”或“息壤”。理由如下:
一,
二,
三,
四,
五,
以上是个人的意见,原因纯属查阅资料时的一种偶然发现。因为不敢妄作断语,所以作为息石息壤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写出来,就教于中国远古史研究的专家们和研究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