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个理科学者的思考
一个理科学者的思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261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息壤、息土和息石

(2009-09-06 08:38:17)
标签:

息壤

粘土岩

抗剪强度

洪水

大禹

黄河

文化

分类: 远古史·山海经

    息壤又叫息土,息石,青泥,据古籍记载这特别的土壤是鲧和大禹父子俩用来堵塞洪水的特效材料。因为是特殊材料,所以平时总是被尧帝(一说炎帝)秘藏。鲧因为没有请示尧帝就偷窃了这种息壤去治水,结果被流放到东海边。每当研究者们说到息壤息土和息石时,总是有一个神话前提“息壤,神话中的……”云云。有关息壤最早的记载见于《山海经》: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大禹在这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接替了父亲鲧的治水事业,也算是给了他一个将己功以补父之过的机会。

《淮南子》:凡鸿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里有九渊。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

在关于息壤的最早两则记载中,都没有神话痕迹。大禹接手之时,因鸿水聚集产生的特大深渊就有九个。所以大禹首先还是沿用他父亲的老方法用息土堵塞鸿水。注意这里的以为名山是“作为可以命名的大山”。大禹命名大山是为了制定地标,以便治水和对人口进行管理。(见我的《大禹不仅是治水英雄》博文)

这个息壤或者说息土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历史学家众说纷纭。这里引用能够找到的三例古代文献以代表争论中的两种主要意见:

《山海经》郭璞注:“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淮南子注》: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也。”神话研究者多持这种意见,因为它太神的缘故。“息壤(息土)”是一种可以遇水膨胀而不断增大体积的生长不息的土壤。

《五杂俎·地部二》中说:“息壤,石也。而状若城郭。”这也是按照民间传说,息壤是一种石头的说法而来的。《山海经注》里引《归藏》也是说“息石息壤”。所以息壤、息土和息石虽然有两种见解,但是实际上他们指的是同一种东西。干的时候叫息石,外表像岩石。吸水以后变软膨胀。所以用来堵水很合适。

到底这种用于治水的神奇石头是什么?因为现在已经“失传”,大家谁也不知道。但是这种息壤或者息石在历史上确实有传说和记载的。

安徽省肥西县将军岭有这样一个传说:曹操驻军将军岭。令大将军率众开挖一段河流。白天挖掘的地方晚上自己会长起来,在挖了很多天以后,河床居然长得比两岸还高出一丈多。将军因无法完成曹操交给的任务而自杀。当地故名将军岭。河床遗迹至今隐约可见。

同样的息壤见于郝懿行的《山海经注疏》“汉元帝时,临淮徐县(今安徽泗县)地踊,长五六里,高二丈。即息壤之类也……《竹书》云:周显王五年,地忽长十丈有余,高尺半。”

清朝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里写到“历考《溟洪录》及《玉堂闲话》、《续博物志》……皆言息壤在荆州南门。”。他的依据是一个叫王阮亭的人写的一本笔记说:“康熙元年,荆州大旱,掘南门外堤数尺,有状如屋,启而入,一物正方,非土非石,有文如篆,土人曰‘息壤也。’”类似的记载在古人的笔记体小说还有一些。

总之,息壤就是可以“生生不息”的土壤,取之不尽,用之不完。自然界有这样的土壤吗?当然是无稽之谈。

就将军岭的故事我专门请教过合肥工业大学的水利专家,专家的解释是:河床本身是最低的地方。因为当地土壤含水量较大,白天挖走了一些土,晚上会在周围压力下又长起来是正常现象。在著名的淠史杭水利工程修到这里时遇到了同样的情况,经常塌方。

既然鲧和大禹都只用息壤治水。说明这种息壤不是一种神话,而是确有一种治水的特效材料。否则,鲧会因为相信一种神话而以生命为代价去偷息壤吗?息壤一定确实有效所以尧帝才会将这种“战备物资”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这样在本部落人群受到鸿水威胁时可以将息壤用在关键时刻。

直到有一天,因为偶然翻阅材料,我发现了这种息壤(息石)的另一种可能。在《河南地质》 199702 上刊登的一篇标题为《南水北调黄河漳河段粘土岩工程地质特征初探》的文章使我深受启发。文章摘要如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黄河漳河渠段晚第三纪粘土岩具膨胀性,易吸水软化,失水干裂,强度较低,属极软岩石。其膨胀性,抗压强度、抗剪强度与天然干密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天然干密度随粘粒含量的变化而变化,是粘土岩工程特征变化的内在原因。应用天然干密度为1~6g/cm3,可粗略评价粘土岩的某些工程地质特征”

我认为这些地质专家们找到的可能就是远古时代的“息石”或“息壤”。理由如下:

一,             古黄河地区,正是大禹治水的最经常活动的区域。据史籍记载大禹治水主要是在黄河龙门以下地区。

二,             第三纪粘土岩是一种极软岩石,失水干裂,呈岩石状。这时叫作息石。符合《五杂俎·地部二》中记载:“息壤,石也。而状若城郭。”

三,             第三纪粘土岩具膨胀性,易吸水软化。其膨胀性,抗压强度、抗剪强度与天然干密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吸水软化后成为息壤。这是说它越干就越接近岩石特性,越潮湿就越接近土壤的性质。

四,             如果用这样的“息石”阻塞鸿水。石块因为遇水膨胀很容易形成水坝而堵住鸿水使鸿水改道。

五,            远古人类生活最集中的 河南地区(尧舜禹鲧就生活在盛产第三纪粘土岩的河南地区)有这样的息石矿藏。根据上面的论文分析,这种息石矿藏就位于地表层,远古人类很容易开采收集。因为膨胀比高达一比六,所以运输起来也很容易。

以上是个人的意见,原因纯属查阅资料时的一种偶然发现。因为不敢妄作断语,所以作为息石息壤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写出来,就教于中国远古史研究的专家们和研究者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