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神话还是历史仅在一念之间

(2009-07-14 09:32:05)
标签:

洪水

神话

息壤

洪渊

九州

文化

分类: 远古史·楚辞

在先秦典籍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一个历史记载是神话还是历史,有时仅仅在一念之间。不同的理解造成了历史和神话的大相径庭。而人们的理解又完全受制于传说的真实性,对自然和科学常识的掌握以及个人的主观立场和理解力。这是在研究先秦历史中必须时刻记住的前提。

女娲补天是公认的神话。我在当时能够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上,论证了那是鲜活的历史。参见《走下神坛的女娲》

精卫填海是公认的神话。我在结合《山海经》时代低级思维特点之后,论证了它只是一个人类认识上的必经阶段。参见《远古中国人的思维特点——精卫填海》

现在我们来看屈原的《楚辞·天问》里的一个例子:

“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文中“洪泉”原为“洪渊”,唐朝时为避李渊讳改为洪泉。两问直译为:洪渊极其深,大禹是用什么材料填平了它?九州原是水中的九块陆地,大禹是怎样把它们变成高山的?

简单地注解一下,据神话说,上古之时中国大地有九个深渊,称为洪渊,洪渊不断地涌出洪水,它是洪水的源头。洪渊的深度在两千尺以上,只能用一种叫息壤(或息石)的材料方能堵住泉眼。息石在放入泉眼以后会自行膨胀封闭泉眼从而阻断洪水的源头。

鲧“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                      《国语·周语下》

 “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诗经·长发》

“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山海经》

“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                           《淮南子·地形》

任何一个人看了上文都会把屈原的这两问理解成神话。事实上,不仅是屈原,自古以来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这是神话。我认为这还是上古时曾经有过的事实。

请大家研究一下地理。上古之时,龙门未开。秦岭-龙门-吕梁山形成东北向西走向的一道巨大的长城横亘在中国大地。而大禹时期的约1500万居民大多数生活在这道“长城”的北面。这个区域基本是山地,洪水无法下泻,形成一片泽国。

鲧的治水方法是从洪水的来处筑坝,将洪水挡住改道它行。实在改不了的地方,就倚山建城,用三面土石坝将居民围在山上。这就是城的由来,所以后世的城池都保持了这样的格局。当然,用鲧的治水方法,泽国永远是泽国,因为他治标不治本。

屈原按照鲧的思路和民间关于鲧治水的传说思考,必然陷入神话的怪圈。用息壤填满九个深达2000余尺以上的洪渊,用人工堆成今天嵩山一样高的九座山峰,再为他们命名以为地标。这是当时人力所不能及的。所以只能是神的力量,只能是神话。

最初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柳宗元。他在《天对》里说:“行鸿下隓,其丘乃降。乌填绝渊,然后夷于土。”意思是疏通洪水,山就会因为水的下降而显现,不用填深渊,就会出现平地。原先的“地方九则”也就变成了两千尺以上的高山了。

朱熹在《楚辞集注》里附和这种观点:“禹之治水。行之而已,无事于填也。水既下流,则平土自高,而可宫可田矣。”

这就是说,大禹只是挖开了山口,让洪渊里的水流出去,这样洪渊就消失了,山就变高了,平地就出现了,宫室和田地就可以实现了。当然这和大禹治水的基本指导思想有关,大禹的指导思想是:百川东入海。参见《诗经》

这个例子非常有典型性。在古代神话研究中这类情况实在太多,最为极端的一个例子是“圣人感天而生”,我在相关博文里把这个绝对神话证明为绝对史实。希望我们的历史学家和历史研究者多一点思考,宽一些知识面,少一些无凭无据的否定,使神话的归神话,历史的归历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