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虎狼药”说起

(2020-03-08 19:51:34)
标签:

红楼梦

文化

分类: 品石录_葫芦迷踪

在胡庸医开的方子中,有枳实、麻黄等“虎狼药”。后来,王太医改成了当归、陈皮、白芍等药,且减了量(见第51回)。


      说到“虎狼药”,“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是一种常见的小儿用药,其中便有枳实的成分。连小儿都能用,可见“虎狼药”并非绝对不可用。只是因药性较猛、毒副作用较大,故要慎用。在胡庸医的药方中,不仅有“虎狼药”的成分,且用量较大。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他如此用药,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害人,只是为求速效而已。


      擅用“虎狼药”,倒有点像现代的过度输液。见效倒是快了,但危害不小。然而,对那些不懂医、又不像宝玉晴雯那般禁不得“虎狼药”的莽夫眼里,没准儿还更受欢迎呢。就好比现代的一些患者,自己主动要求输液,医生若不同意还要发脾气呢。


      那胡太医一张嘴,便要病人“大补”;为了“下迂血通经脉”,便擅用“虎狼之剂”(见第69回)。仅从治病的角度看,也是为求速效。


      “尤二姐惊醒,却是一梦。等贾琏来看时,因无人在侧,便泣说:‘我这病便不能好了。我来了半年,腹中也有身孕,但不能预知男女。倘天见怜,生了下来还可,若不然,我这命就不保,何况于他。’贾琏亦泣说:‘你只放心,我请明人来医治。’于是出去即刻请医生”(见第69回)。


      从尤二的话看,她的病情还是比较严重的,甚至想到“我这命就不保,何况于他”。贾琏请医生,其初衷也是为了治病。“病”和“喜”,在她身上同时存在,并反映到脉象上。因病情较严重,相应的“信号”较强,故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后者。于是,这位水平不高的胡太医,便误诊了。再加上他擅用“虎狼之剂”,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医疗事故。


      那尤二“已是三月庚信不行”(见第69回)。三个多月的胎儿很小,但已发育成形,可以看出男女。由于遭受虐待,营养不良。在这个月份上,应该是没有显怀的。否则,胡太医说她没有怀孕,那就是睁眼说瞎话,把贾琏当傻子了。尤二心情不好,肝气郁结。肝气郁结也可导致停经、呕酸等症状。因此,胡太医的诊断,也不能说全无道理。他虽然水平不高,但还不至于缺乏常识。


      胡太医看尤二气色的那一段,常被人指摘,甚至说他医德败坏。一见尤二,胡太医便“魂魄如飞上九天,通身麻木,一无所知”(见第69回)。那西门庆见了李瓶儿,也是“魂飞天外,魄散九霄”(见第13回)。这位胡太医,似乎是个色鬼。


      然而,在看病的过程中,贾琏一直陪同着。虽然不一定懂医,但论察言观色、灵活机变,还是不差的。假如胡太医像贾瑞那样露出淫邪相,必然招致贾琏的反感和恼怒。实际上,医生一看完,病人家属便急切地询问结果,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


      由此推测,胡太医的表现,大致是过得去的,并无明显的失礼或失态之处。他只是透过帐缝看了一眼,而不是像现代的医生那样,可以近距离地细看。不管他内心怎样,只要没有出格的言行,就不能算是无德。


      在我看来,胡太医的误诊,就是水平问题。就好比一个差生,不管在考场上如何努力、如何拼命,也无法考出一个好成绩来。如果他考得不好,你很难归咎于那天突然打了一个响雷,从而影响了他的发挥。难道没有那个响雷,他就能够考好了?


      无论怎样,这位太医还是表现得相当自信,气场挺足。虽然是一种盲目的自信,但对非专业人士来说,反倒增加了可信度。于是,贾琏就相信了他的诊断。


      庸医误诊,昏官误判,都是类似的。这样的家伙,居然也能混进太医院。假如不是走后门进去的,很可能就是那种高分低能、眼高手低者。从表面看,这位太医对病理的分析,似乎也是头头是道。或许,他的理论水平还可以;而一旦遭遇实战,便如赵括、马谡一般,误事害人。


      贾琏派人找医生,预期是王太医;王太医不在,才请了胡太医。可以推测,这两人是同一单位的。小厮去请的时候,因王太医不在,只好请了当值的太医(胡太医应该就是那日当值的太医之一)。去太医院请医生(如王太医),是常规的做法,由小厮办理即可。而那位“张太医”,则属于非常规的情况,是贾珍专门下帖子请来的(见第10回)。

尤二刚一告知了贾琏,贾琏便“即刻”差人请医生。那日当值的太医是哪位,取决于尤二何时告知贾琏。就算凤姐事先得知尤二有孕,也无法决定这个时间。难道凤姐要贿赂所有的太医么?一个太医,若是做了这等事,便意味着自毁前程,甚至是犯罪。凤姐需要多大的代价,才能买断太医的前程?为了凤姐得罪贾琏,还要干这种伤阴德的事情?当日凤姐弄权,还要假借贾琏的名义呢(见第15回)。


      “贾绐,大骂胡君荣。一面再遣人去请医调治,一面命人去打告胡君荣。胡君荣听了,早已卷包逃走。”(见第69回)那胡太医是听说出事了,才卷包逃走的。假如是故意害人,怎会等到出事才跑?


      由尤二的病,不禁想到宝玉的“病”。对此,贾政和王夫人都“误诊”了:一个认作色鬼,一个归罪丫鬟。另一方面,他们的手段也是同样的简单粗暴。笞宝玉,撵丫鬟,给儿子的身心带来了严重的伤害。这,也算是一种“虎狼药”了。然而,这种伤害并非出于主观故意,而是限于认知水平。宝玉此人,世人误解甚多。因为,他是一个较复杂的“病例”。对此,能不“误诊”的,为数极少。


      胡太医擅用“虎狼之剂”,简单粗暴;而王太医则是良医风范,细心体贴。希望这世上多一些“王太医”,每个人都能被温柔地对待。

 

2019-10-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银盆和满月
后一篇:情僧非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