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想

(2015-05-02 09:41:11)
标签:

红楼梦

文化

分类: 品石录_人生拾味

晴为黛影,袭为钗副。黛玉和晴雯、宝钗和袭人,往往被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我这里,则更倾向于把黛玉和袭人、宝钗和麝月联系在一起。宝玉当初要的是黛玉和袭人,后来得到的却是宝钗和麝月。

“袭人”有“媚人”可对,“麝月”有“檀云”可对,“茜雪”有“绮霰”可对;而“晴雯”呢,则是独一无二的。在此书中,“晴雯”是“风流”的代名词,其谐音是“情文”。作者一生之泪,为的便是“风流”之夭。此书,便是一篇“情文”。

宝钗和麝月都很浑厚。浑厚的人,其感觉不会很敏锐:麝月夜里不会像晴雯那般警醒;而宝钗对黛玉的“悒郁不忿之意”,亦会“浑然不觉”(见第5回)。很多人对后者持怀疑态度。脂批却道:“这还是天性,后文中则是又加学力了。”

“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见第7回)脂批道:“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又何如治之。”人常说,宝钗活得很累。然而,在我看来,活得最累的,却是“颦、凤辈”。

那黛玉天生有“不足之症”,而在“情”字上更是耗尽心力;而凤姐呢,亦是“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见第55回)。一个是耽于情,一个是耽于利。无论是情、还是利,思虑太过,都是很耗身心能量的。

至于秦氏、袭人之流,亦是如此。那秦氏“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见第10回)。这种秉性,最是耗精伤神的。而袭人呢,因着宝玉的“性情乖僻”,“心中着实忧郁。”(见第3回)后面的“花解语”(见第19回)一节,就是典型表现。为了箴劝宝玉,可谓费心耗神。

那宝玉向来“恶劝”。顽石脾气一上来,就连宝钗、湘云也能翻脸的。对黛玉和袭人这样亲密的,倒是不会翻脸;但要他改了性情,却也是不能的。就算不翻脸,也不过是当了耳旁风(对袭人),或是干脆装作没听见(对黛玉)。“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见第8回)。黛玉并非“世俗中一味酸妒狮吼辈”(见该回脂批)。她这么说,正是因为了解宝玉。摊上这么一个主儿,岂能不忧虑伤神呢。

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见第13回),一有展才机会(如协理宁国府),便有些技痒,跃跃欲试;而黛玉呢,元妃省亲时,亦是“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见第18回)。脂批道:“这却何必,然尤物方如此。”如脂批所言,这大概是“今古才人通病”了。除了参加诗社、元妃省亲等集体活动外,她还时不时地另有诗作出现。既是情痴,又是诗魔。为情为诗,将自己燃尽、成灰。

宝钗呢,每日看起来很是忙碌。其中,以“针黹家计”为主。对诗社活动,虽然也不落下,却不似黛玉那般疯魔。此外,还时不时地为湘云、岫烟诸人解解烦难。宝钗帮人,多在暗中。一方面,这是她的风格;另一方面,也是为免多心闲话。这是一种处世智慧。虽终日辛劳,却不思虑伤神。吃得香,睡得好。真正让人疲惫不堪的,是心累、而非身累。

浑厚方能长久。宝钗麝月能坚持到最后,一点也不奇怪:这与阴谋诡计没什么关系,因为她俩都是长跑高手。论耐力,谁也比不上她们。整日玩弄心机的人,有几个能睡得好的?她们并不笨,却不玩弄心机。同时,也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各种问题。这样的人,即使看起来忙忙叨叨,心也是轻松的。

能够衣食无忧,坐拥书城,自然是令人羡慕的。然而,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即使是富贵之家,也未必能够如愿。“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见第4回)可以推测,在父亲去世前,宝钗也过着黛玉一般的生活,整日“以书字为事”,不必理会那些俗事。她的博学,大约就是在那时打下的基础。后来,形势已变。在家人需要她时,便放下这些,开始留心“针黹家计等事”,以便为母亲分忧解劳。又想到黛玉,当日母亲病时,也是在旁“侍汤奉药”的(见第2回)。在这段时间内,自然也是“不以书字为事”的。后来,父母先后离世,寄居荣府,才又开始“以书字为事”了。宝钗所面临的境况,换作是黛玉,我想也会如此的。若是依然沉溺诗书,对家人不管不顾、不闻不问,又岂是珍宝一般的女儿?薛林二姝,皆是孝女。

紫鹃对宝玉说:“我如今心里却愁,他倘或要去了,我必要跟了他去的。我是合家在这里,我若不去,辜负了我们素日的情常;若去,又弃了本家。”(见第57回)紫鹃想要兼顾亲情和友情。在她眼里,黛玉和她的家人同等重要。不独紫鹃,袭人、晴雯待亲人都不错。“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见第19回)幼时被卖,可谓悲惨;而她却能体谅父母的难处,坦然接受。袭人的“心地纯良”,由此可见一斑。袭人不必说,被脂批两次赞为孝女、义女;而晴雯呢,对那样一个吃死酒的姑舅哥哥,也算是有情有义了。

宝钗说得不错:重要的是“明理”,读不读书倒是次要的。明时陈继儒说过:“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以我的理解,宝钗所说的“明理”,和陈继儒所说的“明大义”,其意大致相类。若按此语,二姝堪称“贤德”。能做到“贤孝才德”这四字,自是“不可多得”的。那金桂倒是“通文识字”的,却干出了挟制丈夫、迫害妾室诸事,闹得家中鸡犬不宁。这是“读了书倒更坏了”的又一典型例证。至于雨村之流,则更不必说了。

在我看来,黛玉有点像学生时代的状态:读书,谈情,无俗事缠身;而宝钗呢,则有点像走入社会后的状态,必须面对各种责任和压力。对此,宝钗选择了坦然面对,不去逃避或抗拒。

能不能一直保持黛玉的生活状态?这样的例子倒是有的。比如,大家闺秀张充和,一生浸润于书法、昆曲、诗词等事。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倘若宝钗不为家事所累,大概也会成为这样的人物。当然,这样的幸运是难有的。无论宝钗、还是黛玉,都无法维系这样一种诗意的生活。

沈从文说:“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小书要读,大书更要读。罗素说:“疏失求知的机会,就好比是上戏院而不听戏”。小书大书,宝钗都读得不错。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此书的作者,自然也是深谙世事人情的。否则,就不会把这么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示给读者了。

归结起来,世人之病,不外“情毒”和“热毒”,其代表人物是黛玉和凤姐:黛玉中的是“情毒”,凤姐中的则是“热毒”。二者中毒颇深,且因先天不足,故不可救。

所谓“情毒”,是情痴情种的专利,非“情极”不能有;而“热毒”乃是胎里带来,凡人在所难免,只是程度的问题。那黛玉是“神仙似的妹妹”,“热毒”自然不成问题,而“情毒”却足以致命。而宝钗呢,虽有“热毒”,却有奇药相助,且因天性浑厚,自然是“不相干”的。

以花为药,足以怡情养心。身忙无妨,但求心闲。

 

2014-04-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诗社的经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