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老炮儿》,也说两句
(2016-01-06 20:30:43)
标签:
老炮儿冯小刚葛优北京 |
北京市汉卓律师事务所
韩冰
对于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缺乏老乡的概念,但有些特有的称谓还是很能勾起一些记忆的;尤其现在各种适用于所有人群的网络语言很发达,就对这种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称谓更加敏感,似乎有一种久久被遗忘、被摈弃、被边缘化又捡拾起来的归属感。
与冯小刚很久之前有过一面之交。那是九十年代初期,我代理《秋菊打官司》电影肖像权侵权案,作为被告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的代理人,参加了当时北京电影局(大概是这个名称)召集的一次研讨会。研讨会在北京经济学院举办的(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个地方),当时的红庙现在属于CBD了,那时在北京还是比较偏的。会议当中我坐在靠窗户的一排的椅子(好像按时对座次并不像现在这么讲究,很随意的就座)。会议开始不长时间冯小刚进来,问我“这里有人吗”,我说“没有”,他坐在我身旁的椅子上。听了一会儿,问我身份,我说我是这个案子的代理律师(那时律师是少之又少的),他装出一副很有金马奖影帝潜质的吃惊的样子。
《秋菊打官司》导演是张艺谋,主演是巩俐,摄影是顾长卫。因为当时我给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做常年法律顾问,这部电影是青年电影制片厂与香港银都机构合作出品的。那时,香港还没回归,银都机构是作为大陆在香港的宣传窗口之一,为该片做了大量的投入。这部电影实际上跟冯小刚是没什么关系的,我不知道当时这个研讨会为什么请他来的,而且在整个研讨会当中,我们之间几乎一直在闲聊,冯小刚也没正经发言。后来,又与顾长卫就这部电影谈过一次,主要涉及的是电影肖像权的摄影问题。
多年之后,再有兴趣说起这一段经历,就是因为《老炮儿》的联想。冯小刚是不是老炮儿我不知道,但相差无几的年龄和特有的自幼在北京生活成长经历,对此才能产生共鸣。至于其中媒体曝出的粗口、抽烟等等,那真不是关注的主题。毕竟,北京是北京,首都是首都,那与我们的关系、与现今生活在北京地界人的关系完全是两回事。首都可能长时期存在下去,北京已经不存在了。借《老炮儿》遥想一点儿曾经属于过自己的东西,现如今,实在是不易的事情。如果因为冯小刚的影响力所致,那真的要感谢他了!
说到冯小刚,就很自然联系到葛优。两年前因为安排本所律师代理葛优肖像权被侵权案,再联想到与葛优及向华胜(2014年11月去世)同桌共饮的情形,那种老炮儿的感觉才是最真实的!
无论如何,要抽时间去看《老炮儿》。否则,就什么都没了!
前一篇:不止是一个称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