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汉卓律师事务所
韩冰律师
看过最新一期《南方周末》,披露了乡村民办教师在极其恶劣的生存和教学环境下,为贫困农村孩子的教育而奉献青春乃至一生的感人事迹。读来令人肃然起敬,深深敬佩这些新时代可歌可泣的人。没有他们,那些贫困农村的孩子不可能接受教育,不可能走出大山,而有些生活在我们周边的人正是受到他们的福祉才得以成为“城市人”。然而,他们仍然生活在原地,并未因为自己的奉献而有所改变;他们为能“转正”而坚守了几十年。“转正”对他们而言已经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只是求得社会的认可、尊重和为人一生的一席之地而已。但是,他们很多人却得不到这些最低的诉求。在过去年代里,始终不能进入主流的视野;今天,他们终于被作为乡村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的时候,他们的命运却是要么接受考核才能继续担任教职,要么就“解甲归田”还原为农民。而有些地方政府除了为其中一部分人提供免费的进修之外,更多的是给予应届大学毕业生以他们不曾有过的待遇——在有限时间里担任乡村教师,然后进入城市的学校任教。
“公平”一词在他们面前就是这样做的诠释。只是因为他们始终是民办教师,他们大多只具有大专(或以下)的学历。他们只是游离于“专业农民”与“业余教师”之间的群体。当政府顾及不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毫无怨言地为国家在默默地教育农民的下一代;当政府开始意识到他们存在的时候,他们却不能被一视同仁进行安置。作为一个已经富裕起来的政府来说,安置这些人很难吗?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如何计算。但我知道,为官的一餐饭、一间房、一部车与承担这样的费用相比是不成比例的。可是教育部的新闻发言人,居然振振有词例举这个那个地方如何妥善解决这些民办教师的。在我看来,这些冠冕堂皇华丽辞藻背后,不过是赤裸裸的抛弃。
我没生活在那样的地方,也没有受过那些民办教师的启蒙;但在我生活的周围有那么多的人是从那些山里、那些村庄走出来的。可我从他们嘴里从未听说过那些教他们知书达理的民办教师。他们所炫耀的就是大学或者是留学,仿佛他们生来就是神童,从未经历过从文盲到识字的教育,好像与城市隔绝的大山里教出来的就是标准的“伦敦音”。基督教有感恩节,我们没有;我们模仿着同欢同乐的只有圣诞节。好像那才是我们共同的祖先。那些受民办教师呕心沥血教育出来的“白领”、“银领”或“金领”有没有过对他们启蒙恩人的感谢呢?我没有看出来。从他们回避翻山越岭的坎坷经历、从他们只字不提民办教师的名字、从他们对其他帮助过的人所持的态度,分明已经说明,他们受过的所有教育没有“感恩”二字。其实,对于那些陌生人的陌生过去我更多的是揣测。但愿我的揣测是错误的。
也许政府是好意,政府为了让更多乡村孩子接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开始注重民办教师的质量了。这个很主要吗?难道是那些民办教师教学质量不高、才使得那些背弃他们的人不懂得“感恩”吗?与其让那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以再做良好安置的附加条件去教育那些他们农村的孩子,莫不如将更低的条件让与那些坚守了多年的民办教师。我以为,他们才是那些孩子的精神领袖,他们才真正能够幻化为那些孩子一往无前的内心动力。拿城市的那些考核方法,无非是刷掉一大批民办教师最可遮掩的借口,无非是政府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举措之一。我相信,那些回归为农民的民办教师,绝不是因为成为农民而自卑。中国不缺农民,缺的是可以把农民的后代教育为国家所需人才的民办教师。
政府的“好意”心领了,但并非是那些民办教师以及在衣冠楚楚的大学生们面前怯生生农民之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