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羽推介】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的“三合一”晚会 @国家大剧院 @上海大剧院

标签:
当代舞蹈创作慕羽 |
分类: 习习与舞蹈 |
——观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的《白色·舞起》
提及芭蕾,不少朋友的眼里好像只有《天鹅湖》。其实,品味芭蕾就像是欣赏女人的美,奥黛丽·赫本、玛丽莲·梦露、ladygaga完全可以各美其美。
《天鹅湖》之前,芭蕾曾是上流社会迷恋的一种舞蹈,没想真正用舞蹈讲什么故事,任何耐人寻味的情节和精神内涵都只是提供了跳舞的借口,尚礼、尚雅才是最要紧的,那是从骨子里带出的气质。
《天鹅湖》之后,芭蕾不再那么沉湎于小儿科的故事,脱掉了足尖鞋和浪漫白裙,打破了双腿外开、手位固定的模式,变得越来越现代前卫。是的,在当代,你依然可以花上三四个小时,去融入一晚古典芭蕾舞剧的交际场,把幕间休息的杯筹交错也看成“重头戏”;你也可以轻松上阵,去赴一次清新通透的“三合一”约会。
“三合一”就是上世纪才有的一种特殊剧场表演形式,在世界现代芭蕾舞演出中尤为重视,它要求一个芭蕾舞团同台演出三段风格迥异的经典中型作品。
此次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的访华演出除了《天鹅湖》(北京)、《灰姑娘》(上海)之外,也带来了“三合一”晚会,看得酣畅淋漓,芭蕾能让人如此痛快实在难得。新古典、后现代、当代,把20世纪中后期至今芭蕾的审美变迁活脱脱跳了出来。
里法尔的《白色组曲》让人想到帝俄时代的白裙芭蕾,把“浪漫”这种情调营造得辉煌无比;虽充满了应接不暇的“炫技”,却不是廉价的卖弄,一切都笼罩在白色的意境中,那是佳吉列夫时代的遗产。没有仙女,不是鬼魅,没有王子,没有诗人,没有背叛,没有欺骗,那足尖交错的舞段串联起的是优雅精致的生活态度。80年代,里法尔专门为澳芭亲自新编了他的这部旧作,也必将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与“新古典主义”的《白色组曲》不同,1986年首演的《楼上房间》则是芭蕾界的“后现代”名作,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编导萨普可看作美国先锋艺术家,也是流行文化界最出色的舞蹈诗人。她创作的到底是什么?不是想象中的现代舞,更不是传统的芭蕾舞。说白了,它挑战了人们心底对舞蹈或芭蕾这个概念新的认知。萨普希望找到属于每一个人的动作,如同住在楼上房间的邻家女孩或帅气欧巴,蹬着球鞋,从你身边轻松地走过、跑过;也像菲利浦·格拉斯那不断重复的魔性音符般,给人带来了一种层层叠叠的快乐。原来,古典风格的含蓄优雅与现实世界的轻松畅快竟然毫不违和。看N遍视频,都比不上一次现场体验。我真的想说“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不为抒发愁情,只是觉得看场芭蕾竟然感受到了在清新晨曦中奔跑的通透!很是微妙。
值得一提的是,当晚,我本只为里法尔的“白裙”和萨普的“跨界”而来,却喜欢上了驻团编导史蒂芬·贝恩斯妙不可言的“对话”,这也成了当晚最大的惊喜。相对而言,10年前《无言的对白》还比较“新”。不只有默契的足尖托举,更有警觉的蹲,恣意的爬,试探的拥抱……“对话”是作品的玄机,钢琴和提琴的言说,左右着对话者身体距离的远近亲疏、动静变化,还呼应着男主与女主的情感牵绊:顾左右而言他,或许“未尽之言”只能用身体才能体会,毕竟身体是不能撒谎的。一个没有布景的双人舞,却满满地驾驭了整个大剧场的时空。
20世纪后的芭蕾就是这样不断与时代“对话”,让自己随时新鲜,既有过去,也有现在,还有未来……你愿意走进剧场去感受这份灵动吗?它会让你感到活在当下。
慕羽(舞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