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征服者们的帝国

标签:
上帝之鞭成吉思汗蒙古帝国匈奴阿提拉耶律大石西辽文化 |
最近几日没有及时将相关的读书体会写出来,为了不违反本人每读一书必有一篇读后感文字的自我约定,这里就最近看到的三本与成吉思汗相关的著作,简要谈几句观感。
1.《上帝之鞭:成吉思汗、耶律大石、阿提拉的征战帝国》
很意外地发现了这本书。很意外地发现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简单的剪刀加浆糊式的作品。作者王族虽然对我来说是个陌生名字,但上当当网一找,居然有不下七八本历史随笔类书籍密集出版。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并且因为长居新疆,因此对西域历史,北方少数民族故事投入较多心血关注。
这本书饱蘸作者的感情和想象。给干枯、隐讳而残破的历史注入了体温。作者用心地解读1300年前曾让欧洲战栗的那个野蛮人阿提拉,那个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四五百年后又出现在西方的嗜血游牧民族——匈奴的最后一个单于,他对征服和冒险的极度渴望。如果不是他在40多岁时早逝,欧洲的历史可能会重写。这个野蛮人一度肆意地挥舞着马刀和弓箭冲撞入西方文明的心脏,把西罗马帝国踩在脚下,他使西方见证了来自东方的野蛮力量,他比成吉思汗早600年左右。成吉思汗只不过是他的一位杰出的后继者罢了。
耶律大石,这个在辽灭亡后带着几十名亲信长途跋涉到新疆附近的雄心勃勃的契丹人,在西域又开创了一个帝国:西辽。在荒凉的西部和荒凉的历史边缘,这样一个雄奇伟绝的身影,足以让世人震惊。但这个名字基本上淹没在历史烟尘深处。这大概是西域的历史记叙文化缺失所导致的遗憾吧。王族透过历史的屏障,体会到耶律大石是一个内心苦闷的巨人,他一生从失败中开始,不断奋斗,不断超越自我,尽管最后成功了,但未必能够尽情体验成功的甜美。这样贴近历史人性的解读是有趣的。历史不再是无价值的,而成为今日之镜。这种解读方式与现在流行的“明朝那些事儿”的解读方式有一些类似之处,都是注重提炼历史中的人性,并因为人性而使历史变得好玩。不过王族的解读更加庄重。
作者对成吉思汗的解读是相对失败的。作者太想解读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成吉思汗,行文中不断反复强调自己正在解读成吉思汗,这种表述反而成为一种文字累赘,让人无法随他一起进入成吉思汗的内心世界,他对成吉思汗的解读及见解反而没给我留下任何深刻印象。这可能一方面是我对成吉思汗过于熟悉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他对成吉思汗的确不如对前两个那么熟悉和得心应手,他在后记中亦承认,对前两个对象的解读文字写得极其顺利,成吉思汗则不同。
不过作者如此用心解读这三个历史人物的这种状态还是很打动我。对历史人物的揣摩和研究是他生活中的乐趣和游戏。透过历史的迷雾解读和书写历史人性令他拥有成就感。我喜欢作者在后记中表述的内容。
2.《风暴帝国:解读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的蒙古王朝》
本书是90年代“国是论衡”系列丛书之一。分为上下册。加起来洋洋洒洒80万言。作者是一批上个世纪典型的忧国忧民型的知识分子,80万言完全是政论式的结构及论叙方式。这么庞大的著作在结构上陷入叠床架屋的俗套,不是一个尊重读者口味的著作,主要是为了让编者的思想在这个架构中倾泄而出。庞征博引,宏大叙事。这种叙事方式极易让我想起当过新华社记者后来成为著名房地产业策划人的王志纲,文风非常接近,优点和缺点都那么近乎一致。如果对蒙古史怀有兴趣并且想要进行系统地了解,认识,获得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本书不失为较佳读物。在由中国人撰写的关于蒙古史的作品里,这本书难得地具有不少新鲜且独立的见解,仅就论点的新鲜性而论,与国外知名学者的相关著作相比,本书也不输风采。但如果要体验愉快的阅读感觉,那么,我建议你慎捧本书。
3.《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该书是美国学者莫里斯·罗沙比在70年代撰写的关于忽必烈的研究书籍,是迄今为止堪称最权威的忽必烈传记。作者组织起他能找到的各种资料,为忽必烈画了一幅尽量清晰的画像,尽管因为史料的限制,其实不可能有太高的清晰度。我喜欢看的是忽必烈在最高权力确定之前的那些生涯,他如何为了权力而努力,作为皇帝的忽必烈,在本书中的表现比较沉闷。
作为一个蒙古的大汗,管理着一个疆域由汉地延伸到蒙地,以及穆斯林西亚和中欧的庞大帝国,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统治才能既赢得各个区域贵族的支持又使帝国能够保持稳定发展,是他必须面对的难题。忽必烈很早就在汉地生活,汉文化成为他极度依赖和看重的治国之道,他努力做一个中国化的皇帝,以便赢得汉地民众的心。但太偏向汉文化,他在蒙古本地便被指责为丢失成吉思汗创造的蒙古传统,他同样觊觎最高权力的兄弟们于是借此发动叛乱。他在汉文化和蒙古传统两者之间摇摆不定,随着来自故乡兄弟们叛乱的加剧,他不得不努力使汉化的势头尽力回转,另外,作为文治取胜的忽必烈,还必须通过征服的成功来证明自己作为蒙古大汗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因此他不惜成本地发动远征,在灭南宋以后又远征东南亚,高丽,日本。两次征服日本以失败告终。东南亚的征服行为也遇到阻力。
远征耗空了国力,汉蒙之间的摇摆不定使他最终失去了彻底向汉化帝国转型的机会,加之年事日高,曾经的治国热情在丧失,酗酒和放纵行为在加剧。最终,在挣扎了几十年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崩蹋,中国重新回到汉人主导的封建王朝中,并且后来的两个封建王朝采取了极端封闭保守的治国方略。蒙古作为一个世界性帝国所具有的开阔视野、国际化腾挪优势,于是丧失了成为14世纪后中国发展新动力的可能性。
世界帝国终究不过是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