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石:“人生是个悲剧”

(2009-01-04 19:18:39)
标签:

王石

周桦

企业家传记

财经传记

万科

登山

珠峰

生活意义

生活方式

财经

王石:“人生是个悲剧”

 

最早留意周桦这个名字是因为几年前的《21世纪经济报道》副刊版面上的一个专栏“数风流人物”,文章不长,都是些豆腐块,写的都是国内商业大亨,文笔极细腻,且具有一般财经记者不曾具有的对写作对象的“贴近感”,往往超越了对大亨的具体事件性评述,穿透性地将大亨生活中的某个层面或某种状态临摹了出来。

 

我对作者的感觉是两个字:佩服。在我的剪报夹里,应该保存着不少篇这个专栏的文字。

 

因此当听说《王石这个人》的作者是周桦时,我第一时间向中信的蒋蕾要了一本。但直到近日才阅读这本书。这本书在我书架上搁置了2年多。2年真是一晃而过。

 

老实讲,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失望。作为也曾写过两本书的人,我看了几十页后,觉得作者是在为了写王石这个人而写。你为什么要写这个人?读者为什么要看你写的这本书?这是一本书在构思时必须解决的一个起码问题。我最近认识的一位小兄弟马志刚跟我分享他看完这本书的感受,觉得这本书的定位有问题:你是写给什么样的读者看的?他说,周桦的这本书,是写给对王石这个人存在兴趣的人看的。其实更理想的读者群体应该是:想了解作为一个成功企业家、一个著名的个人品牌打造者、一个现代生活方式引领者的王石的成功经验的这样一群人。

 

在王石这个写作对象背后,应该树立起一个更宏大的叙事目标:成功道。无论是万科的成就,还是王石目前如日中天的个人品牌,还是他多彩的生活方式,都贯穿着一种“成功道”。这本书显然有意打破这个范式,将所谓成功道都消解掉,融合进关于王石本人的解读的很多个碎片里。书中惟一清晰的靶心便是王石本人。这是一种对超级偶像的解读方法。因为公众对超级偶像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不会放过,都会产生十足的了解欲望。公众对超级偶像的迷恋和兴趣是不需要理由的。偶像的存在本身就是足够的理由。但王石毕竟还构不成超级偶像。因此关于他的书如果只是以他本人为标靶,容易让人产生对焦错误的感觉。

 

是的,这本书的确有这样的缺点。整本书是一个富有才情的女作者写出的对王石的观察印象记。是“数风流人物”专栏文字思路及风格的无限放大。

 

但是,我本人对王石是存在了解的兴趣的。在国内的企业家里,他是我最欣赏的少数几个之一。这本书的确给我提供了更进一步了解王石的渠道。这本书主要以作者与王石本人大约10次深入访谈为基础写作而成,王石本人极力促成这本书的问世。因此,某种程度上,这本书是王石借助一个具有极强感受能力及女性视角优势的写作者完成的一次心路历程披露。王石很大程度上的开诚布公,以及作者本人的细腻观察,使本书产生了独特的魅力。

 

王石经营万科20年取得的独特成功,以及他向一个业余登山家、社会活动家、个人品牌经营者的成功转型,使王石事实上变成公众视野里的一个“神话”。尽管偶尔会听到一些对这个“神话”的不敬之声,但总体而言,这个神话是奇崛和完美的。万科成为一个专业化经营、职业化管理并取得持续成功的偶像级企业,王石也是一个成功之余不断拓宽生命体验、创造人生新“可能”的某种专业偶像,当大家对他作为成功企业家和生命新体验追逐者的“个体特征”和“社会意义”进行了一万次挖掘和讲述后,大家对这个神话的解读变得越来越程式化,而对神话背后的东西的认知却变得越来越模糊了。我本人就亲眼见到王石绘声绘色地对采访他的媒体重复讲述他登珠峰的经历和体验,他在媒体面前不厌其烦地回答相同或类似的提问,一遍遍重复进行自我表演时,我们可以想象不同的媒体对这个神话将会进行雷同而肤浅的解读,而大众将会对这个神话的真正内涵失去了解。

 

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桦这个神话解构者用女性特有的敏锐洞察力及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接近这个神话的真实内涵提供了可能。《王石这个人》在很多方面甚至提供了王石自传《道路与梦想》所不能提供的精彩。这本书尽管不可能以正面和背面相等的深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王石——因为不具备进行彻底颠覆性重构的现实条件——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周桦在为写作这本书而与王石进行的沟通中,她是比较细腻,客观和独立的。她试图触及一些相对深入的话题。比如1988年万科股改以及后来向华润转让股权的过程中,王石本人为什么放弃了持股?也就是说放弃了成为亿万富翁这样一种可能(他一手创造了年销售额达1000亿元的万科但个人身价却不足1000万)?另外她还一再地与王石探讨起幸福感这个话题。关于王石的私生活,比如他怎样看待女人、是否好色,她也有探究的热情。对财富的追问得到的是王石已经重复过一千遍的标准答案(“财富风险论”,在“名”和“利”中只取一样那就是“名”云云),尽管这个答案让人本能地产生怀疑,因为它不符合人性本身,但在没有更加有说服力的答案揭晓前,我们只能姑且相信这个答案,或者,姑且认为王石在财富问题上存在难言之隐。

 

而没有绯闻的王石也回避对女人话题的谈论。感觉这好像是一个在金钱与性方面有着执著的清心寡欲倾向的生命探索者。而事实上,一个基本规律是,一个取得重大成功的男性,在金钱与性方面往往都有不可回避的支配嗜好。这是人性本能使然,或者说是雄性的自然法则使然。两者齐具是普遍规则,两者只取一样也可以理解,两者一样不取就基本上只能用“圣人”二字来形容了。圣人?那可是100年难得出现几个的稀有动物。

 

可以说,关于这两个最基本的疑问,在王石固执的回避中,聪明如周桦者,也未能获得深刻的答案。

 

不过,关于幸福感的话题,周桦却获得了有可能算是独家的探讨进展。王石迷惑地反问周桦:“你告诉我,什么是幸福感?”并且他承认,他只有快乐和满足感,却从来没有幸福感。“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悲剧。因为人都是要死的,这是人的宿命。”风风火火地体验生命、享受生活的王石,对生命的看法是这样的,这大概也超出不少读者的想象,尽管它的确透着彻骨的真实。

 

登山之于王石的意义在本书里有着比较深入的探讨。它超越了很多媒体上的陈词滥调,因为周桦是用心地、深入地与王石探讨了这个话题。登山之于王石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挑战的是人的身体和心理的极限,而且通过在都市生活不可想象的极度艰苦环境里,通过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极端体验,让登山者反而获得了一种放松感和自信,让登山者对生命产生了无比珍视的情怀,登一次山,也许可以滋养着王石过上半年卓有成效的都市生活。登山危险,但登山对一个人心灵的强大冲击,让它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简而言之,为了更好地珍惜都市里的日常生活,并不断获得生命中的颠峰体验,王石需要不断地登山。

 

一个悲观主义者却以最积极的态度投入生活,体验并享受生活,这一看似颇为矛盾的现象,对于有着一定生活阅历的人来说,算不上矛盾。王石,他的企业家才能值得佩服,而他对生命的体悟,及他现在所拥有的生命状态,更值得佩服,后者更具有推广价值。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具备企业家才能,都能成功地去经营一个企业,但获得良好的生存状态,让生命不虚度(按王石自己的话说是拥有“健康丰盛人生”),却是每一个人应该致力的目标。

 

虽然王石在很多场合给人的感觉是“捞名”,“喜欢做秀”,甚至可以说他爱好虚荣,但这绝对是一个内心极度清醒的人,而且从骨子里具备平常心态。他对自己创造的英雄壮举从骨子里是看淡的,并没因此给自己的生命增添许多虚假的意义,他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做了一些不普通的事”。周桦用她细致的双眼捕捉到了这种平常心态,她注意到王石从珠峰下来后的那一刻,状态特别不同于从前,在一个疯狂追捧英雄的氛围里,经历了生死考验从珠峰之巅下来的王石,却前所未有的笃定,冷静,甚至达到了一种游离的状态,甚至是想从这种被追捧的氛围中抽离出来。对于获得了生命大体验的人来说,尘世的喧嚣、鲜花和掌声可能根本轻得不值一提,甚至形同噪音和打扰。

 

那一刻,王石注定孤独。

 

这也必定是一个时刻摆脱不了孤独感的人。

 

当然,孤独并不可怕,这种孤独感甚至是生命质量的一部分。这种孤独感也是一种力量。王石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恐怕就是来源于这种孤独感。

 

33岁以前,在多个事业单位呆过很多年的王石感受到完全的压抑,因为他的生命能量完全不能张扬,33岁后的20年创业岁月中,他也时不时地感到压抑,因为生命的能量总是被局限在企业的具体事务中,1999年以后的岁月是王石的压抑感最少、活得最张扬的岁月。

 

1999年后的王石,从万科管理一线退出,却在个人生命体验及个人品牌方面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他也许喜欢做秀,但做秀是他的一种策略,一种游戏,甚至一种娱乐,通过依附于两种生活方式上的做秀,他既满足了自我的荣耀感,虚荣心,也提高了自己的个人品牌附加值,为自己进入“后万科时代”奠定了一个基础,另外,他也将一种生活方式推广开来,在中国的“成功人士”普遍还只会“苦命地工作、赚钱”,最多只会享受一下挥霍财富的暴发户式粗鄙享受方式的时候,王石创造了一个新标杆,成为一种新生活方式的代言人,告诉人们什么是值得拥有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做秀,既具有极强的个人品牌自我塑造色彩(向“后万科时代”实现完美过渡),又具有强烈的公益色彩。虽然在欧美,王石这样的商界大玩家是再普通不过的,毫不足为奇,但在中国镀金时代三十年的最后十年,王石的动作不仅具有强烈的生命意义个人探索色彩,也具有新生活方式启蒙色彩。

 

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桦的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读本,因为她的书有颇多独家内容的深刻挖掘。关于王石及万科的书目前在坊间大概不下10本,《王石这个人》是较为独特的一本。但可惜的是还缺乏一本将王石的整个人生奋斗及探索历程进行一次深入解读的书籍。以前的书不是太偏重于讲述企业管理之道,就是像这本书这样把王石放在聚光灯下的手术台上进行解剖。王石的奋斗及探索太具有典型意义,还缺乏一本将他的奋斗及生命探索贯穿讲述并给予适度提炼的书。这也是为什么我刚刚看到这本书后产生一股失落感的原因。

本博其它与王石有瓜葛的文字:

王石自传: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为什么冯仑看不到王石伟大的阴部

挑战极限的富翁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