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俩之间,可以互相支持,不需要合作,合作是利益上的问题,合作可能产生矛盾,而支持不会产生矛盾。”
黄俊钦、黄光裕兄弟是中国商界一个传奇
更多内容请见连载专辑《105亿传奇》
1987年,美国管理学家兰德尔·卡洛克的名著《怎样保持家族企业健康发展》的开场白便直言:“保持家族企业的活力也许是世界上最艰巨的管理任务。”尽管他当年的研究中并没有包括中国,但国内的一个报告显示,中国家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2.9岁,而全球500强中的家族企业一般寿命均在40岁以上。而黄氏两兄弟的成功分家可称为一个特例,即使与在国内传为佳话的刘永行四兄弟分家“希望”相比,也不遑多让。
2001年10月黄光裕被排进胡润的“中国富豪榜”时,他排名第27位,资产15亿元人民币。而在其兄黄俊钦的“新恒基集团”网站上,公司简介资料称:以房地产开发、网络通信、高新技术、生物制药、金融投资、物业管理等为主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新恒基集团”,其资产超过150亿元人民币。
会不会是黄俊钦自吹自擂呢?凡是对黄俊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宁愿永远不浮出水面暴露在公众眼前的低调人物。直到2003年以后,黄俊钦也终于走上胡润的“中国富豪榜”时,黄光裕笑道:“胡润终于把他也给揪出来了!”尽管黄光裕也是保持低调的风格,但与其兄黄俊钦比起来,黄光裕已经是难得的高调了。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位媒体记者有幸采访过这位低调的房地产大亨。我也多次通过各种途径试图采访,但都遭到婉拒。
有理由相信:一位如此低调的人士是不会在吹嘘公司资产上大做文章的。如果说黄光裕以105亿的身价成为“中国首富”的话,那么公司资产达150亿的黄俊钦则更有理由被称为“中国首富”。当然,黄光裕本人的身价也面临着同样的低估,因此暂且不好判断,兄弟俩到底谁更应该被称为“中国首富”。熟悉兄弟俩的人士评价说:以有形资产论,哥哥黄俊钦更有实力;而在无形资产上,黄光裕则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001年10月黄光裕被排进胡润的“中国富豪榜”时,他排名第27位,资产15亿元人民币。而在其兄黄俊钦的“新恒基集团”网站上,公司简介资料称:以房地产开发、网络通信、高新技术、生物制药、金融投资、物业管理等为主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新恒基集团”,其资产超过150亿元人民币。
会不会是黄俊钦自吹自擂呢?凡是对黄俊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宁愿永远不浮出水面暴露在公众眼前的低调人物。直到2003年以后,黄俊钦也终于走上胡润的“中国富豪榜”时,黄光裕笑道:“胡润终于把他也给揪出来了!”尽管黄光裕也是保持低调的风格,但与其兄黄俊钦比起来,黄光裕已经是难得的高调了。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位媒体记者有幸采访过这位低调的房地产大亨。我也多次通过各种途径试图采访,但都遭到婉拒。
有理由相信:一位如此低调的人士是不会在吹嘘公司资产上大做文章的。如果说黄光裕以105亿的身价成为“中国首富”的话,那么公司资产达150亿的黄俊钦则更有理由被称为“中国首富”。当然,黄光裕本人的身价也面临着同样的低估,因此暂且不好判断,兄弟俩到底谁更应该被称为“中国首富”。熟悉兄弟俩的人士评价说:以有形资产论,哥哥黄俊钦更有实力;而在无形资产上,黄光裕则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兄弟创业神话
这足以构成另一个传奇式故事了:兄弟俩1985年就一同外出闯天下,一起创建了国美电器,然后兄弟俩分家,各自经营自己的事业,将近20年后,他们都凭借巨额的财富、庞大的产业来见证着自己的勤奋、谋略和商业天赋。兄弟俩同时占据着“中国富豪榜”100席中的两个席位,甚至都具有问鼎“首富”的实力。只是他们中一个已经从低调的幕后走出,为世人所知,另一个还继续做着低调神秘、不为人知的水面下的大佬。
兄弟俩的企业总部都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黄俊钦的总部是新恒基大厦,是与鹏润大厦并排在一起、风格近似的高层写字楼,有着相同的蓝色玻璃幕墙,两栋建筑的外观也有如兄弟一般。这两栋雄伟的建筑也是两位汕头兄弟在北京树立起的商业雄心和商业才能的标志。只不过新恒基大厦的体积远远小于鹏润大厦。事实上,鹏润大厦是新恒基大厦的二期工程,也为黄俊钦所开发,后来他将此楼卖给弟弟黄光裕。
哥哥黄俊钦因为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与黄光裕分家。黄光裕说:“他的想法很不错,他现在做IT、房地产、资本运营三块。我们纯粹是两家公司了,没有什么捆在一起的东西,从各自的经营方法包括市场的定位、发展的方向,应该说都是两个趋势,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1993年后,兄弟俩之间的合作很少。黄光裕说:“哥俩之间嘛,互相支持,不需要合作,合作是利益上的问题,实际上资产也都够用,互相支持一下就行了。合作可能产生矛盾,而支持不会产生矛盾。”
黄俊钦、黄光裕兄弟俩分家后各自独立发展、互相支持但不必合作的这种独特的兄弟发展观念,已经打造出两个兄弟同时取得非凡商业成功的神话,黄氏兄弟以自己独特的智慧,避免了那些数也数不清的关于兄弟反目成仇、兄弟关系处理不当而使家族企业走向衰败的故事。
这足以构成另一个传奇式故事了:兄弟俩1985年就一同外出闯天下,一起创建了国美电器,然后兄弟俩分家,各自经营自己的事业,将近20年后,他们都凭借巨额的财富、庞大的产业来见证着自己的勤奋、谋略和商业天赋。兄弟俩同时占据着“中国富豪榜”100席中的两个席位,甚至都具有问鼎“首富”的实力。只是他们中一个已经从低调的幕后走出,为世人所知,另一个还继续做着低调神秘、不为人知的水面下的大佬。
兄弟俩的企业总部都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黄俊钦的总部是新恒基大厦,是与鹏润大厦并排在一起、风格近似的高层写字楼,有着相同的蓝色玻璃幕墙,两栋建筑的外观也有如兄弟一般。这两栋雄伟的建筑也是两位汕头兄弟在北京树立起的商业雄心和商业才能的标志。只不过新恒基大厦的体积远远小于鹏润大厦。事实上,鹏润大厦是新恒基大厦的二期工程,也为黄俊钦所开发,后来他将此楼卖给弟弟黄光裕。
哥哥黄俊钦因为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与黄光裕分家。黄光裕说:“他的想法很不错,他现在做IT、房地产、资本运营三块。我们纯粹是两家公司了,没有什么捆在一起的东西,从各自的经营方法包括市场的定位、发展的方向,应该说都是两个趋势,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1993年后,兄弟俩之间的合作很少。黄光裕说:“哥俩之间嘛,互相支持,不需要合作,合作是利益上的问题,实际上资产也都够用,互相支持一下就行了。合作可能产生矛盾,而支持不会产生矛盾。”
黄俊钦、黄光裕兄弟俩分家后各自独立发展、互相支持但不必合作的这种独特的兄弟发展观念,已经打造出两个兄弟同时取得非凡商业成功的神话,黄氏兄弟以自己独特的智慧,避免了那些数也数不清的关于兄弟反目成仇、兄弟关系处理不当而使家族企业走向衰败的故事。
树大分杈
在1993年以前,国美电器由兄弟俩合作经营。黄俊钦更多的是负责幕后的行政管理和运筹经营,黄光裕则侧重业务层面。他去调查市场行情,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推着三轮车将货物扛回来。黄光裕也多次强调,自己是被哥哥带出来的。
1993年,黄氏兄弟正式分家。李俊涛在黄氏兄弟分家时跟随哥哥黄俊钦,继续经营被分到哥哥名下的几家电器店,这几家电器店后来改名为“恒基电器”。1996年,由于黄俊钦本人把精力更多地投向房地产业,同时也因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恒基电器经营转衰,黄俊钦便将当时仅存的两家门店转给了黄光裕。李俊涛也跟着从哥哥那里转到弟弟这里。“当时我也想过要跟俊钦去做房地产,毕竟在电器这行做了好几年了,想换换口味。但光裕对我说,来吧,帮我做电器,结果最后我还是到了光裕这里。”
对于兄弟分家,李俊涛给出的解释是:“树大要分杈,这样树才长得更茂盛一点,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兄弟俩还都做一块儿的话,那就不好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嘛。1993年以后,兄弟俩一个侧重于电器,一个侧重于房地产,呈现一个多元化的趋势。”
黄秀虹认为,90年代初期北京的房地产正是勃兴的时候,两个人都用主要精力做电器,对家族企业各方面的发展来说会比较单一。“这也是两个哥哥的高明之处吧,一个人做一个产业。”
当时两人的分家协议是,黄光裕分出去以后,国美的品牌归黄光裕,而大数资产归黄俊钦,毕竟黄俊钦是大老板。在1993年,国美在北京只能说是小有知名度。当时主营公司叫国美公司,但门店也有一些其他的招牌。“实事求是地说,拿到国美牌子,并非黄光裕有什么长远战略眼光。”
谈到与哥哥分家一事时,黄光裕坦承有两个问题摆在兄弟面前:“企业不容有两个领导。虽然我们哥俩从不为钱、为权去争,因为他不想出名我也不想出名。我们没什么可争的,但必然会有一些漏洞让人钻空子。比如下属找我来说问题,我说不行我不通过,我们哥俩还没沟通呢,他又找我哥说去了,他换个角度,也许我哥就答应了。可能我哥知道的是80%,而我在主管那一块,知道的是100%,最后出问题了也不能赖在员工身上,遇到这种事就很麻烦。再一个,1+1>2,能形成互补互助,事实证明我们的策略非常对,从1993年分开之后,两家企业不但没受任何影响,而且现在都比较大,发展方向、规模也各有千秋。”
“国美”这个品牌在日后黄光裕真正的发迹中起到了多大作用,今天已经很难得出结论。知情者认为,那时候如果不叫国美,或者黄光裕没有拿到“国美”品牌的所有权,也并不会影响到后来的成功。
“有些报纸说黄俊钦是国美电器创始人,也不能说一点不对。当时就是他大哥做主,抓全面的。黄光裕主要是抓业务,负责一方面。”参与过国美早期创业的一位元老认为。但是,后来的国美和原来的国美,在有形资产上已经没有多少必然的关系。
两兄弟分家非常干脆,黄光裕把国美的牌子拿过来,外加几十万的现金和一部车,剩下的归黄俊钦。当时国美已经发展到拥有几百万资产的规模,黄光裕回忆:“我哥哥分得的比我多,多出也不止一星半点。”那时候的五六家电器门店归了黄俊钦,从1991年开始开发的房地产项目也归了黄俊钦。当时“新恒基大厦”已经在盖,分家的时候盖了半截。“我拿国美牌子新创了这个体系。那个时候谈不上多少无形资产吧。”
此后兄弟俩的最重要的一次合作就是:黄光裕从哥哥手里买下了原本属于新恒基大厦二期的鹏润大厦。鹏润大厦于2000年建成。
在1993年以前,国美电器由兄弟俩合作经营。黄俊钦更多的是负责幕后的行政管理和运筹经营,黄光裕则侧重业务层面。他去调查市场行情,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推着三轮车将货物扛回来。黄光裕也多次强调,自己是被哥哥带出来的。
1993年,黄氏兄弟正式分家。李俊涛在黄氏兄弟分家时跟随哥哥黄俊钦,继续经营被分到哥哥名下的几家电器店,这几家电器店后来改名为“恒基电器”。1996年,由于黄俊钦本人把精力更多地投向房地产业,同时也因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恒基电器经营转衰,黄俊钦便将当时仅存的两家门店转给了黄光裕。李俊涛也跟着从哥哥那里转到弟弟这里。“当时我也想过要跟俊钦去做房地产,毕竟在电器这行做了好几年了,想换换口味。但光裕对我说,来吧,帮我做电器,结果最后我还是到了光裕这里。”
对于兄弟分家,李俊涛给出的解释是:“树大要分杈,这样树才长得更茂盛一点,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兄弟俩还都做一块儿的话,那就不好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嘛。1993年以后,兄弟俩一个侧重于电器,一个侧重于房地产,呈现一个多元化的趋势。”
黄秀虹认为,90年代初期北京的房地产正是勃兴的时候,两个人都用主要精力做电器,对家族企业各方面的发展来说会比较单一。“这也是两个哥哥的高明之处吧,一个人做一个产业。”
当时两人的分家协议是,黄光裕分出去以后,国美的品牌归黄光裕,而大数资产归黄俊钦,毕竟黄俊钦是大老板。在1993年,国美在北京只能说是小有知名度。当时主营公司叫国美公司,但门店也有一些其他的招牌。“实事求是地说,拿到国美牌子,并非黄光裕有什么长远战略眼光。”
谈到与哥哥分家一事时,黄光裕坦承有两个问题摆在兄弟面前:“企业不容有两个领导。虽然我们哥俩从不为钱、为权去争,因为他不想出名我也不想出名。我们没什么可争的,但必然会有一些漏洞让人钻空子。比如下属找我来说问题,我说不行我不通过,我们哥俩还没沟通呢,他又找我哥说去了,他换个角度,也许我哥就答应了。可能我哥知道的是80%,而我在主管那一块,知道的是100%,最后出问题了也不能赖在员工身上,遇到这种事就很麻烦。再一个,1+1>2,能形成互补互助,事实证明我们的策略非常对,从1993年分开之后,两家企业不但没受任何影响,而且现在都比较大,发展方向、规模也各有千秋。”
“国美”这个品牌在日后黄光裕真正的发迹中起到了多大作用,今天已经很难得出结论。知情者认为,那时候如果不叫国美,或者黄光裕没有拿到“国美”品牌的所有权,也并不会影响到后来的成功。
“有些报纸说黄俊钦是国美电器创始人,也不能说一点不对。当时就是他大哥做主,抓全面的。黄光裕主要是抓业务,负责一方面。”参与过国美早期创业的一位元老认为。但是,后来的国美和原来的国美,在有形资产上已经没有多少必然的关系。
两兄弟分家非常干脆,黄光裕把国美的牌子拿过来,外加几十万的现金和一部车,剩下的归黄俊钦。当时国美已经发展到拥有几百万资产的规模,黄光裕回忆:“我哥哥分得的比我多,多出也不止一星半点。”那时候的五六家电器门店归了黄俊钦,从1991年开始开发的房地产项目也归了黄俊钦。当时“新恒基大厦”已经在盖,分家的时候盖了半截。“我拿国美牌子新创了这个体系。那个时候谈不上多少无形资产吧。”
此后兄弟俩的最重要的一次合作就是:黄光裕从哥哥手里买下了原本属于新恒基大厦二期的鹏润大厦。鹏润大厦于2000年建成。
水面下的大佬
熟悉黄氏兄弟的人都认为,黄俊钦的商业天赋和能量绝不在其弟之下。
早在老“国美电器”将电器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大老板黄俊钦就开始对投资规模更大的房地产项目感兴趣了。他看中了北京东三环外燕莎东边、机场辅路附近的一块地,那个时候,这里还是一片农田,但黄俊钦看好这块地的前景,并决心作为其进军地产业的第一战场。如今,这里除了新恒基大厦、鹏润大厦外,众多商业设施已经拔地而起,鹏润大厦东侧是一大片别墅区,西侧是著名的“女人街”。燕莎商城、凯宾斯基酒店等高档商业、酒店机构也就在附近。随着中央商务区面积扩大,新恒基、鹏润现在已然居于中心商业地带,鹏润大厦已成为北京燕莎一带知名的地标性建筑,售价超过每平方米2 500美元。你不得不佩服黄俊钦善于抓住升值潜力空间无限的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本领。
黄俊钦对商业及酒店类建筑情有独钟。在约14年的时间里,他在北京和外地相继开发了新恒基国际大厦、北京静安中心、鹏润大厦、沈阳新恒基中心、新恒基高科技大厦、皇家里兹饭店、沈阳新恒基大酒店、新恒基世贸饭店和朝来森林公园别墅等项目。沈阳新恒基中心是一个面积20多万平方米的集写字楼、饭店、公寓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是该市面积最大、楼层最高的建筑。现在,黄俊钦已经完成远远超过100万平方米的房产开发总量。
黄俊钦没有机会上大学,但他从小就着迷于组装电器,他喜欢把一些收音机元器件组合在一起,使收音机发出声音,并乐此不疲。有一年春节前一天,黄俊钦花了200元钱,买了一个电视屏和一堆配件,一向支持孩子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的母亲挺开心。大年三十晚上,黄俊钦一宿没睡觉,第二天一大早,全家人惊奇地发现,他们都可以收看黄俊钦组装好的电视机了。
在做生意之余,黄俊钦通过自学,掌握了相当高深的无线电技术及计算机知识。2001年,对网络产生兴趣的黄光裕也对我承认:“科技这一块我哥很精通。这一套东西他是自学成才的。”
李俊涛说:“俊钦比较厉害的地方在哪儿呢?他很早的时候,对电脑就比较喜爱,会编程序,他那套程序拿去卖,随便能挣20万。”1988年,当时只有小小的三四家门店的国美就开始用电脑收款,这在当时北京的商场是极为少见的。而电脑上使用的程序就是黄俊钦自己编写的。
黄俊钦不仅极喜欢钻研事物,而且虚怀若谷地向比他知识更高深的人学习求教。早期的时候黄俊钦有一位助理是清华大学硕士生,“他们两人每天都在一块,不懂的地方黄俊钦就向这位清华硕士生询问”。在黄俊钦的带动下,也是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同为高中毕业的李俊涛也懂得了编程序。李俊涛也受到黄俊钦勤于钻研的精神的感染:“人得好学,虽然你可能什么都不懂,但既然做买卖了,你就得学。”
黄俊钦还利用自己在技术方面的专长投资于房地产以外的IT及高科技产业。在网络通信方面他创办了中数光通网络公司,主要立足于从事ISP业务运营和通信网络的宽带接入,向用户提供有线和无线方式的用户驻地网服务及宽带网络多媒体业务。
黄秀虹谈到她的两个哥哥时说:“我这两个哥哥都有相当的智慧,只不过智慧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我大哥是我们家里最敬业的,比二哥还敬业。大哥比较沉稳,比我们更内向,基本上谈不上玩啊什么的。有些事情确实也是身不由己。有的人的确又会挣钱又会玩,但我们一家都属于只会工作不会玩的。”
作为房地产开发者,黄俊钦一直喜欢自己进行一些研究、设计。“盖鹏润大厦,很多东西都是我哥哥自己设计出来的。两个哥哥见解都比较独特,要求比较高,一般情况下不会照搬别人的做法。这个大厦做成这样,也是大哥通过他自己的设计,节省了很多空间,提高了利用率,节省了成本。他爱研究问题,研究建筑的设计。他没有拿到什么设计资格方面的证书,这只是自己的爱好。作为创业者来讲,也不需要什么样的资格和证书。而他永远都把自己定位为创业者,不需要拿着这些证书去为别人打工。”
李俊涛评价黄俊钦说:“他非常非常厉害的一点是,他对成本方面非常精通。一座房子,每个地方能节约多少,他只要看一看图纸,就会很清楚。”
一位国美高管说:“哥俩都属于实干的人,比较能吃苦,有思想,敢作敢为,有雄心抱负。他们从没有过我有一个亿就够吃一辈子的想法。”
2004年,黄俊钦将自己的新恒基集团总部也迁至鹏润大厦内。熟悉兄弟俩的人士形容道:曾经因为志趣不同而分手的兄弟俩又再次亲密地走到了一起,重新回归到融洽的亲情当中。对于将家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黄光裕来说,兄弟同心,肯定要强于兄弟分裂,即使在两人的事业并不产生多少联系的情况下。这也应了黄光裕最推崇的那个理念:1+1>2。
熟悉黄氏兄弟的人都认为,黄俊钦的商业天赋和能量绝不在其弟之下。
早在老“国美电器”将电器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大老板黄俊钦就开始对投资规模更大的房地产项目感兴趣了。他看中了北京东三环外燕莎东边、机场辅路附近的一块地,那个时候,这里还是一片农田,但黄俊钦看好这块地的前景,并决心作为其进军地产业的第一战场。如今,这里除了新恒基大厦、鹏润大厦外,众多商业设施已经拔地而起,鹏润大厦东侧是一大片别墅区,西侧是著名的“女人街”。燕莎商城、凯宾斯基酒店等高档商业、酒店机构也就在附近。随着中央商务区面积扩大,新恒基、鹏润现在已然居于中心商业地带,鹏润大厦已成为北京燕莎一带知名的地标性建筑,售价超过每平方米2 500美元。你不得不佩服黄俊钦善于抓住升值潜力空间无限的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本领。
黄俊钦对商业及酒店类建筑情有独钟。在约14年的时间里,他在北京和外地相继开发了新恒基国际大厦、北京静安中心、鹏润大厦、沈阳新恒基中心、新恒基高科技大厦、皇家里兹饭店、沈阳新恒基大酒店、新恒基世贸饭店和朝来森林公园别墅等项目。沈阳新恒基中心是一个面积20多万平方米的集写字楼、饭店、公寓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是该市面积最大、楼层最高的建筑。现在,黄俊钦已经完成远远超过100万平方米的房产开发总量。
黄俊钦没有机会上大学,但他从小就着迷于组装电器,他喜欢把一些收音机元器件组合在一起,使收音机发出声音,并乐此不疲。有一年春节前一天,黄俊钦花了200元钱,买了一个电视屏和一堆配件,一向支持孩子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的母亲挺开心。大年三十晚上,黄俊钦一宿没睡觉,第二天一大早,全家人惊奇地发现,他们都可以收看黄俊钦组装好的电视机了。
在做生意之余,黄俊钦通过自学,掌握了相当高深的无线电技术及计算机知识。2001年,对网络产生兴趣的黄光裕也对我承认:“科技这一块我哥很精通。这一套东西他是自学成才的。”
李俊涛说:“俊钦比较厉害的地方在哪儿呢?他很早的时候,对电脑就比较喜爱,会编程序,他那套程序拿去卖,随便能挣20万。”1988年,当时只有小小的三四家门店的国美就开始用电脑收款,这在当时北京的商场是极为少见的。而电脑上使用的程序就是黄俊钦自己编写的。
黄俊钦不仅极喜欢钻研事物,而且虚怀若谷地向比他知识更高深的人学习求教。早期的时候黄俊钦有一位助理是清华大学硕士生,“他们两人每天都在一块,不懂的地方黄俊钦就向这位清华硕士生询问”。在黄俊钦的带动下,也是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同为高中毕业的李俊涛也懂得了编程序。李俊涛也受到黄俊钦勤于钻研的精神的感染:“人得好学,虽然你可能什么都不懂,但既然做买卖了,你就得学。”
黄俊钦还利用自己在技术方面的专长投资于房地产以外的IT及高科技产业。在网络通信方面他创办了中数光通网络公司,主要立足于从事ISP业务运营和通信网络的宽带接入,向用户提供有线和无线方式的用户驻地网服务及宽带网络多媒体业务。
黄秀虹谈到她的两个哥哥时说:“我这两个哥哥都有相当的智慧,只不过智慧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我大哥是我们家里最敬业的,比二哥还敬业。大哥比较沉稳,比我们更内向,基本上谈不上玩啊什么的。有些事情确实也是身不由己。有的人的确又会挣钱又会玩,但我们一家都属于只会工作不会玩的。”
作为房地产开发者,黄俊钦一直喜欢自己进行一些研究、设计。“盖鹏润大厦,很多东西都是我哥哥自己设计出来的。两个哥哥见解都比较独特,要求比较高,一般情况下不会照搬别人的做法。这个大厦做成这样,也是大哥通过他自己的设计,节省了很多空间,提高了利用率,节省了成本。他爱研究问题,研究建筑的设计。他没有拿到什么设计资格方面的证书,这只是自己的爱好。作为创业者来讲,也不需要什么样的资格和证书。而他永远都把自己定位为创业者,不需要拿着这些证书去为别人打工。”
李俊涛评价黄俊钦说:“他非常非常厉害的一点是,他对成本方面非常精通。一座房子,每个地方能节约多少,他只要看一看图纸,就会很清楚。”
一位国美高管说:“哥俩都属于实干的人,比较能吃苦,有思想,敢作敢为,有雄心抱负。他们从没有过我有一个亿就够吃一辈子的想法。”
2004年,黄俊钦将自己的新恒基集团总部也迁至鹏润大厦内。熟悉兄弟俩的人士形容道:曾经因为志趣不同而分手的兄弟俩又再次亲密地走到了一起,重新回归到融洽的亲情当中。对于将家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黄光裕来说,兄弟同心,肯定要强于兄弟分裂,即使在两人的事业并不产生多少联系的情况下。这也应了黄光裕最推崇的那个理念:1+1>2。
前一篇:“鸡肋”传记《欧莱雅》
后一篇:最庞大帝国的风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