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美食文化杭州饮食文化 |
分类: 饮食文化 |
就文化的发展来讲,当两种不同文化产生撞击时,冲击所形成的张力正是新融合文化诞生的摇篮。饮食文化也不例外,南宋迁都临安(杭州)黄河流域开封的名厨随之来到了杭州这个江南鱼米之乡,面对不同的食材与不同的烹调观念;而杭州的名厨也开始接触到开封的北方烹调观念与手法,两者交互激荡,所产生的就是杭州菜发展的高峰。北法南来的痕迹在杭州的面食中尚可寻其端倪,无论片儿川、笋丝目鱼面、湖羊面、火腿老鸭面等等,做法与风格都与河南烩面神似。
食材的搭配和调味料的使用,反映出当地的饮食特色;杭州位在江南水乡,气候温和,当地人口味清淡,平日喜食鱼虾,这些因素决定了杭帮菜轻油、轻调味、注重食材本色,讲究原汁原味、口感鲜嫩的特色。一千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杭州,轴舶如云、帆樯如雨,商旅云集,南北名厨济济一堂。当时的杭州菜分为“湖上”、“城厢”两个流派。
“湖上”以鱼虾、禽类为主要食材,擅长生炒、清炖、嫩溜等烹调技法,讲究清、鲜、脆、嫩,注重原汁原味。“城厢”则以肉类为主要食材,烹调方法以蒸、烩、氽、烧为主,讲究轻油、轻浆、清淡、鲜嫩,注重鲜咸合一。
古往今来,杭州名厨辈出,名菜纷呈。而且大都有典故传说。这些传说故事都是来食客在餐桌上的有趣话题。以著名的“龙井虾仁”来说:传说,乾隆南巡时,有一天兴之所致,微服私访,在龙井山茶农家里喝到一杯龙井新茶,觉得清香可口,就向茶农要了点茶叶揣在怀里,回到市肆用餐时,拿出茶叶要伙计先泡上,伙计回到厨房把茶叶一搁,转身就取茶壶热水,没想到厨师忙乱之中,竟然把茶叶洒进正在炒虾仁的锅里。这下对客人没法交代,伙计只好把虾仁端出来,对乾隆实话实说。没想到乾隆夹了一筷子尝尝,却觉得满口清香,别具风味;反而成就了一道名菜。
“西湖醋鱼”则是个寻亲的故事,据说古时候有一对兄弟,虽然满腹经纶却宁愿隐居在西子湖边打鱼为生,不求闻达,与世无争。不料当地恶棍见到哥哥的妻子姿色动人想要霸占,设下圈套打死哥哥。弟弟向官府告状,反而被杖责。嫂嫂劝小叔外逃,行前特意用糖、醋烧了一条西湖鲤鱼为他饯行,勉励他“毋忘百姓辛酸”。后来小叔高中科考,回来找他的嫂嫂,却遍寻无着。偶然在一次宴会上吃到甜中带酸的鲤鱼,终于找到了改名换姓遁逃的嫂嫂。
最有名的杭州菜,恐怕非“东坡肉”莫属。苏东坡从不讳言喜爱美食,他谪居黄州时,曾经发明了烹调猪肉的方法:“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宋元佑四年(A.D. 1089),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身分出任“杭州太守”时,雇工疏浚西湖,百姓为了感谢太守,送来许多猪肉,烧酒慰劳民工。苏轼叫他们把猪肉切成方块,用他的烹调方法连酒一起烧制,分给民工。民工觉得此肉酥香味美非常可口,就把它称为“东坡肉”。
“宋嫂鱼羹”是南宋时的名菜,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六年(A.D.1171),宋高宗赵构闲游西湖,命内侍买湖中龟鱼放生,叫来的小贩中有位一卖鱼羹的妇人名叫宋五嫂,自称是东京(今开封)人,随驾到此,在西湖边以卖鱼羹为生。高宗吃了她做的鱼羹十分赞赏,念其年老,特别赐予金银绢匹。宋嫂的鱼羹荣膺圣眷的事情传出之后声誉鹊起,富家巨室争相购买,于是宋嫂鱼羹成了临安的名菜。
杭州的“西湖莼菜汤”也十分有名;其实莼菜在浙江,江苏都有。这种珍贵的野蔬之所以有名,要感谢西晋的张翰;张翰字季鹰,他是吴中(今江苏)人,但是在洛阳做官。秋风吹起时,突然想起吴中的莼菜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动身回家。
因为这个故事,“莼鲈之思”就被用作怀念故乡的代称。而莼菜,鲈鱼也成了江南的代名词。历代的诗人词人常常以莼菜、鲈鱼来形容江南,白居易写道“犹有路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苏轼则说“若问三吴胜事,不唯千里莼羹。”陆游也凑个热闹:“店家菰饭香初熟,市担莼丝滑欲流”。莼菜羹因此成为苏杭一带,特别具有文学气质的名菜。虽然莼菜柔滑的口感不见得人人接受,但冲着白乐天、苏东坡、陆放翁的面子,来到苏杭,总得尝尝文人笔下的江南风味,感受一下盘飧间的江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