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的藏宝塔

标签:
玄奘大师大雁塔大慈恩寺宝塔印度文化旅游西安地宫西游记 |
分类: 文化旅游 |
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大概没有人不知道;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这些神通广大的神话人物,以及他们追随唐三藏西行,一路上斩妖除魔的英勇事迹,至今仍然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华人成长。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灵感,正是来自于唐朝“玄奘大师”前往印度取经的真实事迹。玄奘大师,河南偃师人,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唐贞观三年自长安西行,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印度,在那烂陀寺得到戒贤大师的指导,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先后翻译佛经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五十五卷。
玄奘大师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
玄奘大师还应唐太宗之请,将他十七年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整理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虽然玄奘大师已经圆寂一千三百多年,但是今天的西安仍然留存不少与玄奘大师相关的历史遗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安市南边的「大雁塔」。
大雁塔原本是“大慈恩寺”的宝塔,可是今天大雁塔的知名度早已高过大慈恩寺;就像北京的紫禁城、台北的101大楼、高雄的澄清湖一样,大雁塔已经成为西安的象征,没到过大雁塔,就不算到过西安!
大雁塔已经成为西安的象征
历史上的名寺大多与名僧相关,大慈恩寺的名气则与玄奘大师密不可分。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为了追报亡母长孙皇后的养育之恩,于是在长安城东南的晋昌坊、名胜“曲江池”西北边,兴建大慈恩寺。
这座宏伟的皇家寺院是唐代长安四大译经坊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唯识宗)的祖庭。寺院落成时玄奘大师受命为首任“上座”。根据记载:玄奘大师入寺时,唐太宗派遣一千五百多辆轩车随行、悬挂二百多幅刺绣佛像、五百多幅以金线刺绣的经幡,入寺和送行的高僧分乘五百辆庄宝车;此后十余年玄奘大师一直在大慈恩寺讲经并翻译佛经。
玄奘大师在大慈恩寺讲经并翻译佛经长达十余年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大师为了妥善存放他远从印度那烂陀寺带回来的梵文真经与珍贵佛像,打算修建一座石塔,但是高宗考虑工程浩大难以速成,命他改为砖塔,于是在玄奘大师亲自设计、主持下,建成高180尺的四面五层佛塔;建塔时,玄奘大师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他不仅设计、监工,还亲自背砖挑土。
大雁塔最初是西域式的塔,整座塔呈四面三角锥形,可惜年久之后逐渐颓毁。武后长安年间,武则天与王公贵族布施改建为七层的中国式佛塔;后来又经过玄宗天宝年间、后唐明宗长兴年间的整修,今天的大雁塔已经屹立了一千多年。虽然大慈恩寺遭到过几次兵燹之灾,大雁塔却总是幸免于难。
稳重气派的大雁塔堪称阁楼式唐塔的经典。
现在所见的大雁塔是典型的楼阁式方形空心砖塔,基座高4公尺,全高63.25公尺,底层每边长25公尺,向上逐级递减;每层四壁中间都开有券拱门,壁面朴实无华,造型稳重气派,结构坚固,堪称这一类唐塔的代表作。
塔身底层的门楣与门框上,都有精美的线刻画,这些画作都是唐代艺术的精品,尤其是西边门楣上的阿弥陀佛说法图最为精美,据说出自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手笔。南门两侧龛内有太宗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及高宗《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这两块石碑都是大书法家褚遂良的真迹。
门楣上都有精美的线刻画,在文物上刻字留念的是明朝的游客
这块石碑就是大书法家褚遂良的真迹,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根据记载,玄奘大师从印度取经归来后,曾经带回大量佛舍利、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但直到现在,这些珍贵文物到底藏在哪里,始终无人知晓。
因此专家们推测,大雁塔下可能跟法门寺塔一样藏有千年地宫。玄奘大师所带回的珍宝应该就藏在大雁塔下的地宫。2007年有关部门曾对大雁塔的内部结构进行探测,当时曾经探测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这些空洞可能就是大雁塔的地宫。
大雁塔正代表着玄奘大师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宏伟身影。今天的大雁塔已经是必游之地,大雁塔南北各开辟了开阔的广场,并且兴建大批仿古商业建筑,北广场还开辟了水舞喷泉,附近商店林立,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夜里灯光映射之下,更显出大雁塔的古朴庄重之美。
从大雁塔上俯视北广场
北广场的路灯颇具巧思
大雁塔为什么叫做大雁塔?
据说古印度因陀罗势罗诃山的东峰有座寺院,里面的僧人信奉小乘佛教,是允许吃肉的。某一天,有个比丘在散步时,看见群雁飞过,便开玩笑说:“如今肉食不够,菩萨应该知道啊!”话刚说完,一只大雁忽然飞了回来,撞地自杀,似乎是要殉身以献;比丘将此情景告诉同伴,大家感念这是如来命此雁垂诫;于是改奉大乘佛教,并建塔将大雁埋在其下,以彰显如来教化;此后雁塔就成为对佛塔的泛称。慈恩寺塔建成后,一般便称它为「雁塔」;后来荐福寺的塔也被称为雁塔,为了区别才有大小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