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灾纳福吃祭肉—北京砂锅居

标签:
白煮肉汤头唐鲁孙沙锅居沙锅白肉北京美食 |
分类: 美食 |
唐鲁孙先生是台湾驴崇拜的美食大师之一,如果你读过唐鲁孙先生关于紫禁城吃祭肉的文章,对于有着二百六十多年历史的“砂锅居”,就更容易了解!
山珍海味作成美食珍馐并不稀奇,最简单的白煮肉、豆腐、肉丸子、大白菜能作成美味佳肴,那就不是一般的功力了!
砂锅白肉
清朝宫廷一向有祭祀的习惯。每天,天还没亮,就要宰杀一头整猪祭祀,祭祀之后的猪肉,主人家不能吃,必须分赠亲朋好友享用,叫做“散福”;当时皇宫里每天的祭肉,都赐给宫里的侍卫们“消灭”。但是,祭祀的猪肉只不过是开水烫熟,什么调味也没有,因此谁也不想吃祭肉(回锅肉是川菜,北京皇宫里可没有这种吃法)。
最早,砂锅居卖的就是再加工的祭肉,砂锅居原址在西单缸瓦市义达里,当时是“定王府”的更房。清朝的惯例,王府有朝祭、夕祭、日祭、月祭、神祭等祭祀制度。祭祀时要“杀牲”上祭,就是把整猪宰杀后,煮熟上供,上供后撤下来的供品叫“神余”,主人家不能吃,要分给亲朋好友、看街、更夫们享用,这样才能为自己和家人免灾祈福,带来好运。
水晶肘子
由于祭祀活动非常频繁,祭肉源源不绝,再加上这些祭肉只是用开水煮熟,根本谈不上烹调,时间一长,祭肉堆积如山。于是,看街人便与王府里的厨师合作,开了一家“神余专卖店”,以满族传统的烧、燎、煮等烹调方法,将王府中撤下的祭肉再加工,加上适当的调味,让味道鲜美。由于是撤下来的“神余”,几乎是不花钱的买卖,而且人们相信吃了“神余”能为自己消灾免祸、带来福气,所以生意特别好。
因为店里用来煮肉的是王府中一口直径四尺、深三尺,一次可煮一头整猪的大砂锅,所以这被吃客们昵称为“砂锅居”。
砂锅丸子
砂锅居从清朝乾隆六年开业,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据说砂锅居一向是上午营业,下午关门,所以北京还流传一句歇后语:“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过去因为卖的是王府里祭祀的神余,都是当天天不亮就宰杀、煮熟上供的新鲜猪肉;因为是神余,想消灾降福的人多,过了中午大概都已经卖完了。民国之后祭肉没了,但是砂锅居还是保持这个传统;只在上午开门也有宣传广告的作用,尝鲜的、慕名而来的,还没开始营业就排队等候,这一来,名气愈来愈响,生意愈做愈大。
“砂锅菜”讲究的是汤头、火候,过去砂锅居以特大砂锅一次焖煮大量猪肉,水量一次加足,中途不掀盖,熬出来的肉汤当然味正汤醇!此外砂锅居的白肉特别考较刀功,白肉要片得其薄如纸,吃起来才能够腴而不腻,鲜美爽口!
砂锅炖吊子
今年初,几位拍纪录片的制片、导演约了聚餐,台湾驴又安排在砂锅居,虽然白肉还是其薄如纸,但是肉发柴,汤头不鲜;不知道是因为生意好了就疏忽了,还是灶上的师傅下手没准头。可见一家餐厅要保持风味不变,还真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