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酪干奶酪魏梁实秋北京奶酪文宇奶卷唐鲁孙文化旅游美食 |
分类: 美食 |
酪有酪铺,我家附近,东四牌楼根儿底下就有一家。最有名的一家是在前门外门框胡同北头儿路西,我记不得他的字号了。掀门帘进去,里面也没什么设备,一边靠墙几个大木桶,一边几个坐儿,他家的酪,牛奶醇而新鲜,所以味道与众不同。大碗带果的尤佳,酪里面有瓜子仁,于喝咽之外有点东西咀嚼,别有风味,每途经其地或是散戏出来,必定喝他两碗。
对台湾驴来说,北京不算陌生。从初中(台湾叫国中,属于九年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开始就在林海音、梁实秋、夏元喻、唐鲁孙……等前辈作家的作品里认识了北京。不过当时可真没想到有一天会长住北京。
台湾驴不在国内旅行、采风的时候,大部分时间就窝在北京;最大的兴趣就是寻找前辈作家们笔下的老北京风情,尤其是唐鲁孙、梁实秋先生笔下的各式各样北京美食,特别向往前辈们笔下的奶酪。好多年前在台北的“京兆尹”曾经尝到过“奶酪”,可是完全没有唐先生形容的那种隐泛糟香、沁人心脾的风味,让台湾驴相当失望。以至于心有未甘,到了北京之后念念不忘奶酪。
凝霜冻玉般的奶酪
北京的“奶酪”,是用牛奶制成的传统风味点心,但是跟西方的chees(起司,奶酪)可不一样,北京的奶酪是半凝固状的、甜甜的,带着浓浓奶香与似有似无的淡淡糟香。软滑柔顺,入口甘沁而醇厚,有点像广州的“双皮奶”。不过奶酪一般都吃凉的,双皮奶则凉、热皆可。
“奶酪”是清朝宫廷点心里的精品;清朝时期的《都门杂咏》中有一首竹枝词这样描述:“闲向街头啖一瓯,琼浆满饮润枯喉。觉来下咽如滑脂,寒沁心脾爽似秋。”将凝霜冻玉般的奶酪,恰到好处地介绍出来。
据说奶酪源于蒙古,清朝自顺治皇帝开始对蒙古一向采取怀柔政策,并且挑选蒙古王公贵族的女儿为妃,于是蒙古的饮食习惯逐渐传入紫禁城。
奶酪以牛奶为主料,将牛奶加热,加入适量的糖搅拌均匀;再让牛奶凉一下,然后加入一点酒酿,拌匀之后放进烤箱里烤,最后还要放在冰箱中冷却。如果能用没有稀释过的纯鲜全脂牛奶就更好了,做出来的奶酪把容器倒过来都不会洒出来,称为“合碗酪”,质地特别细嫩柔滑。
半凝固状,光滑细腻的奶酪隐泛糟香沁人心脾
奶酪是一种高级细点,讲究用小勺子一点一点细细品味那种入口即化的滑润香甜。过去讲究在奶酪里放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这三种果料,现在奶品店里做的都是松仁奶酪。青花小碗里奶酪呈半凝固状,光滑细腻的奶酪上面点缀着一两枚小巧的松子,乳香、糟香之中还有松子的淡淡清香。
据说光绪14年,北京老字号奶酪铺“奶酪魏”第一代传人魏鸿臣,有一位在御膳房当差的朋友教会了他这门手艺。从此奶酪魏就以此成名。
唐鲁孙先生笔下的另一家著名老铺是当年东安市场内的“丰盛公”酪铺。丰盛公的店主姓何,满族正黄旗人。旗人一向吃皇粮度日,辛亥革命之后皇粮没了,何子照自食其力在乡下办了个奶牛场,又向一位曾在御膳房当差的大师傅讨教了制作“奶酪”的诀窍;在东安市场内开了家酪铺。那时候北京大街上没有冷饮店,更没有冰淇淋。奶酪在京城里一枝独秀。每到夏季,清室的遗老遗少大多成了“丰盛公”的主顾。可惜丰盛公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奶香纯厚,香甜不腻的奶卷
一般奶酪铺除了奶酪之外,还做几种奶制点心。
奶卷:厚厚的一层牛奶结成的皮子,里面卷上山楂馅,也有卷上山楂和芝麻或豆沙、枣泥的,称为“鸳鸯馅”。奶卷一入口,是浓郁得化不开的纯正奶香,里面酸酸甜甜的山楂恰倒好处的中和了味道,香甜而不腻。
酪干比最高级的英国太妃糖还好吃
酪干:是卖剩下的奶酪继续熬制而成的,从前奶酪决不隔夜,因为那时没冰箱,放一夜酪的味道也变了,所以当天没卖完的奶酪就加工成酪干,好的酪干可以在常温下存放半个月。制成的酪干呈绛红色,味道香甜浓郁,比最高级的英国太妃糖还好吃,遗憾的是酪干可不是每天都有。
台湾驴自小酷爱甜食,遇见这种甜食中的精品当然不会放过,每到夏季总要喝上几次奶酪解馋,那种柔滑细腻,沁凉香甜的口感真是味蕾的一大享受,碰巧了还要买几斤酪干带回家当零食。
北京目前还有几家酪铺,台湾驴最喜欢的还是奶酪魏以及南锣鼓巷里的文宇。奶酪魏的酪确实好喝;文宇的酪跟奶卷也不错,碰巧还能尝到酪干,有机会您不妨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