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团队首次实现百公里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

分类: 科技 |
如何测量时间?因为原子钟的优异性能,在1967年第13届国际度量衡会议上,秒由铯原子钟重新定义。从此,时间基准所依据的不再是天体规律,而是量子世界中原子的行为,铯原子钟可以做到一亿年只有1秒误差。铯原子钟的频率在微波波段,科学家们又开发了锶、镱等新型原子钟,它们的频率更高,在光学波段,因此被称作“光学原子钟”,简称“光钟”。光钟的测量精度已经可以达到千亿亿分之一,在整个宇宙年龄的时间尺度上,误差还不到1秒。因此,国际计量组织计划2026年讨论“秒”的重新定义。
时间又是如何被传播的?目前常用的时频传递方式有微波和光纤。但光纤和微波各有其局限性,例如一些偏远地区还没有铺设光纤,也无法满足海上导航和定位的需要;微波的频率比可见光低很多,这就像一把刻度疏松的尺子,在根本上限制了微波时间传递的精度。光梳,是一种超短脉冲激光,其光谱具有很奇特的性质:含有一系列不同的频率信号,就像一个个梳齿。光梳的出现,让人们可以更加精确、也更为容易地去测量频率和时间间隔。光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光钟、激光雷达、天文观测等领域。
光钟的测量精度已达到千亿亿分之一,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代时间频率标准,如何实现精度千亿亿分之一的时间传递?全球性光钟网络的建立,急需高精度的自由空间时频传递技术。之前,这一技术最多只能实现10公里量级的传输距离且信噪比低。最近,潘建伟团队基于光梳技术成功实现了自由空间相距113公里的时频传递,精度达到千亿亿分之一,满足了通过卫星进行高精度时频传递的需求。
百公里高精度时频传递实验示意图。采访对象提供
这一突破不仅带来地面上远距离时频传递的应用,还为未来基于中高轨卫星的高精度星地时频传递奠定了基础。
审稿人高度评价该工作:是星地自由空间远距离光学时间频率传递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将对暗物质探测、物理学基本常数检验、相对论检验等基础物理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