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观
(2016-12-01 11:44:05)分类: 日记 |
备注:那些认为我以下文字等于是在支持出轨支持玩弄感情支持欺骗的,请远离。我谢绝与你们探讨,因为我们的逻辑思维不在一个层面。
这几天我这段文字受到了部分网友的认同,当然也遭遇了部分网友的谩骂。骂得最多的就是“你三观不正”------
那我们就来谈谈三观吧!
每当看到这样的不幸事件,有些人习惯于不停地感叹“女人好痴情好可怜”、谩骂“渣男千万万剐”、诅咒“小三不得好死”,而我却习惯跳出事件本身,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我注意到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女记者的微博中晒出过一些照片,她会很仔细地把去探望男友的车票收集起来,摆放成一个心型;会很仔细地把和男友有关的东西都拍照,公布出来展示留念。有一种很浓烈的“爱情宗教仪式感”。
这或许是很多热恋中的女人都做过的事,包括我自己。女人们容易把和爱情有关的很多细节都如宗教信徒对宗教的信仰一样,加以仪式化,加以人为拔高、升华,会自行赋予爱情很多额外的意义,并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但这样获得的爱情体验其实严重超越爱情的真实,夸张而虚幻。而现实生活,总有一天会去伪存真,让一切恢复它本来的模样;
第二个细节:女记者在遗书中提到,她死后会变成一只猫,时时陪在男友的身边,继续看着男友的一举一动。
那时,她的男友已经移情别恋并正式向她提出了分手,连她打的电话都不肯接。在这种情况下,她仍然沉浸在单方的浓烈的爱恋中,甚至幻想死后仍然要化猫陪伴。
很多网友觉得很感动,觉得她爱得很深,但我在读到这段遗书文字时却感觉背上有些寒浸浸的——这正是“爱情教信徒”的最疯狂举动和思维陷阱——我不管你还爱不爱我,我不管真实的爱情是否已变质变酸,我都坚信它依然是最美最甜的,我都依然沉溺其中并为之付出生命。却忘了,爱情是两个人的事,非独木可支。
其实,“爱情教信徒们”爱的往往不是那个人,而是他(她)假想中的爱情。这是很可怕的一种谬误。
我也曾经做过13年新闻记者,但这段经历却让我成长,让我由一个悲春伤秋的病态文艺女青年变得健康成熟理性。
我也曾经如这位女同胞一样,是“爱情教信徒”。记得20年前,我与丈夫热恋时,我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整夜睡不着觉,只能靠安眠药入眠。有一次吵架,他生气要离开我的租屋,我拿出一瓶安眠药威胁他,你敢一走了之,就等着给我收尸。他停步了,但眼里瞬间泛起了一种深沉的悲哀和恐惧。他说,我今天可以不走,但你以后再也不要以死来要胁我,因为没有男人能受得了这样以死相逼的沉重爱情。
我那时只有21岁,他是我的初恋,我并无恋爱经验,但我依然在那一瞬间从他的眼神里读懂了他心里的悲哀和恐惧。我不能让我爱的人对我心怀恐惧,我不能成为他的枷锁。所以我当即扔下药瓶,向他郑重道歉,并保证永远不会再有类似的言行。后来我做到了这个承诺,并时时反省自己,千万不能让自己成为对方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
我也曾经保留和老公相识时的所有相关物品,他送我的第一朵玫瑰花,我在花瓶中放了几个月,后来干枯后又做成了干花收藏。但后来,我还是把它扔掉了。因为我很快就明白了,所有的仪式感,都只是自己额外的想象,不必留恋曾经的细节,好好活在当下,过好与他相处的每一天,才是真实的拥有。
我也曾自认识老公之后,就疏于交际,除了上班就宅在家里,赖在他怀里。连看电视都一定是要躺在他怀里看。他爱吃瓜子,我就买来各种口味帮他一粒粒剥好;甚至连给他洗臭袜子也觉得幸福,我对自己说,全世界只有你一个女人可以给他每天洗袜子-----
我曾经觉得自己爱得很深沉很纯粹很伟大,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己这其实是一种病态。那天,我老公和我探讨爱情,他说的一段话犹如醍醐灌顶,让我开始反思自己。
我老公说:你爱的其实是爱情,甚至是爱情的仪式。你爱的不仅仅是我这个人,如果你爱上的是另一个男人,你依然会如此对他。因为这是你的性格,这就是你对爱情的表达方式。但是我不是,应该说大多数男人都不是。对我们男人来说,爱情只占生命的三分之一,另三分之二是我的事业和亲友。但你们女人不要觉得不公平,因为我已经把我这三分之一的全部份额都给了你,在性质上,和你们女人的付出是一样的。
我后来时时想起他这段话,去思考,去印证,觉得他说得有道理。
后来,我老公一直鼓励我出去交际,甚至为了让我多交朋友会亲自开车送我去打麻将。因为他说,我必须学会独立生活,有自己正常的交际圈子,不能过份依赖他,不能把整个生活缩小成只有他一个重心,否则他会承受不了,也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婚姻------
现在回想起来,我现在的独立能力,有很大一部分是我老公教给我的。帮助彼此克服自己天性中的弱点,这正是我和他能一直走下去的感情基础。
而很多女人(或男人)意识不到,自己过份浓烈的爱是会令对方窒息的。爱情就如烧柴禾,是需要留下换气的空间的。
基于以上种种分析和个人经历,所以我在另一个和我持相同观点的网友评论中回复说,我感觉当事人心理有一点病态,这样的爱情会给对方很大压力,如果我是男人,我也会承受不了。
于是我遭遇了又一轮的网络暴力。
骂我的人说我三观不正,说我没有道德,说我没有遵重逝者,逝者为大。
但在我看来,对于活着的人来说,给予逝者的所谓同情,都是廉价的,因为毫无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说“逝者为大”?这其实是对生命的尊重。而真正对生命的尊重,是从别的生命的消逝中去吸取教训,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分手,被分手,移情别恋,被移情别恋,出轨,离婚,丧偶------这些都是人类最普遍可能遭遇的不幸。如果遭遇了这些不幸就要自杀,人类应该早已灭绝了。渣男在感情上责任最大,但死亡的不幸结局死者自己责任更大。你可对养育你多年的父母无情无义不负责任,又怎能奢求相恋一年的男友对你负责?
有人说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说实话,作为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女性,我当然也经历过绝大多数女性都经历过的不幸和绝望时刻,若要细数细节,或许我比大多数女性的“惨值”都要更高。我也哭过闹腾过,但从未想过要自杀。因为我放不下我的父母亲人,放不下我的事业。我只能擦干眼泪面对现实,去寻求更好的解决之道。(对此,我有一点给女同胞们的忠告:如果两人的感情基础很好,在遭遇危机时,切勿不理性,切勿上纲上线,切勿将对方逼入道德死角。而是双方一起来探寻解决。)
到了现在,虽然也会偶而有一些小小的不如意,但我的生活大体上是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幸福。
我曾经也是“爱情至上”的“爱情教疯狂信徒”一枚。但我幸运地逐渐明白了,爱情只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体验之一,绝不是全部。而且,人类的本质都是喜新厌旧、渴望更新更多的刺激。所以人类才会发明“道德”甚至“法律”来制约我们的天性。
喜新厌旧、渴望更新更多刺激,这种说法带着道德批判的色彩,换一种更客观中信的说法就是:生命在于探索,在于体验。
所以当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段美好的感情之后,却还有可能再去尝试一段新的感情。
有些人会反驳,我就没有,我是绝对忠诚,从一而终的。呵呵,那我问你,如果让你穿越或转世到了另一个时空另一个世界,你不必再背负这个时空这个世界的一切责任和道德,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你会希望仍然是遇到你现在的伴侣重复这一生的经历,还是希望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重新一段崭新的人生?
我想大多数人的真实心理,都是想要一段完全不同的爱情另过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没有人真的愿意生生世世重复循环自己这一世的生命体验。
这,才是爱情的真相。所谓的忠贞,不过是自我催眠加道德约束的产物,用来维系我们这一世的社会稳定。但这改变不了人类喜新厌旧的天性。
回避这个事实,就是讳疾忌医。
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在遭遇背叛和伤害的时候,不是自我暗示我有多么悲惨多么不幸,不会自我强化我有多么爱对方没了对方我就不能活,不会恼羞成怒拔高自己的道德而贬低对方的所有人品------而会在伤痛之后,理性地思考:我和对方究竟还能不能保持关系继续生活下去?如果能,该如何弥补伤害修补关系?如果不能,该如何结束这段曾经的感情开始新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我就有不少女友,在遭遇背叛之后离了婚,依然过着快乐充实的单身生活,或者过一段时间后再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再婚,依然过着快乐充实的婚姻生活。她们不会陷在过去的泥潭里,陪葬上自己的后半辈子。
真正的道德,是对生命的尊重。把自己活成一棵树,既可以与另一棵树并肩沐浴阳光,也可以独自屹立承受风雨,而不是变成一根藤,依附在另一棵树上生死纠缠还自以为爱得深沉伟大。
真正的道德,是对所有责任的尊重。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多重角色,每个角色都有我们不可逃避的责任。人生除了爱情,还有亲情,友情,更有自我。当你选择自杀的时候,你是自私的,既陷曾经深爱过的人于不义,更让父母亲人痛不欲生,最可惜的是,会辜负自己这一生为人的珍贵机遇。
这世上总有“渣男”并且永远会有,我们要做的,不是谩骂,而是教会我们的孩子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不幸,如何大胆享受爱情却不会被失恋摧毁。
这就是我的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