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IP热是原创编剧的福音而非丧钟

(2015-11-28 17:56:06)
分类: 日记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编剧梦工厂”】

首先,我表明我的观点:IP热让市场更有活力,推高了整体行情,让更多靠创作为生的人有了更高的收入更体面的生活,对版权的重视和立体开发更是空前。总的来说是一件好事;所谓的原创和IP之争,不过是人为炒作出来的一个概念。大多数的编剧和网文作者都在踏实创作,各写各的,没有传说中那么激烈的勾心斗角。因为真正的创作者这点见识是肯定有的:,作者唯有凭藉作品立身立命立世,而且唯有竞争才能保持整个行业的活力。

下面来理性地谈谈阿里影业给咱们职业编剧指出的“一条生路”:请N个网友来写故事,像杀人游戏一样,留下最后胜出的那个故事,再交给专业编剧来润色;专业编剧退出前期创作,只变成对他人故事进行开发(其实就是裁剪缝合)的工匠。

十个工人在工地上一起砌砖,肯定比一个人快——我同意;十个创作者受资方所邀在一起创作一个故事,肯定比一个人创作一个故事好——我不同意。

故事的确是要和最终的市场接轨,但创作故事,究其根本还是作者个人的思想表达。作品无法突破写作者的思想范畴,而思想的融合是世间最难的融合。

文学创作,不能套用数学公式,未必能1+1=2,更未必能1+1+1+-------+1=无限好。

组团创作,和个人独立创作,究竟孰优?于短小量大的网络短剧来说,或许适用,但对于电视剧和电影,未必。

阿里的路子,其成败的关键在于:谁来对项目总负责?谁是主导项目方向、判断N个网友优劣、能整合N个网友智慧变成一个好故事的核心人物?没有这个人,就是白瞎。

整个艺术创作,会多出来很多不同的艺术审美,但这个艺术审美是太主观了,而且很难得到验证,两个人在一起创作都会吵个半死,何况是N个志趣不同、性情各异的陌生网友在一起创作同一个故事?

那么谁能充任这个项目的核心人物呢呢?

传统作家?网络作家?没写过剧本但有一套理论的所谓的剧本医生?投资方代表?还是有着丰富影视剧作创作经验的专职编剧?

答案不言自明:还是专职编剧。

那如果由专职编剧来领导这个项目,这和以前的老编剧带着一帮新人一起创作的工作室究竟有何区别?

曾经响声很大的“盛大文学”搞的编剧孵化,当年号称砸下的几个亿倒底真砸了没有,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个构想没能实现。

网络作家转型为编剧的成功率,和普通人转型为编剧的成功率,其实也是差不多的。编剧都只能在具体的项目中一个一个地实践,慢慢地成长。所有转型编剧成功的网络作家,也概莫能外。

非职业编剧,是无法胜任阿里的“主导人”角色的,而胜任者,必是职业编剧。则阿里所说的让职业编剧退出项目前期,则注定是一个悖论。

 

那么,在眼下这个IP热潮下,职业编剧们真正的出路何在?

编剧历来就分成两种:一种原创力不强但技术娴熟的,所以主攻改编剧;一种就是原创编剧。现在,IP要转换为影视剧本,还是需要靠前者,而真正有原创力的编剧,比如我本人,是不屑于替人作嫁的。

我现在的职业规划是:深入研究IP,直接原创影视IP

网络IP有其先天优势:题材新颖,想象力丰富,和读者互动强。

但绝大多数网络IP其先天劣势也同样明显:架构散乱,文字粗糙,内容多涉及审查禁忌。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公司买下的只是一个空壳。当将其转换为影视产品的时候,还必须请好编剧来重新构建内容。时间一长,原著粉未必买帐。这个转化周期很长,而网络文学的时效性很强,其间的变数极大,风险极高。

不要只盯着几个爆款,还有大量扑街的IP改编:包括买了无法改编,改编了无法投拍,投拍了无法播出,播出了悄无声息的。赚了的都在嘴上吹,亏了的都只在心里流血泪。

而有原创力的职业编剧,熟习政策,也了解影视创作的规律,只要做好了市场调研,要原创IP完全可能!尤其,现在处于网络和电视台谁也没法独食的时期,影视项目要想利益最大化,必须台网兼顾。要让网络作者兼顾电视观众的口味,不容易;而职业编剧则完全有可能做出台网受众都接受的作品。

我的具体思路是:调查台网受众的共同点,策划季播剧。先做好季播剧的大架构,以及第一季剧本,联合志同道合的优质资方、优质制作团队和优质播出平台,大家共同直奔主题斥巨资打造一个好剧。用第一季来构建观众基础。

这与网络小说慢慢连载积累人气异曲同工,但更直接。网络小说读者未必全都会转化为影视项目的受众,但第一季剧积累的,则全是剧的直接受众。

以往的原创电视剧,播得再火,播完就没了,所以持续的市场效应短。季播剧则不同,第一季播火了,后续几季可以借光,进一步发酵,这就和网络IP的孵化异曲同工。

至于后几季的剧情走向,必须研究播出后的大数据,结合观众们的反应,紧贴市场进行创作。

第一季务必事先谈好平台,有优质播出平台参与进来,进行兜底。这样就可以大胆启用新人,并在开机前提前把新演员与绑定,如此,后期的经纪红利也可捆绑在项目之中了

今年九月,我刚售出了一个古装传奇剧本,就是按照上述理念操作的。目前进展顺利,已有优质的资方、制作团队加入进来,共同打造。而资方正在谈播出平台。

要直接原创影视剧IP项目,要求编剧的原创能力和市场调研能力很强,并且擅长做大架构。你要保证你的故事架构,能支撑几季的长度。制作团队和演员,也都需要签好,最好能固定。

我这个剧就策划了五季,先写了前三季大纲。前两季剧本共七十集,拍出应该在八十集以上。

我这个故事的架构,是一个故事到底,类似《冰与火之歌》那种多线叙事(单线叙事难以支撑一百集以上的超长大剧),目前预估故事能做到一百五十集以上。每季大约是四十五集到五十集成片的量,这一点是和美剧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每季要做到四十五集左右呢?这是因为我必须考虑到电视台的播出规律。正因为是原创剧本,没有读者基础,所以电视台播出后,会有一个滞后效应。故事如果刚发酵,观众刚粘合进来,就结局了,那是不行的。而电视剧的发酵期一般至少需要播出十天二十集左右。

我这个剧和美剧相同的是:都是强情节,快节奏,翻转大,故事容量极丰富,绝无半点水份。

我的项目都是我自己策划,自己拍板。我不接约稿,不先拿资方的钱,自行承担项目前期的开发风险和成本。

我把项目做好了,连同策划案一起做好,在资方中招标,共同来完成后期打造。而资方和我一同打造了这个系列的第一季,就会享有本系列的后续几季的优先权。

就在很多人唱衰原创编剧,以为我们会被IP灭掉的时候,我拿着这个项目的策划案和前三季大纲顺利卖掉了,还卖出了一个不低于那些所谓超级IP的价格。

目前剧本完成一半了,资方和导演看了都很满意。资方还决定投资两亿以上,直接把一二季一起拍了。这样可以节约拍摄成本,也说明资方对把这个项目打造成IP有充足的信心。

也许有人说,你这剧未必能火,你们未必能原创出一个好IP。是的,有这个可能。必竟很多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影视项目,哪一个完全没风险?

这种季播剧,我已经策划好了六个。不同风格,不同款式。有这种类似《冰与火之歌》多线叙事一个故事讲几季的;有《重案五组》这种单元剧的;有同一个主题、不同故事的;也古装戏,有年代戏,也有都市戏。

我相信,这个方向是对的。只要内容好,故事扎实,不成功是偶然,成功才是必然。

IP往后走,肯定不是眼下的狭义的网文概念了

说实话,能将一个故事拍到一两百集的网络IP也不多。很多字数上千万的网文,都是单线累进、重复过关打怪式结构,要转化为影视画面叙事是很难的。在做季播剧这一点上,原创编剧要比网文作者更贴近市场。

事实上,成熟编剧的综合能力,是强于大多数网络作者的。首先编剧的年龄较网络作者偏大,有足够的生活积累和阅历。

故事,拼的不仅仅是创意和想象力,更是对世界的观察和体悟。

把网文改编成好剧本,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有很多风险。但编剧把准了市场的脉,直接原创影视IP,就可以省掉这个转化的过程,提高效率和可行性。总之,这一行很公平,你有多大本事,能承担多大风险,你就能拿到多大话语权。

IP热潮中,很多人在唱衰编剧。但真实的情况是:各大公司都在跑马圈地,紧急抢夺原创编剧、尤其是懂市场的原创编剧人才。

在阿里给出的IP热潮中的“编剧的生路”,其实是让资本来主导创作、让编剧替资本打工;一旦编剧原创出了影视IP,那就是编剧主导项目了,不是资方挑你,而是你挑资方,你与资本就有了平等对话的权利。

所以,别再狭隘地说我们编剧是集体红眼病,是在和网络作者抢饭碗了。真正有原创力且懂市场的编剧,根本不在乎IP的所谓威胁,反而会将自身融入其中,让自己也成为IP的一员,大家共同做大市场,做活市场。、

IP热是原创编剧的福音而非丧钟。因为,人才,才是真正的IP

“编剧梦工厂”是最早在网络上讲授编剧技法的专业群,有不少编剧是从这里学习并成长为编剧圈的中坚力量。现正式推出微信公众号版本,本公众号将持续专注新人编剧的培养、成熟编剧的分享、优秀编剧的访谈,同时,还会利用微信公众号的优势,为大家推送当红/经典电视剧的剧本,欢迎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