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名片《胭脂扣》看小说的电影改编
(2012-07-29 18:56: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笔记 |
呵呵,突然翻到了当年准备辞职转行当编剧时,自己摸索学习如何编剧时的一篇笔记。“从经典名片《胭脂扣》看小说的电影改编”,原贴地址:
如今回头看,这些学习方法都非常实用。当初决意转行做编剧,并未看过一本所谓的专业书籍,全靠埋头自行扒片研究。先后比对过《胭脂扣》从小说到电影的差异,《尘埃落定》从小说到电视的差异,又通读了几部剧本,于是自行领悟到了编剧的要领。随后创作了《国色天香》、《大丫鬟》、《北京爱情故事》、《铁血丹心》、《独生子女》等剧本。
常遇有志于学习编剧的新人朋友,问我如何自学编剧。我却是个茶壶煮饺子的人,心里明白,却不知该如何细说,只能把这篇四年多前做的一篇笔记发上来,供大家做个参考!至今我仍认为,扒片学习是自学编剧的最有效的方法。扒的片子不必多,但必要扒透,扒上个三两部,就应该能悟到编剧的决窍了!
因为决意转向做编剧,又没有进入什么编剧研修班系统学习的机会,便只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蒙着头瞎研究。
李碧华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畅销书作家。而她的作品多数被改编为电影,而电影比小说更“畅销”,我每一忆起她的小说,往往与电影画面相混淆。
从2004年创作了《最后一页》,一直都想把它改编为剧本。可是我对剧本改编一窍不通。忽然想起《最后一页》的风格与《胭脂扣》有异曲同工之处,尤其是在结构上,便开始重新研究《胭脂扣》:先看小说,再看电影碟片,再根据碟片还原剧本,再把剧本与原著对比,以期悟到小说改编影视的途径。
这一番功夫果然没有白费,竟领略到了好多此前不曾领略到的妙处。
李碧华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畅销书作家。而她的作品多数被改编为电影,而电影比小说更“畅销”,我每一忆起她的小说,往往与电影画面相混淆。
从2004年创作了《最后一页》,一直都想把它改编为剧本。可是我对剧本改编一窍不通。忽然想起《最后一页》的风格与《胭脂扣》有异曲同工之处,尤其是在结构上,便开始重新研究《胭脂扣》:先看小说,再看电影碟片,再根据碟片还原剧本,再把剧本与原著对比,以期悟到小说改编影视的途径。
这一番功夫果然没有白费,竟领略到了好多此前不曾领略到的妙处。
先来说《胭脂扣》的小说原著。
小说的结构是倒叙式的:从女鬼如花找到报社广告职员袁永定要求登寻找十二少的广告进入故事,然后再将核心故事分割,逐渐穿插倒叙出来。
小说采取了第一人称,以袁永定这一男性视角来讲叙故事。但显然,李碧华的风格是偏于阴柔诡异绮丽的,读来读去还是明显地感觉到作者是女性。其男人视角其实并不是很成功。
但故事的确精彩,手法娴熟,如花与十二少,袁永定与凌楚娟,这两对情侣,分别烙上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和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烙印。如花与十二少的情感冲突,袁永定与凌楚娟的情感冲突,如花与袁永定、凌楚娟在价值观、人生观、爱情观上的冲突(其实是两个时代的冲突),都刻画得很细。再有袁的姐姐、姐夫、同事,凌的母亲等一干小配角的陪衬,文章读来很畅快。
而电影《胭脂扣》更成功。改编小说,难得有“锦上添花”之作,大多是“暴殄天物”,但这部电影,显然给原著加分不少。
细品原著与电影的差别,我发现,讲叙的角度与结构的重建,情节的“取”、“舍”、“收”、“放”极为重要。
小说的结构是倒叙式的:从女鬼如花找到报社广告职员袁永定要求登寻找十二少的广告进入故事,然后再将核心故事分割,逐渐穿插倒叙出来。
小说采取了第一人称,以袁永定这一男性视角来讲叙故事。但显然,李碧华的风格是偏于阴柔诡异绮丽的,读来读去还是明显地感觉到作者是女性。其男人视角其实并不是很成功。
但故事的确精彩,手法娴熟,如花与十二少,袁永定与凌楚娟,这两对情侣,分别烙上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和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烙印。如花与十二少的情感冲突,袁永定与凌楚娟的情感冲突,如花与袁永定、凌楚娟在价值观、人生观、爱情观上的冲突(其实是两个时代的冲突),都刻画得很细。再有袁的姐姐、姐夫、同事,凌的母亲等一干小配角的陪衬,文章读来很畅快。
而电影《胭脂扣》更成功。改编小说,难得有“锦上添花”之作,大多是“暴殄天物”,但这部电影,显然给原著加分不少。
细品原著与电影的差别,我发现,讲叙的角度与结构的重建,情节的“取”、“舍”、“收”、“放”极为重要。
先说结构的重建。
原小说以悬疑式开篇。“我”(广告职员袁永定)正要下班,突然有一穿着打扮很“怀旧”的妙龄美女前来要求登广告,其内容很怪,只有“十二少,3811老地方相见。如花”。此美女何人?十二少何人?二人是何关系?广告是有何特殊含义?如花为何要登这一广告?承接着这一悬念,小说开始铺垫如花异于常人之处,随后出现第一个高潮:如花原来是一个死去50多年的女鬼!她此来是以来生折寿7天为代价,要找到当年和她一起殉情、却一直未在黄泉相遇的十二少。
此后,如花与十二少的故事都是通过倒叙、补叙来展开的。
这种叙述方式和我的《最后一页》有相同之处:著名电视台女主持人沈可一个月后就要结婚了,而结婚的“七夕”之夜又是她的重头节目“七夕特别节目”播出之时。在准备婚礼的同时沈可也在为寻找节目的题材发愁。这时,神秘女人杜雨菡出现了,她要上她的节目,给她一个重大独家新闻——找到当年为了百万金钱推她入江的负心郎李海涛。而杜雨菡与李海涛旧有的恩怨情仇也是通过倒叙、补叙来完成的。
我在想,若我是编剧,定然舍不得这样的结构方式。但《胭脂扣》不同,它大胆而果断地改变了小说原有的结构。
一开始,就是三十年代的香港,如花与十二少在金陵大酒家的初遇,然后是顺着情节交待两人的情感历程,试探、追逐、钟情-----在十二少与如花的情感达到最高潮时,突然戛然而止。接着,情节直接切换至了八十年代的香港。我看了一下时间,这一段戏的时间长度约有19分钟多,不足20分钟。
此时的叙述才与小说的原有结构重合:永定遇上了来登广告的如花、如花没有钱登广告,跟随永定,永定得知真相,如花讲叙自己的故事,永定留如花在家,阿楚误会,永定和阿楚决定帮助如花,帮助的过程中逐渐再以倒叙、补叙来完成对故事的完整交待。
此前不是很明白,电影版为何会对结构上做那样一个调整?如果不是梅艳芳与张国荣的精湛演技和票房号召力,那开场近20分钟的“阔少名妓两相欢”的老套故事,又怎能抓得住观众?要知道,故事本身最精彩的核心都在20分钟之后。
这次反复看了两遍电影,又逐场还原剧本,才悟到了编剧和导演的良苦用心。
其实,在这部电影的表现中,着重刻画的已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一种“氛围”,原小说的情节反而只沦为营造“氛围”的一种道具和工具。之所以要把原著中关于核心故事的“全倒叙”结构,分离出一部分来直叙,其实是为了给全片奠定一种基调,一种“氛围”。
这是小说与电影的最大差异。很佩服导演关锦鹏,居然把从原著的情节中剥离出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缥缈凄美的“氛围”。
原著中有许多即景即事而发的小“议论”,在小说中可以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而这些议论是不能用镜头来表达的,但编剧却把这些议论所包含的“感觉”通过一种细节累积、氛围营造来表达、传递给观众。这一点非常高明。
可以感觉到,《胭脂扣》的电影创作,从编剧到演员到道具到摄影,都非常着力刻画“氛围”。这种“氛围”的成功营造,最好地诠释并升华了原著。
原小说以悬疑式开篇。“我”(广告职员袁永定)正要下班,突然有一穿着打扮很“怀旧”的妙龄美女前来要求登广告,其内容很怪,只有“十二少,3811老地方相见。如花”。此美女何人?十二少何人?二人是何关系?广告是有何特殊含义?如花为何要登这一广告?承接着这一悬念,小说开始铺垫如花异于常人之处,随后出现第一个高潮:如花原来是一个死去50多年的女鬼!她此来是以来生折寿7天为代价,要找到当年和她一起殉情、却一直未在黄泉相遇的十二少。
此后,如花与十二少的故事都是通过倒叙、补叙来展开的。
这种叙述方式和我的《最后一页》有相同之处:著名电视台女主持人沈可一个月后就要结婚了,而结婚的“七夕”之夜又是她的重头节目“七夕特别节目”播出之时。在准备婚礼的同时沈可也在为寻找节目的题材发愁。这时,神秘女人杜雨菡出现了,她要上她的节目,给她一个重大独家新闻——找到当年为了百万金钱推她入江的负心郎李海涛。而杜雨菡与李海涛旧有的恩怨情仇也是通过倒叙、补叙来完成的。
我在想,若我是编剧,定然舍不得这样的结构方式。但《胭脂扣》不同,它大胆而果断地改变了小说原有的结构。
一开始,就是三十年代的香港,如花与十二少在金陵大酒家的初遇,然后是顺着情节交待两人的情感历程,试探、追逐、钟情-----在十二少与如花的情感达到最高潮时,突然戛然而止。接着,情节直接切换至了八十年代的香港。我看了一下时间,这一段戏的时间长度约有19分钟多,不足20分钟。
此时的叙述才与小说的原有结构重合:永定遇上了来登广告的如花、如花没有钱登广告,跟随永定,永定得知真相,如花讲叙自己的故事,永定留如花在家,阿楚误会,永定和阿楚决定帮助如花,帮助的过程中逐渐再以倒叙、补叙来完成对故事的完整交待。
此前不是很明白,电影版为何会对结构上做那样一个调整?如果不是梅艳芳与张国荣的精湛演技和票房号召力,那开场近20分钟的“阔少名妓两相欢”的老套故事,又怎能抓得住观众?要知道,故事本身最精彩的核心都在20分钟之后。
这次反复看了两遍电影,又逐场还原剧本,才悟到了编剧和导演的良苦用心。
其实,在这部电影的表现中,着重刻画的已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一种“氛围”,原小说的情节反而只沦为营造“氛围”的一种道具和工具。之所以要把原著中关于核心故事的“全倒叙”结构,分离出一部分来直叙,其实是为了给全片奠定一种基调,一种“氛围”。
这是小说与电影的最大差异。很佩服导演关锦鹏,居然把从原著的情节中剥离出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缥缈凄美的“氛围”。
原著中有许多即景即事而发的小“议论”,在小说中可以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而这些议论是不能用镜头来表达的,但编剧却把这些议论所包含的“感觉”通过一种细节累积、氛围营造来表达、传递给观众。这一点非常高明。
可以感觉到,《胭脂扣》的电影创作,从编剧到演员到道具到摄影,都非常着力刻画“氛围”。这种“氛围”的成功营造,最好地诠释并升华了原著。
再说情节的“取”“舍”“收”“放”。
首先是人物的取舍。小说中的“柴米夫妻”、袁永定的姐姐、姐夫被舍弃。这一对夫妻在小说中的定位就是“我能确定他们白头到老,但不保证永结同心”;
凌楚娟的母亲,那个只会煲汤,年轻时煲汤讨好丈夫,年老时煲汤讨好女婿的传统女人被舍弃;
袁永定的同事、情敌被舍弃。
其实,这些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强化作者想要表达的“爱情观”和“人生观”。而作者的爱情观显然是复杂的,通过不同的角色设定来承担不同的表达任务,放在电影里,为了着重突出最主要的一种,这些次要角色承担的次要诠释任务被舍弃。
剩下的,自然是如花与十二少所代表的三十年代的爱情;永定与阿楚所代表的八十年代的爱情。
再说情节的取舍:
少了永定的姐姐姐夫情敌同事,凌楚娟的母亲,相关的情节自然舍弃;永定与凌楚娟的冲突较原著大量减少;永写与阿楚帮着如花找十二少的一些铺陈避孕药节大量减少.
至此,突然悟到:同样是春天,小说仿佛是田野中的繁花一树,而电影,却必须是插在花瓶中的经过修剪搭配的花束。
首先是人物的取舍。小说中的“柴米夫妻”、袁永定的姐姐、姐夫被舍弃。这一对夫妻在小说中的定位就是“我能确定他们白头到老,但不保证永结同心”;
凌楚娟的母亲,那个只会煲汤,年轻时煲汤讨好丈夫,年老时煲汤讨好女婿的传统女人被舍弃;
袁永定的同事、情敌被舍弃。
其实,这些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强化作者想要表达的“爱情观”和“人生观”。而作者的爱情观显然是复杂的,通过不同的角色设定来承担不同的表达任务,放在电影里,为了着重突出最主要的一种,这些次要角色承担的次要诠释任务被舍弃。
剩下的,自然是如花与十二少所代表的三十年代的爱情;永定与阿楚所代表的八十年代的爱情。
再说情节的取舍:
少了永定的姐姐姐夫情敌同事,凌楚娟的母亲,相关的情节自然舍弃;永定与凌楚娟的冲突较原著大量减少;永写与阿楚帮着如花找十二少的一些铺陈避孕药节大量减少.
至此,突然悟到:同样是春天,小说仿佛是田野中的繁花一树,而电影,却必须是插在花瓶中的经过修剪搭配的花束。
再说情节的“收”与“放”。
开篇关于如花与十二少的初遇,在原著中不过是借如花之口一笔代过,如花说,她的毛巾老契七少有一天发花笺邀她至金陵酒家,偶遇了十二少。
而作为这样一部言情文艺片,男女主角的初遇当然是重中之重。必须得“放”。而在“放”的过程中,还得埋下日后悲剧的伏笔。这些,就必须经过编剧的再创造。
且看如花与十二少的相遇:如花在包厢中唱戏,在如花的唱戏声的背景中,风流倜傥的十二少走上了楼梯,与一对下楼的母女相遇。十二少与那对母女眉目传情,直到那对母女都下楼了,十二少还在频频回头------这样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情节设计,很短,连一句台词都没有,但其实对十二少的身份、个性都做了一个很好的交待:这是一个风流的富家子,风月老手。
如花与十二少初遇,两人并没有直接交流,但四目相对间,犹如武侠片中的高手过招。这种对角色的准确把握和精细演绎,靠的是导演与演员的再创作。如果不是梅艳芳和张国荣,换成他人,不知还会否有那种丝丝入扣的效果?
此后十二少到倚红楼访如花,显然又是一次“风月高手”间的“华山论剑”。两人看似势均力敌,其实如花已落了下风——表面上她借口与姐妹们打牌要把十二少“干煎甲鱼”,但实际上被“干煎甲鱼”的是她,具体的细节表现是——如花频频穿过幽暗的花窗走廊,悄悄打探十二少的动静,而十二少都是从容对应,反过来欣赏如花的“跑来跑去”-----作为风月老少,他早已熟知名妓们的手段,“你们这些当红的姑娘,为了抬高身价,就是喜欢让客人苦等,美其名曰‘干煎甲鱼’-----”这对两人关系的发展,日后的悲剧结局再次埋下了伏笔。
“华山论剑”继续,风流公子终究棋高一着,随着送对联,送铜床,如花节节败退,终于将全幅身心都给了十二少。
两人的情感高潮那出戏,拍得非常美,非常媚,有销魂蚀骨之韵味。而戏却在此戛然而止。
那个现代香港夜景的过渡境头,犹如一首乐曲中的过门,清晰地划分出一个情节的转折点。
开篇关于如花与十二少的初遇,在原著中不过是借如花之口一笔代过,如花说,她的毛巾老契七少有一天发花笺邀她至金陵酒家,偶遇了十二少。
而作为这样一部言情文艺片,男女主角的初遇当然是重中之重。必须得“放”。而在“放”的过程中,还得埋下日后悲剧的伏笔。这些,就必须经过编剧的再创造。
且看如花与十二少的相遇:如花在包厢中唱戏,在如花的唱戏声的背景中,风流倜傥的十二少走上了楼梯,与一对下楼的母女相遇。十二少与那对母女眉目传情,直到那对母女都下楼了,十二少还在频频回头------这样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情节设计,很短,连一句台词都没有,但其实对十二少的身份、个性都做了一个很好的交待:这是一个风流的富家子,风月老手。
如花与十二少初遇,两人并没有直接交流,但四目相对间,犹如武侠片中的高手过招。这种对角色的准确把握和精细演绎,靠的是导演与演员的再创作。如果不是梅艳芳和张国荣,换成他人,不知还会否有那种丝丝入扣的效果?
此后十二少到倚红楼访如花,显然又是一次“风月高手”间的“华山论剑”。两人看似势均力敌,其实如花已落了下风——表面上她借口与姐妹们打牌要把十二少“干煎甲鱼”,但实际上被“干煎甲鱼”的是她,具体的细节表现是——如花频频穿过幽暗的花窗走廊,悄悄打探十二少的动静,而十二少都是从容对应,反过来欣赏如花的“跑来跑去”-----作为风月老少,他早已熟知名妓们的手段,“你们这些当红的姑娘,为了抬高身价,就是喜欢让客人苦等,美其名曰‘干煎甲鱼’-----”这对两人关系的发展,日后的悲剧结局再次埋下了伏笔。
“华山论剑”继续,风流公子终究棋高一着,随着送对联,送铜床,如花节节败退,终于将全幅身心都给了十二少。
两人的情感高潮那出戏,拍得非常美,非常媚,有销魂蚀骨之韵味。而戏却在此戛然而止。
那个现代香港夜景的过渡境头,犹如一首乐曲中的过门,清晰地划分出一个情节的转折点。
与“相遇”“相恋”相比,同样得到大“放”的是如花与十二少母亲的见面。在原著中,如花见的是十二少的父亲陈翁,两人的见面过程也是通过如花之口简略带过。但在电影中,这却是一段重点刻画的段落。
这段的台词很简炼,但很精彩很有张力,每句话包含的信息都极为丰富。陈母与如花各自的性情、心态,以及为人处世的不同手段,在这短短几分钟之内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陈母邀请如花为十二少指腹为婚的未婚妻表妹淑贤试布料时,镜头从淡蓝色的衣料中斜斜拍上,定格在如花的脸上,这种无声的场景营造出的氛围,胜过千万句台词。
至此悟到,编剧必须要有设计场景、通过场景来表现无声的冲突的能力。
这段的台词很简炼,但很精彩很有张力,每句话包含的信息都极为丰富。陈母与如花各自的性情、心态,以及为人处世的不同手段,在这短短几分钟之内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陈母邀请如花为十二少指腹为婚的未婚妻表妹淑贤试布料时,镜头从淡蓝色的衣料中斜斜拍上,定格在如花的脸上,这种无声的场景营造出的氛围,胜过千万句台词。
至此悟到,编剧必须要有设计场景、通过场景来表现无声的冲突的能力。
在小说中,如花与十二少落魄之时,两人的心态转换全都是通过如花之口的直叙,外加作者犹如“上帝之手”般的议论。具体到电影,要展示两人情感、关系的改变和转换,又得依靠细节。
编剧新添加的细节是:如花带十二少求见唱戏的大佬华叔,华叔要十二少试唱一段,如花翻戏谱,无意中翻到的竟是一出“胡不归”,十二少在唱“胡不归”时的表情,已经传达出他内心的动摇与挣扎;十二少在台上跑龙套,十二少家人在台下尴尬地看-----如花体帖地在后台照顾十二少-----十二少家人和未婚妻淑贤来探班,极力想拉十二少“浪子回头”----十二少为如花送上胭脂扣,如花正感动间,十二少却猛然一把抱住她痛哭,如花的惊喜也顿时全化成了眼泪,而如花的哭不同与十二少的哭,十二少的哭是因为他内心的矛盾挣扎,送如花胭脂扣已然是他最后所能支付的所有感情;如花的哭是因为已然洞悉了十二少眼下的心态。只是,双方都还不愿面对这个现实——爱情就要结束了。
如果说,十二少为如花解衣,两人忘情深吻是两人感情的一个高潮,也是一个转折点,而这次送上胭脂扣,两个相拥悲泣,亦是另一个高潮,另一个转折点。
编剧紧随其后继续强化这个转折:两人照样是那样并躺鸳鸯榻上,十二少的目光不在落在如花身上,他在重复唱着“胡不归”,如花一张张念着求来的签,仿佛一个溺水的人试图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这个情节的设置非常传神到位,十二少和如花不同的心态,一个在做最后的心理挣扎,且已表现出强烈的“逃避”倾向,而另一个还在徒劳地自欺欺人-----
在这样的转折之后,再出现两人殉情的高潮,则正是顺应了节奏,让观众的情绪达到一个新的顶点。
(待续)
编剧新添加的细节是:如花带十二少求见唱戏的大佬华叔,华叔要十二少试唱一段,如花翻戏谱,无意中翻到的竟是一出“胡不归”,十二少在唱“胡不归”时的表情,已经传达出他内心的动摇与挣扎;十二少在台上跑龙套,十二少家人在台下尴尬地看-----如花体帖地在后台照顾十二少-----十二少家人和未婚妻淑贤来探班,极力想拉十二少“浪子回头”----十二少为如花送上胭脂扣,如花正感动间,十二少却猛然一把抱住她痛哭,如花的惊喜也顿时全化成了眼泪,而如花的哭不同与十二少的哭,十二少的哭是因为他内心的矛盾挣扎,送如花胭脂扣已然是他最后所能支付的所有感情;如花的哭是因为已然洞悉了十二少眼下的心态。只是,双方都还不愿面对这个现实——爱情就要结束了。
如果说,十二少为如花解衣,两人忘情深吻是两人感情的一个高潮,也是一个转折点,而这次送上胭脂扣,两个相拥悲泣,亦是另一个高潮,另一个转折点。
编剧紧随其后继续强化这个转折:两人照样是那样并躺鸳鸯榻上,十二少的目光不在落在如花身上,他在重复唱着“胡不归”,如花一张张念着求来的签,仿佛一个溺水的人试图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这个情节的设置非常传神到位,十二少和如花不同的心态,一个在做最后的心理挣扎,且已表现出强烈的“逃避”倾向,而另一个还在徒劳地自欺欺人-----
在这样的转折之后,再出现两人殉情的高潮,则正是顺应了节奏,让观众的情绪达到一个新的顶点。
(待续)
试着帖一下我根据影碟还原的剧本。我是边看碟,边按暂停,根据画面和字幕还原的剧本。因是新手,不懂格式,又受画面镜头语言的引导。因此肯定有许多错误,还请方家指正,谢谢。
电影《胭脂扣》
原著:李碧华
编剧:李碧华 邱戴安平
导演:关锦鹏
主演:梅艳芳 张国荣 万梓良 朱宝意
1, 如花闺房 日 内
在一片粉红色玫瑰花墙纸背景中,如花(出场年龄约23岁)正对着镜头细细画眉。
黑屏。
镜头切回粉红玫瑰花墙纸背景。此时墙纸背景被拉宽,仿佛铺天盖地都是粉红玫瑰。
站立在墙纸前的如花身形纤细,正对着镜头细细抹唇。
粤剧的丝竹声开始袅绕。
黑屏
2,2,空镜
金陵酒家外景。夜色中,酒家的霓虹灯招牌很显眼。
人声嘈杂,隐隐有迎来送往之声。夹杂着粤剧的丝竹声。
3, 金陵酒家 夜
如花唱粤戏的背景音中,镜头在楼内缓慢移动,展现出一派繁华景象,客来客往。
长长的走廊上,两个妓女装束的女子在交谈。
梦影:七少在哪儿呀?
花影红:我带你去。
镜头切至包厢内的玻璃镜。镜中,女扮男装的如花正在唱粤戏:凉风有信-----
镜头由玻璃镜子缓慢移向包厢实景,如花唱得很入戏,神情专注,有一丝淡淡的幽怨。
(2分35秒)
4,酒家大厅的楼道,夜
楼道上摆满各式大花篮,花篮上帖着献花篮者的姓名身份。
如花唱戏的声音一直作为背景声音在空中回荡。
十二少(出场年龄约25岁)循声从楼道上施施然地上来。
一对衣着光鲜的母女从楼道上下来,与十二少擦肩而过。
错身之际,年轻的姑娘和母亲都不约而同地回头看十二少,十二少也含笑回头。行一步,再度回头,眼光追逐着那对母女。
年轻的姑娘也有些恋恋不舍,已经走到楼下,还含笑回望十二少。
5,酒家包厢内,夜
包厢内,女扮男装的如花仍在专注唱戏。
镜头切至楼道上的十二少,他还在意犹未尽地向楼下张望,然后才慢慢穿过人来人往的楼道。在如花的唱戏声中,走到了包厢门外。
一个候在门外的老妈子向十二少行礼问安。
包厢内,如花仍在唱戏,并未察觉到有新客的到来。
十二少从老妈子身边进入包厢。
包厢内的配乐与唱戏声都突然顿止。
十二少不解,随即感觉身后有些异样,一回头,便与如花面对面近距离相对。
两人无声地对视片刻,如花方才启唇,轻轻续唱出方才突停的戏曲下文。一边唱,一边与十二少四目交织,眼神满含挑逗。十二少面含微笑,迎着如花的目光,眼睛一眨不眨。。
二胡琴师专注地拉着琴。
满桌客人拍掌叫好。
如花与十二少旁若无人,眼神胶着在一处,两人什么话都没说,一切已尽在眉目中。
如花唱:他日触景更添情懊恼,亏我怀人愁对------
十二少含笑接着唱:愁对月华圆。
如花却收起了笑容,调侃地:那来这么多愁?
说完手持折扇转身走出包厢,再不看十二少一眼。
十二少饶有兴趣地目送她离去。
包厢内众人看着这一幕,发出一阵哄笑。
一酒客:十二少整个人都傻了。
十二少这才回过神来,入席。众人都争相与他打招呼。
七少:十二少!
妓女甲:公子爷!
一酒客:怎么样,公子爷,今晚又卖了多少根鹿鞭啊?
十二少:别说笑了。
七少:十二少,怎么来这么晚呀?
十二少笑而未答,施施然落座。
七少:振邦啊,倚红楼有个小琵琶,上个月跟一个佛山来的商人开了苞,摇身一变做了妓女,跟你可是天造地设,我已经代你叫了她。
十二少对他说的话毫无兴趣,追问:刚才那个唱曲的是谁?
七少取笑:那个就是那里来这么多愁的人,难道你没听到吗?
众人一阵哄笑。
两妓女起身道别:十二少,我们先走了。
七少打趣:你们又去哪儿挂号哪?
两妓女含羞离去。
画外音:梦影姑娘,花影红姑娘到!
梦影和花影红进。
梦影:七少!
花影红:七少,对不起,我们来迟了。
七少:迟到是小事,我这两个朋友,一个是身后萧条,一个是后顾茫茫,这才是大事!花影红啊,你做雷三公子的后土吧,梦影,你做陈十二少的后土吧!
两妓按吩咐落座。
画外音:好心七少,我们姑娘出手巾来侍候了!
梦影在十二少身旁坐下:十二少,我叫梦影。
七少:梦影一个月前才刚刚破了身。
梦影含羞揪七少。
一个老妈子用小篮呈上一条粉红毛巾:七少!
七少接毛巾:好香啊!
老妈子:我们姑娘知道七少喜欢这种花露水!
十二少给梦影挟菜。
梦影:谢谢十二少!
七少得意地用毛巾象征性地擦擦面:赛花楼的云飘飘对我总算有点意思!
将毛巾放回小篮,给老妈子付小费。
老妈子:谢谢七少白水!
一酒客打趣七少:哟,出手倒很阔气!
另一酒客:当然啦,他是出了名的好心七少嘛!
老妈子出门,正碰上换了女装的如花进门。如花打扮得卓而不群,有一种其他几个妓女没有的优雅从容。
七少和十二少都注意到如花来了。
侍者上来为如花倒酒。
如花落落大方地端起酒杯:七少,各位大少,如花刚才献丑了,现在要告辞。敬大家一杯。
十二少目不转睛地看着如花。
身旁的梦影觉察到他的眼中只有如花,神情不悦。
十二少举杯一饮而尽。
如花放下酒杯,转身头也不回地离去。自始至终都没有再看十二少一眼。
(8分45秒)
——————————————————————————————————
以上是根据电影画面写下的剧本的前8分多钟的片段。
我这个新人想向方家们请教的是:在金陵酒家里,镜头在不停地切换,一会儿是楼道,一会儿是走廊,一会儿是包厢,一会儿透过窗户玻璃来传达画面,一会儿透过包厢内的镜子来传达画面----
这样的表现手法,在具体的剧本创作中,格式上应怎么写?是镜头每一切换就注明“切至”还是单算一场呢?
电影《胭脂扣》
原著:李碧华
编剧:李碧华 邱戴安平
导演:关锦鹏
主演:梅艳芳 张国荣 万梓良 朱宝意
1, 如花闺房 日 内
在一片粉红色玫瑰花墙纸背景中,如花(出场年龄约23岁)正对着镜头细细画眉。
黑屏。
镜头切回粉红玫瑰花墙纸背景。此时墙纸背景被拉宽,仿佛铺天盖地都是粉红玫瑰。
站立在墙纸前的如花身形纤细,正对着镜头细细抹唇。
粤剧的丝竹声开始袅绕。
黑屏
2,2,空镜
金陵酒家外景。夜色中,酒家的霓虹灯招牌很显眼。
人声嘈杂,隐隐有迎来送往之声。夹杂着粤剧的丝竹声。
3, 金陵酒家 夜
如花唱粤戏的背景音中,镜头在楼内缓慢移动,展现出一派繁华景象,客来客往。
长长的走廊上,两个妓女装束的女子在交谈。
梦影:七少在哪儿呀?
花影红:我带你去。
镜头切至包厢内的玻璃镜。镜中,女扮男装的如花正在唱粤戏:凉风有信-----
镜头由玻璃镜子缓慢移向包厢实景,如花唱得很入戏,神情专注,有一丝淡淡的幽怨。
(2分35秒)
4,酒家大厅的楼道,夜
楼道上摆满各式大花篮,花篮上帖着献花篮者的姓名身份。
如花唱戏的声音一直作为背景声音在空中回荡。
十二少(出场年龄约25岁)循声从楼道上施施然地上来。
一对衣着光鲜的母女从楼道上下来,与十二少擦肩而过。
错身之际,年轻的姑娘和母亲都不约而同地回头看十二少,十二少也含笑回头。行一步,再度回头,眼光追逐着那对母女。
年轻的姑娘也有些恋恋不舍,已经走到楼下,还含笑回望十二少。
5,酒家包厢内,夜
包厢内,女扮男装的如花仍在专注唱戏。
镜头切至楼道上的十二少,他还在意犹未尽地向楼下张望,然后才慢慢穿过人来人往的楼道。在如花的唱戏声中,走到了包厢门外。
一个候在门外的老妈子向十二少行礼问安。
包厢内,如花仍在唱戏,并未察觉到有新客的到来。
十二少从老妈子身边进入包厢。
包厢内的配乐与唱戏声都突然顿止。
十二少不解,随即感觉身后有些异样,一回头,便与如花面对面近距离相对。
两人无声地对视片刻,如花方才启唇,轻轻续唱出方才突停的戏曲下文。一边唱,一边与十二少四目交织,眼神满含挑逗。十二少面含微笑,迎着如花的目光,眼睛一眨不眨。。
二胡琴师专注地拉着琴。
满桌客人拍掌叫好。
如花与十二少旁若无人,眼神胶着在一处,两人什么话都没说,一切已尽在眉目中。
如花唱:他日触景更添情懊恼,亏我怀人愁对------
十二少含笑接着唱:愁对月华圆。
如花却收起了笑容,调侃地:那来这么多愁?
说完手持折扇转身走出包厢,再不看十二少一眼。
十二少饶有兴趣地目送她离去。
包厢内众人看着这一幕,发出一阵哄笑。
一酒客:十二少整个人都傻了。
十二少这才回过神来,入席。众人都争相与他打招呼。
七少:十二少!
妓女甲:公子爷!
一酒客:怎么样,公子爷,今晚又卖了多少根鹿鞭啊?
十二少:别说笑了。
七少:十二少,怎么来这么晚呀?
十二少笑而未答,施施然落座。
七少:振邦啊,倚红楼有个小琵琶,上个月跟一个佛山来的商人开了苞,摇身一变做了妓女,跟你可是天造地设,我已经代你叫了她。
十二少对他说的话毫无兴趣,追问:刚才那个唱曲的是谁?
七少取笑:那个就是那里来这么多愁的人,难道你没听到吗?
众人一阵哄笑。
两妓女起身道别:十二少,我们先走了。
七少打趣:你们又去哪儿挂号哪?
两妓女含羞离去。
画外音:梦影姑娘,花影红姑娘到!
梦影和花影红进。
梦影:七少!
花影红:七少,对不起,我们来迟了。
七少:迟到是小事,我这两个朋友,一个是身后萧条,一个是后顾茫茫,这才是大事!花影红啊,你做雷三公子的后土吧,梦影,你做陈十二少的后土吧!
两妓按吩咐落座。
画外音:好心七少,我们姑娘出手巾来侍候了!
梦影在十二少身旁坐下:十二少,我叫梦影。
七少:梦影一个月前才刚刚破了身。
梦影含羞揪七少。
一个老妈子用小篮呈上一条粉红毛巾:七少!
七少接毛巾:好香啊!
老妈子:我们姑娘知道七少喜欢这种花露水!
十二少给梦影挟菜。
梦影:谢谢十二少!
七少得意地用毛巾象征性地擦擦面:赛花楼的云飘飘对我总算有点意思!
将毛巾放回小篮,给老妈子付小费。
老妈子:谢谢七少白水!
一酒客打趣七少:哟,出手倒很阔气!
另一酒客:当然啦,他是出了名的好心七少嘛!
老妈子出门,正碰上换了女装的如花进门。如花打扮得卓而不群,有一种其他几个妓女没有的优雅从容。
七少和十二少都注意到如花来了。
侍者上来为如花倒酒。
如花落落大方地端起酒杯:七少,各位大少,如花刚才献丑了,现在要告辞。敬大家一杯。
十二少目不转睛地看着如花。
身旁的梦影觉察到他的眼中只有如花,神情不悦。
十二少举杯一饮而尽。
如花放下酒杯,转身头也不回地离去。自始至终都没有再看十二少一眼。
(8分45秒)
——————————————————————————————————
以上是根据电影画面写下的剧本的前8分多钟的片段。
我这个新人想向方家们请教的是:在金陵酒家里,镜头在不停地切换,一会儿是楼道,一会儿是走廊,一会儿是包厢,一会儿透过窗户玻璃来传达画面,一会儿透过包厢内的镜子来传达画面----
这样的表现手法,在具体的剧本创作中,格式上应怎么写?是镜头每一切换就注明“切至”还是单算一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