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为何要公布《大丫鬟》《国色天香》《北京爱情故事》的剧本?

(2012-03-22 11:16:38)
标签:

杂谈

分类: 日记

《北京爱情故事》的剧本初稿暂只公布到前20集(共28集,每集16000字。剧本的集数和成片的集数不一样,剧本1万字就约能拍成片一集的量。绝大多数剧本的集数都和成片集数不一样,成片集数一般都会超过剧本集数。陈思成修改后的定稿为26集,剪出的成片为39集)。我和陈思成有争议的那8.5万元稿酬我也在拿到的当天就全部捐给了“免费午餐”和“大爱清尘”这两项慈善项目。

相信有兴趣看完这20集剧本的朋友会明白我与陈思成关于“北爱”版权纠纷的真相。陈思成“北爱90%以上都是我自己创作的”是不是谎言?陈思成官网管理员发动粉丝在外散布的“北爱陈思成只用了李亚玲5%的剧本,却给了她50%的稿酬”是不是恶意诬蔑?而我为什么会在得到署名权和30%的稿酬之后仍会愤怒?相信看了这20集剧本的网友自有一个客观的了解。

(需要解释的是,我只要30%的稿酬并不是说我认定我对剧本的贡献只有30%,而是因为陈思成说他给了此前帮过他的几个枪手近20%的稿酬,需要算在给我的稿酬比例中,我已不想和他计较,于是同意了,由我个人来承担了他前期的所有成本。就连这30%稿酬也有8.5万的尾款他要求我签署了放弃剧本改小说后的署名权才肯给,当我在微博愤而反击后,这8.5万他才支付,以后北爱剧本如果有衍生产品,我会按照版权法要求五五分成)

我和陈思成的纠纷其实真的与名利无关,而主要在于创作心态和创作思路的差异。

他的创作心态,是把北爱当作了由演员向编导演全才转型、一炮而红的筹码,所以想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我的创作心态,是把北爱当作了自己创作生涯中的一次成长,只要北爱能达到一个新的创作高度、开拓一个新的创作领域,我就已心满意足。

而创作心态和创作思路的差异,则导致了我们对彼此为北爱剧本的付出比例的认定差距太大。我可以忍受签约不经过我,谈稿酬领稿酬不经过我,但我不能忍受对我创作才能的否定,更不能忍受他对我曾经的真诚付出的否定!

思成尽管不得不在微博上感谢我这个合作者,但在媒体面前和公众场合以及在我本人面前,始终拒绝承认我的付出。直到昨晚,他给我打电话叫我不要公布北爱剧本时仍然很不顾事实地说,北爱是他自己创作的,他基本没用我的剧本,我沾了北爱的光,拿走了北爱最大的利益,他非常后悔找了我帮忙写剧本-----我只是静静地听,心中满是悲凉,已全然没了反驳较真的冲动。这样争论的情况在我们之间已发生太多次了,我早已累了!倦了!厌了!

想起那个吃烧饼的寓言:一个人吃下第十个烧饼后,饱了!于是他很后悔,早知道吃第十个烧饼就能饱,为啥要花钱去买前九个烧饼吃呢?

其实,我公布剧本就是为了说明真相:如果没有我的帮助,没有我在事先没有签约、没拿一分钱的情况下就仗义地写出了40多万字的剧本,北爱根本不可能面世,即便面世也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如果连这一点无可争议的事实都得不到真诚的认可(我并不认为思成出于法律顾虑给了我联合署名和一小部分稿酬我就算获得了足够的尊重和认可),则仅凭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心胸要开阔”之类的空洞说教,很难平息我的愤怒!他每一次对我气势汹汹的指责都只是在给我即将熄灭的怒火浇油!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服软不服硬的人!

之所以选在这个热潮已过的时候才来公布剧本说明真相,是因为我想避开炒作的嫌疑。

因为,真正在这个时候还有兴趣来阅读剧本、探索真相的人会是极少数。我要的只是一个公平,为的只是一口气!而不是虚假的火热的炒作!

现在时间淘去了大部分看热闹的看客,留下的才是真正关心真相的人,这才是我想要的!而有了这些真正关心真相的人的了解,于我,已足够!

看完这20集剧本的人会明白,我与陈思成的分歧在哪里:他是演员思维,偏重局部与个体角色;我是编剧思维,偏重整体与所有角色间的平衡关系;他要求情节与角色都只为他所主演的角色服务;而我要求每个角色忠于自己独有的灵魂,只为剧本整体价值服务。

比如:大家会看到我笔下的肥四,是性格饱满、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清晰的人生轨迹的,在几个朋友兄弟“争女人”的事件中是有自己的立场的,但在成片中,肥四戏份大量被删,毫无个人立场,沦为疯子的附庸,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

大家会看到,我笔下的沈冰与成片也有很大不同。

我一直认为女一号不能被动地被两个男人交来换去,她得有自己的主动意识,她必须主动参与并推进情节,而不是被动的被情节推动!她对每一个重要事件都得有自己的自主意识!

陈思成最早的设计中沈冰是一个白血病患者,后来因为白血病而昏迷。我认为这个设计太韩剧范儿,坚决反对,这个意见他采纳了,他还设计沈冰一直不知道疯子爱她,直到小猛和她分手!我认为这也不不合理,改为沈冰知道,并提醒小猛不要欠疯子太多人情,当明确知道疯子爱她后,她为了顾及小猛的感受,甚至立刻去向幼儿园园长辞职,当小猛提出分手后,以她对小猛的了解,她是明白小猛一定有苦衷的,她去找小猛面对面------这些情节,现在哪些保留了哪些被直接删掉了,大家可自行对比!我笔下的沈冰,是性格饱满,有自己强烈的是非观和价值观的人,她在小猛向自己提出分手后,有着自己本能的分析判断,也有着对小猛的同情理解和爱护,只是由于小猛已上歧途,当面向她表明了自己的取舍和态度,沈冰才会绝望、才会彻底放弃小猛,有了这样的心路历程,后来她再接受疯子爱上疯子才显得合情合理;而眼下成片中的沈冰,只因小猛打个电话提出分手,她就毫无挽留并迅速投入疯子怀抱,使这个角色饱受争议!

 大家会看到,我笔下的小猛,之所以后来会变得疯狂甚至不择手段报复疯子,是因为疯子的确事先就知道父亲要拿钱替他买爱情,也就是说这个“爱情换面包”事件中,不仅是小猛一人的错,也不是疯子父亲一人的错,疯子自己也有过错!这样后面小猛的疯狂作为才更合情合理;要说疯子和沈冰看到小猛突然提出分手,两个人都会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都会单纯地只认为是小猛自己不要沈冰了,两个人就心安理得地恋爱了,这样的情节是完全不合理的!而且损伤了沈冰和小猛的角色形象!

而肥四和吴狄对疯子“抢兄弟女人”的行为是很愤怒和不耻的,只是因为他们的“不抛弃、不放弃”,才会继续做疯子的朋友,试图尽到自己的道义;

但在创作剧本时,陈思成自我代入的角色是疯子,他不能接受所有他认为对疯子“不利”的设计,所以他把这些都改掉了,哪怕因此损伤了小猛、吴狄、肥四甚至他最爱的女人沈冰等角色也在所不惜!对这一点我是最生气又很无奈的,因为我发现他的思维太过自我,不适合做编剧!做编剧的人,必须要爱惜自己笔下的每一个人物,考虑每一个人物的价值!

包括杨紫曦(我初稿中的李蒙露)这个角色,我初稿中写了她幡然醒悟,找ANDY谈判,重新赢回了做人的尊严,后来李蒙露与伍媚、吴狄三角恋,她曾经选择退出成全伍媚和吴狄,自己去独立生活找回自我,最终伍媚因吴魏的死而放弃吴狄时,她与吴狄又走在了一起-----------这些情节大多被陈思成无情地全部删掉了!而事实上,保留这些情节,杨紫曦的角色也会更饱满更真实动人!我对杨紫曦寒冬腊月半夜三更非要破冰下水捞戒指结果丧失生育能力这样的情节是很反对的;对伍媚这样一个成熟智慧的女人,居然用些小儿科的手段对付情敌杨紫曦的设计也是很反对的;但这些意见同样不被陈思成接受!

而关于疯子人物的定位,更是我和思成最大的分歧:我认为不能把疯子写成虽然有点花心却其实很痴情的完美的高富帅!应该直视他人性中的弱点;而沈冰也不能爱上疯子,否则就沦为偶像剧的套路了,即便非要让她后来接受疯子,也不是因为她渐渐发现了疯子其实很“完美”,而是疯子真的由此事件后浪子回头,痛改前非!而她从疯子身上找到了和她的价值观其实很契合的某些“特质”,这些“特质”曾经小猛拥有,但是迷失在了这个大都市,反倒是疯子这个她曾经不屑的花花公子内心还保留着!我认为,对疯子和沈冰的刻画,应该如刻画李蒙璐(杨紫曦)的转变和石小猛的转变一样,接地气,真实地刻画他们的优缺点和个性,这样才是更深刻地描绘现实!

    我一直认为,写戏,无非是写人物的个体成长和人物之间关系的转变。给人物留下足够的成长空间和转变空间,才是好剧本。眼下成片中的疯子,表面上前面有点花心轻狂,后面却很完美痴情,似乎是一个大转变。可是却显得不够真实,不够接地气。因为并没有真实地刻画他人性中的弱点,而所谓的弱点都只是为了让他更“完美”。

    但我的这些意见都不被接受。不仅不被接受,反而因此被批评为“你没有用心,你写得很糙,只是为了应付我”,并因此被他认定为“剧本基本没法用,90%都是我自己重新创作的”---------
    后来,他甚至说我,“你完全不懂北爱,更不懂我”,但其实,他不知道,没有人比我这个合作者更懂北爱、更懂他与北爱的得失!
    思成的过份自我和自负,限制了北爱和他自己的成长!对这一点,我非常痛心!却又无可奈何!
    本来,北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经典电视剧的,但现在只是一个靠争议话题取得了巨大商业成功的“伪现实主义”大红电视剧!仅此而已!
    而他拒绝承认自己的短板,拒绝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将是他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最大的阻碍!我深以为憾!

    正因为我和他对我这一稿剧本的价值的认定差距太大,才会导致后来我和他一系列的纠纷:他始终说我的剧本写得很差根本没法用,我没有帮到他,反而是他帮到了我,我反而从北爱拿走了最大的利益,并再三说我是在为了争名夺利炒作自己,宣称什么他不怕坏新闻就怕没新闻,随我怎么闹腾----------
    这些冷酷的言论彻底否定了我的才华能力!彻底否定了我四个月四十多万字的心血付出!更彻底否定了我最初介入北爱时、只凭他一句话敬我的一杯酒、我便许下承诺并用心践诺的真诚!
    所以我后来才会彻底绝望,不惜抱着“玉石俱焚”的心态去打碎一切自己曾经亲手构筑的美好!
   我是一个较真的人,事先我会百分百真诚付出;但一旦我发现所付非人之时,我也会毫不留恋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构建的一切全部打碎!我不要虚拟的美好,宁可要真实的残酷!哪怕被众人误会为我争名夺利、甚至一开始的真诚付出也不过是城府心机,我也在所不惜!
    能懂我这种决绝心态的自然能懂;不能懂的,我亦不屑解释!

在经历了《大丫鬟》和《国色天香》的伤害之后,我曾以为《北京爱情故事》能双赢,但结果不是。因为陈思成和于正一样,都不肯真正承认我的创作才能和对他们事业起到的作用。给署名和付稿酬,只是对我这个编剧的承认的最基本方式之一,而绝非全部!

就如于正,《大丫鬟》和《国色天香》他也给了我署名,并给了我稿酬,但他在媒体面前和公众面前四处散布“李亚玲的剧本其实写得很烂,我根本没法用,是我重新写过的”--------试问,这能叫尊重和承认吗?这不是一种变相的对他人心血的掠夺吗?给了署名权和稿酬就能打人脸吗?

在对待我这个合作者上,我前三部戏的合作者于正和陈思成的做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法律层面上做到一个最底限度,让我无法诉诸法律,但在舆论层面上全部不惜践踏我的尊严来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

他们以为我会像圈里大多数遭遇相同经历的编剧一样,选择忍气吞声,维护一个彼此上的“面子”,但他们忘了我才做了不到4年编剧,却做过13年调查记者,我对真相和公平有一个近乎狂热的执着!要我忍气吞声、为了五斗米折腰,永远不可能!

总有看似客观、假装路人的粉丝指责我,说我为何合作了三部戏,与两任合作者于正、陈思成都合作不愉快?

我想说的是,很简单,因为他们都是走的“眼球聚焦快速成名路线”,我和他们合作时,他们都正在事业的上升期!而原始积累都是血腥和残忍的!

他们一个明明是想从编剧向制片人转型,一个明明是想从演员向导演转型,他们明明有稳打稳扎、与朋友双赢的路子可以走,但他们为了把步子迈得更急更大更快,都想再在编剧这个碗里分一杯羹!

想再分一杯羹其实也并非完全不可,因为他们与我合作时,我刚入行,非常弱势,也毫无经验和防人之心,只要他们给我起码的尊重,就可以做到双赢!但他们都只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都只求把眼下的每一步利益最大化!

于是,他们在保留自己该有的奶酪的同时,又都不约而同地动了我这个编剧盘子里的那一份奶酪!这样的情况在娱乐圈里很常见,只不过他们遇上了我这个较真的服软不服硬的编剧!所以矛盾就被公开化了!这就是我与于正、陈思成之间纠纷的本质!

但这样的情况以后不会再出现了!这都是我初入行时应缴的学费。我现在已经成长了,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了。我的第四部戏《独生子女》就是我自己挑选的资方,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而这部戏眼下正在后期制作中,本戏无大腕儿,但个个都是最符合角色的好演员,且有丁黑这样的好导演,资方又舍得花大钱在制作成本上,又有北京卫视这样的好平台,这部戏一定会将我的编剧生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客观地说,《大丫鬟》的成功离不开于正(《国色天香》我认为于正起到的弊大于利),《北京爱情故事》的成功离不开陈思成,他们的确是我成长道路上重要的伯乐!真诚感谢他们客观上对我的成长起到的帮助!真诚怀念在最初的合作中的愉快时光!

       因为转行当编剧后,最先认识的圈里人是于正,于正擅长制作民国言情戏,向我约的稿也都是民国言情戏,故我首先创作的两部剧《国色天香》和《大丫鬟》都系民国言情戏。有人据此简单地认定我只能写这种花前月下、儿女情长的言情戏,却不知我本深度调查记者出身,当了13年的一线调查记者所做的积累和拥有的20年小说创作经验,足以让我有能力创作出目前影视剧市场的绝大多数类型剧本。而我此前也曾创作过三部现代题材的长篇小说。

    《北京爱情故事》中事实上也融入了我2004年创作的都市言情小说《最后一页》中的许多经典桥段。《最后一页》早已于20051月出版,我也将该小说公布在了我的博客中,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对比,会在小说中找到许多大家在北爱中熟悉的情节和台词。

    我在《北京爱情故事》之后又创作了四十集历史大戏《铁血丹心》和30集现代家庭伦理戏《独生子女》。而眼下我正在创作一部现代都市亲情励志戏,接下来还要创作一部视角独特的谍战戏。对我来说,创作的自我突破感才是我的追求!

    网络上有关我的剧本的种种争议、攻击,以及某些无耻之徒为了炒作自己,丧心病狂地编造事实、诬蔑我抄袭并捏造许多认识我、和我交往的故事,我都不再理会。

    世界大舞台,各种戏码的上演,我都会抱着观赏的心态

我已播出的三部戏《大丫鬟》、《国色天香》及《北京爱情故事》的剧本至此都已发在网上,神马口舌之争都没有实际意义,我只将最无可争议的事实部份呈现于大众。我写的剧本是否涉嫌“抄袭”,是否写得“烂”,是否写得“不用心”,是否写得“糙”,是否“基本不能用,只用了5%”,任凭公众评说! 

 《北京爱情故事》之后,我明确了我的创作的“三不”原则:不接约稿;不接改编;不与人联合创作。我会在把剧本按照自己的独立思考完成后,注册版权后再寻找志同道合的投资方。在将成品剧本卖于资方前,我会与资方在合同中明确:资方不得擅自改动我的剧本,要改动剧本必须经过我本人书面同意,否则,本人有退还已领取的全额稿酬拿回版权的权利。

最后,还是以《大丫鬟》中的男主角萧清羽的配词(系我20年前中学时的旧作)明志:

    《鹧鸪天。咏梅》

瘦骨清颜暗携芳,生来癖爱弄轻狂。形销犹笑风无力,肌损仍嗤雪易央。

朋寂寞,友冰霜。一枝冷落十里香。重寒戏罢婆娑去,妍媸曲直任短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