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色天香》创作后记之一:一部探讨执著与反执著的戏

(2010-10-29 10:45:14)
标签:

杂谈

分类: 日记

   到昨晚,《国色天香》首播三天了,已播出前十集,而昨晚,终于咳得不那么厉害了,算是睡了一个囫囵觉,终于有精力来写点什么了。

   《国色天香》是我离开新闻圈转行做编剧后的第一部电视剧作品,只不过因最早选择的合作方系国营单位,不幸遇上去年的文化产业的改制风波,耽误了些时间,在此期间我又创作了《大丫鬟》,《大丫鬟》运作顺利,先投入拍摄并播出,《国色天香》这个名符其实的处女作倒成了我的第二部为世人所知的作品。

   但我心中最偏爱的还是《国色天香》,因为那时初入行,没有老师带,也没有看过什么有关编剧的教科书,脑子里有的只是自己对戏剧的认识,所以创作时所受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在经历了对剧本创作的格式、技巧等专业知识的艰难自学后,真正写作时却是一马平川,不足三个月就完成了初稿,这也算得上是厚积薄发吧!

    《国色天香》是2008年10月下旬开始构思创作的,距今日首播正好两年,回首这七百多个日夜,真是感慨万千。当看到当初在我脑中风起云涌的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荧屏上,当看到素不相识的观众走进我这个故事评论我这个故事,我甚至也有了《国色天香》不是一个电视剧,而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故事的错觉。

     《国色天香》是一部探讨执著与反执著的戏。我习惯于先确立一个想要表达的故事主题,再来构思具体的故事载体。这个主题的构思,最早来源于那个著名的佛学故事:人最值得珍惜的幸福,不是已经得不到和已经失去的,而是眼下能把握住的幸福,即人应该“活在当下”。

      纠结与“得不到”和“已失去”的,都是执著的人,只“活在当下”是反执著的人。我不知道执著与反执著,究竟孰是孰非,这不过是一个对人生态度的选择,有人偏爱负重而行,有人喜欢洒脱地轻装上阵,其间利弊得失滋味,如人饮水,惟心自知。

      庄浩宇这个男一号代表的就是执著与“已失去”的幸福的人;宫少华代表的是执著与“得不到”的幸福的人;而女一号沈芳菲代表的则是“活在当下”、“把握眼下能把握住”的幸福的人。本剧最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本剧所有的重大故事情节的推进,以及悲剧的产生和深化,都并非来自于人为设计的外来因素——什么天灾啦,意外啦,得白血病之类的绝症啦,巧合啦——而是来自于人性自身的弱点,来自于三种不同爱情观和人生观的人的性格与情感的本能冲撞!而这种无解的冲撞与人性与生俱来的矛盾才是深刻的,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悲剧。这也是我为坚定地认为《国色天香》超越《大丫鬟》甚至其他同类言情戏的地方。

     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认为《东京爱情故事》比《蓝色生死恋》高明的原因。东爱的悲剧的基础是人性中“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哲理,而蓝色生死恋的悲剧基础却依赖于“白血病”这个人为设计的外因。

      对于创作者来说,最厌恶被人强奸思想,强奸笔下的人物。《国色天香》的拍摄权阴差阳错到了于正手中之后,他无力改动剧情,但为了证明他的所谓“改编”,他首先把人物的名字都换掉了:

     男一号庄浩宇变成了香浩宇,我对这个变动真是深恶痛绝。因为浩宇是个顶天立地、深沉凌厉的成熟男子,姓“庄”显得有深稳男子气概,才符合这个人物的性格设定,而换成了姓“香”,则让这个男人无端多了一股脂粉气,变得中性起来,我是无力欣赏中性之美的,我笔下的男主角永远都只会是真正的男子汉,而不会有娘娘腔,娘娘腔在我的笔下只能是配角。

     女一号沈芳菲变成了苏红玉。取“芳菲”这个名字是有深刻寓意的,其名来自于白居易的名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芳菲和浩宇的爱情悲剧在于她来”迟“了,就像那“人间四月芳菲尽”,她这才“山寺桃花始盛开”-----但她这株迟开的山寺桃花,却给了绝望中的浩宇一线希望,浩宇的“春天”似乎可以重新回来了------而于正却改成了“红玉”这个颇具风尘味儿的名字,真是让我吐血内伤啊!至于死去的苏雨宁,我的剧本中取的原名是“沈清荷”,也被强行改掉了,这也罢了,谁叫我当时和他签约时还只是个刚出道的新人,没有话语权呢?我以后签约,一定要签死不许改动我剧中人物的名字,若要改动需经本人书面同意。

     我对我剧中人物的名字都是非常讲究的,不仅音要好听,字形要好看,还要能从名字的读音和字义上就能体味出几分人物本身的味道来,就如《大丫鬟》中儒雅温润的青城才子萧清羽,霸道偏执的军阀少帅方少陵,以及爱情如流云般虚幻的沈流云,终于失去初恋而不得不过上寻常婚姻家庭生活的沈流年-------每一个名字中都是自有其深意。可惜于正的文学功底有限,他不懂这些,在他眼中,改名字是他这个制片人和编审的权力之一,他要行使这些权力,却不管尽管只是一个对名字的改动,也可能损伤剧本的整体风格与质量!

     之所以会写《国色天香》,其实主要是为了写“庄浩宇”这样一个人物。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我与浩宇的性情有几分相似,尤其都是一个过于执著的人。因为太爱我的老公,我一直担心失去他,自从与他相识相恋以来,我就无时无刻不纠结在巨大的幸福感和恐惧感中。我就爱情不自禁地幻想,如果有一天我失去了他,我还可能再爱上一个男人吗?如果有另一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男人,我是不是能接受那个人?我会陷入怎样的一种纠结中去?对那个人我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和状态?这个偶而闪念间的古怪念头,在2008年的10月中下旬的某个晚上,在睡梦中——我一向在梦中都如清醒时般思维清晰,能写成段的文字和完整的故事,所以枕边常备纸笔,以待一旦醒来即可记录备忘——结合那个佛家寓言,让我构思出了《国色天香》的粗略主线:写一个执著与“已失去”的男人、一个执著与“得不到”的男人,和一个“活在当下”的女人的爱情故事!

     那晚天亮后,我用整整一天的时间写出了一万余字的大纲,又经过两次修改,《国色天香》的轮廓就清晰起来。此后我虽然改过两稿,但都只是从叙事技巧上、商业包装上对剧本做了调整,于故事于人物却都从未大动。

     说至此,顺带再次对于正有关《国色天香》对我的攻击做个澄清:

     《国色天香》我在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注册了三次版权:

     第一次是2008年11月,我以《妖瞳》为名注册了版权,那一稿的故事发生的行业背景是“烟业”;

      第二次是2009年1月,因著名作家、剧作家柳建伟先生(现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电视剧《突出重围》编剧)提醒我说“烟业”过不了审,我遂把故事的行业背景换成了“酒业”,沈清荷和沈芳菲成了品酒师,庄家和宫家成了酿酒世家,改名为《红颜有罪》,去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做了第二次版权登记;

      第三次是今年的1月份。于正在去年看过我的剧本(当时还叫《妖瞳》)后说,故事非常好,就是商业包装不好,比如故事以“酒业”为背景,可能会影响他在东南亚一些禁酒国家的发行,问我能否改个行业。他曾建议我改为“御汤”,改为“药业”,我都认为不够有特色,遂没有采纳,他也没有坚持。只是叫我将剧名改成了《替身新娘》,因为他说,电视剧的名字就得通俗易懂才好卖,尽管我不是太喜欢《替身新娘》这个片名,认为太俗,但我没有坚持。

    直到在2009年底,某女星看了这个剧本后很喜欢,说你能不能把这个行业背景置换成香水呢?美人香水多香艳啊,而且香水这个行业还没有人写过。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于是买了电影《香水》的碟来看,找感觉,最后把剧本改成了以“制香”为行业背景,女一号成了调香师,庄家和宫家成了炼香世家。男二号本来把女一号的尸体用名酒保存起来改换成了用香水保存起来------随后我把这一稿正式更名为《国色天香》,并赶在春节前去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去做了第三次登记。

     春节后的3月份,我才把剧本正式签给给于正。于正所说什么是他把我的剧本从酒业改成了香水业,完全是无耻的胡说八道,剧本的每一个字的修改都是我自己亲自完成的,试想,如果是他买下剧本后由他来改的,我又怎么可能在与他签约之前就去版权局登记了《国色天香》呢?总不至于他修改好了,却把全稿传回给我,叫我自己去登记吧?

     至于什么潘虹扮演的“宫夫人”的角色的戏份,全是他们重写的,更是无耻之极!最早于正说,要请归亚蕾来演宫少华的长辈,归亚蕾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但毕竟已上了年纪,所以我就把“宫夫人”写成了“宫太夫人”,让宫家的祖孙俩去对抗庄家的母子俩,这也是为了避免两个家族的背景设置重复。而于正后来又决定请潘虹来演,潘虹更是我喜欢的演员,从当年的《杜十娘》,我就很迷她了,真没想到还能有机会和她合作!于正说潘虹要我把这个角色改得年轻些,我说那就把宫家祖孙俩也换成母子俩吧!虽然角色的身份变了,但相关情节和台词都没有变,只是把彼此间的称呼和一些说话的情感口气做了相应调整,我当时已改好了,可是于正说,不用我再发过去了,他已通知导演调整过了,这是导演应做的案头工作,只需要替换一下称呼就行了。我也就信以为真,但没想到,于正这样做是别有用心的,这却成为了他对外宣称“《国色天香》的剧本很烂”,全靠他修改出来的证据!

    好在事实胜过雄辩,但凡看过我在网上公布的《国色天香》的剧本的人,都会知道播出的剧情就是按我的原剧本拍摄的,只不过剪掉了某些戏份而已。

     其实只要是熟悉于正作品风格的人,就能知道《国色天香》和《大丫鬟》都不可能是他的手笔。于正的作品主要是靠扒不同的经典电视剧中的经典桥段,重新组合成一个故事,而不是如我一样,是事先对一个作品从主题思想再到谋篇布局,都会有清晰的全盘的考虑。这样就导致他的作品犹如江湖把式,各种招式的堆砌,让人眼花缭乱,但却没有内力,更不要说自成一派,而情节之间的过渡很生硬,人物及人物关系没有一个合理的清晰的发展过程,初看热闹,却是越看越觉得漏洞百出、莫名其妙!

     我虽然只是半路出家,且一切全靠一边自学一边实践,几乎没看过什么编剧的专业教科书。但我理解,写剧本,尤其是电视剧本,无非是写人物的自身成长以及人物之间关系的转变。所以在创作时,为人物留下足够的成长空间、为人物间的关系变化留下充足的变数、为人物拟清命运发展轨迹、为人物的关系拟清转变转迹是创作的最大关键。

     所以我的剧本,尽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里面是有一股子“内力”且这股内力会贯穿始终逐渐加强的,人物的形象鲜明,定位准确,人物自身命发展轨迹、情感变化轨迹、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转变轨迹,都非常清晰而细腻。这和于正这个“扒桥段王”,把来自各个不同的剧、不同的人物身上的故事情节强行组合在一起的创作手法是完全不同的。

     有点累了------接下来等病再好一些,我再如《大丫鬟》时一样,对《国色天香》中的主要角色做一个系列人物解读,与喜欢《国色天香》的观众们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