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茶道的未来

(2015-05-11 19:48:06)
标签:

杂谈

2103年,刚开始操作三联生活周刊的茶之道项目,特意没有用茶道一词,就是因为觉得不一定合适。也许茶道仅适合日本?

我当年就去了日本和台湾,和大家一样,在未去之前,充满了偏见,觉得台湾的茶道都是市场营销,日本则是只重仪式,没有想到全盘错误。

先说台湾,很感谢叶放老师的介绍,我去见了廖宝秀,周渝,解致璋,何健,林柄辉诸位先生,李曙韵老师是回北京再见的,和我想象的台湾茶家很不一样,都在茶中浸淫了多年,态度谦虚,并不妄下断言,绝对不是徒具声势,没有思想的空壳人,我经过细心地滤清线索,加上大量读书研究,最后得到结论,台湾茶道的发展,是从潮汕移民台湾的老人茶起步,加上每个茶家的人文修养,最后附加了日式审美的表征而成——绝对不是大陆某些人所说的无根之木,向壁捏造,反倒是有根有叶,并且上有繁花,否则也不会成今天的局面。

很高兴地是对文章的反映,后来听廖老师向她朋友夸奖我,说只谈了两个小时,最后出来那么多东西;周渝老师也说,没想到这么好;在采访之前,三联生活周刊在台湾没有名气,老师们也不是因为我是三联的记者才见我,可是采访之后,他们对三联是很认可的,这也是我们几年一直往来的渊源。

而日本茶道也与想象不同。接触了抹茶道三家流派,也进入了不少外人少进的私人空间,最后得益于与熊仓功夫教授的交流,明白了日本茶道虽然最早受之于中国宋代禅茶,但是经过了漫长的日本式改造后,尤其是推崇寂侘美学的千利休的集大成,已经全然日本化了,和中国唐宋流传的末茶文化有关联,但是已经是自我养成了,并非外界总说的中国茶道在日本。

另一点,因为日本茶道重思想,很多动作和器物的完成,并不是徒重形式,而是希望借助这些外在去完成内在,茶道重待客,重与自然交流,重一期一会,这些思维是日本茶道的根基,如果你只看到形式,只能说,你看见得太少了。

带着这些思考,回国认真写了茶之道的第一本,遗憾地是时间紧迫,没有去到潮汕,而是同事代去了,基本上这本刊物是比较全面地介绍中日茶道现状的刊物,而且由于我们的采访得当,有大量当代茶席,器物的展现,所以有很多人买回去当教学指南,我听到的最高评价是:中国茶道的启蒙读物。

当然,因为时间紧迫,里面有不少错误,后来也刊登了更正启事。比如顾景舟先生去世时间,没想到,有一帮人就此谩骂了几年,说三联是个笑话,进而对我个人进行人身攻击,我是只看出这批人的肮脏,没有回应,现在想来,当时还是应该回应的。

更有一事,当时刊物在广州推广,有几个当地人喋喋不休,说我没有推广广东茶道,没有反映中国茶道,我当时就说,我觉得茶道的未来在中国,以中国的资源和人材之众,,说不定未来几年,我们就能看到台湾,日本的茶人到中国学习茶道,我是真心这么思考,也把这句话,放在了茶之道的导言的结尾,很期待看到中国大陆的未来蓬勃之象,毕竟,中国国土辽阔,人间卧虎藏龙卧虎藏龙,不像台日的岛屿思维。

 

后来有不少人和我谈话,总说到我不该宣扬台日,我反复解释过,说只是记录和展现,如果大陆有好的茶空间,有好的茶人,我一定不会放手,会认真采访,认真学习。2014年,我们做茶之道第二期,当时李曙韵已经来北京一年,渐成气候,我去她那边观看,很多来学习的第子非常认真;但是与此同时,外界对她和弟子们还是有非议,说是台湾茶,没意思;我和她认真交流,发现她是很谦虚的,并不局限于台茶,也不去追捧那些有利益的茶区,而是带弟子做自己的事情,唯一的问题是,学费不便宜,她自己制作的器物也不便宜,但是这是个人选择,没什么好批评,毕竟茶课堂不是菜市场。

这时候,大陆也有了一些茶空间,我开始一一走访。本来有些也是早年认识的,北京某个茶老师,是和李曙韵的弟子学茶的,早几年就在大陆上课,总是指责我推广台湾,可是这个渊源说起来真是含糊,你是人家徒孙,现在又没有创造任何新样式,拿收费贵去指责他人,这个特没意思。

另外,他们总是固守在北京,去外地茶山就是茶游,拿当地茶回来卖高价,对于茶性,如何泡好茶,包括进一步钻研茶,都缺乏兴趣,很快断绝了和这批人的来往。

然后是江浙沪。当地的一些设计师改行做了茶主人,开设了茶空间,颇有些不错的,可是细细研究下来,以倒买倒卖日本器物为主,泡茶全然不对,水温茶性都是茫然,而且扬言说,我就是做器物的,怎么不可以?当然可以,可是做茶器物不愿意了解茶,也挺没意思的。

还有自己做设计的。可是说是自己设计,基本抄袭。要么抄台湾,要么抄日本,而且偷工减料,但是吹得简直张狂,说自己是什么大师,上什么拍卖,要开连锁店之类。这种人在目前中国文化各个类别都广泛存在,其实也不新鲜——这种人,让我采访?怎么可能。

还有号称最高档的茶会所,说起来就是茶贵,茶具贵,请的设计师贵,可是连一杯最简单的茶都泡不好,谈什么茶空间?

不过是占地为王的假土豪,罢了。

就拿茶席来说,李曙韵和一些台湾茶人创造的基本样式,也在2013年我们刊物报道后极度流行,一张长茶巾,五个杯子,外加建水壶承等等,一律照搬——也是没有创造,还特别沾沾自喜,前些天有个写茶席的人在我微博上大骂台湾茶人,说台湾人不懂茶,可是,你连茶席样式都抄别人的,还谈这干吗。

更荒唐的是,这种人还写茶席指南。要知道,在中国过去,是没有茶席一说的,文人画中的茶空间有茶几,有插花,也有字画布置,就是没茶席,您那茶席100%抄袭台湾概念。

我一直期待能遇见真正的大陆茶人茶家,很失望,2014年的茶专刊,基本上这块还是空白,认真喝茶做茶的人甚少,吹牛抄袭靠此发财的人甚多,但是对于一本刊物而言,毕竟要对读者负责,不能被这些人掌握,所以我们刊物的2014版还是缺乏国内茶家的报道。

 

2015年,下定决心访大陆茶人。我们走茶山,访山泉,以我的看法,这是找茶人的真机会,城市里的茶空间十之八九抄袭,没什么可看。我去的福建,无论政和还是福鼎,都有大收获,用羊粪种茶的方守龙,收藏老茶的杨丰,都是非常努力的,也都有成为真正茶人的可能性。可惜一期刊物容量有限,这文章没有放进去。在寻泉的过程中,无论是无锡的几位朋友,还是深圳的阿诚,都属于认真喝茶,不好出名之人,我和他们在山里用泉水喝茶的过程,也成为今年采访的一大享受。

另外,我还挖掘了一些大陆认真钻研茶的人,比如云南的王迎新,一直兢兢业业习茶,我给她的题目是四季茶会,一直泡在武夷山的虎妞,对岩骨花香提出了新观点,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也是今后大陆茶行业的新方向,作为一半刊物,要是对这些视而不见,那才是错误呢。

除了这些之外,还是惯常约了周渝,林谷芳等老师写专栏。可是一经刊登,又有几位根本不看你刊物的人谩骂纷纷,说是又宣传台湾,说我巴结台湾人,说你就是个媒体的,懂个屁——简直不生气了,你们拿出点东西来让我写?你们是创造什么了?还是有什么学术成果了?不是抄袭茶席,就是倒买倒卖茶道具,我怎么宣传你们?够格批评吗?

至于我,懂与不懂茶,靠文章说话,这个道理,人人皆知。

所以,对这些人还是不予理睬。封面强李曙韵所难,要她做个更简单,更放下形式的茶席,很好,做出来了,完全突破了传统茶席,不再是旧式模样。大杯大壶,适合北方饮茶。又走在了众多人的前面,请你们接着抄袭。

这三年做茶刊,形形色色见的人多了。真正有修养,有作为的人也见了不少,不少朋友,整天去茶山,就是去寻找茶的奥秘;也包括景德镇的几位好友,一直想设计符合当代茶的茶具;杭州很多设计师,在模仿之余,渐渐有了创造。还有各种潜心学茶者,他们都是未来中国茶道的支柱。但是,蝇蝇苟苟者也不少——抄袭,倒买倒卖,装腔作势就是他们终日的姿态,我不想批评,但是还是要说一句,只靠这些,对中国茶道于是无补,只是满足了你们自己的小荷包而已。

茶桌多闲话。坐在那边使劲喝水,自然废话就多,要是这些废话是真正讨论茶,该有多好啊。我还是那句话,未来的茶道,还是在大陆,但是,只有潜心研究者,格外有天份者,才有机会,今天这些忙忙碌碌的宵小之徒,还是歇会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