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财经日报》特稿:写作与幸福的等式

(2011-01-28 23:05:53)
标签:

杂谈


我这样一个唯物主义者,自以为看透了虚无人生,其实还是被万物所扰。而那个叫幸福的小东西,相比人生的大悲剧,虽只是隔靴搔痒的小恩惠,却是心灵鸡汤式的提携。世事如烟,人生无常,若没有稍纵即逝的幸福感,便直接可绝望去死。
所谓幸福,是内心感受,往往以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我固执地认为,幸福不是外部的任何形式,它存在于内心。无论是礼物、荣誉还是金钱,不过是点燃它的幻觉。幻觉太容易消逝了,当然,也许它就像停在街道拐角的自行车,冷不丁又骑过来了。
对我来说,幸福的定义和绝大部分人一致,天伦之乐自不必说,但凡亲情和睦,必是美不胜收。
而属于我私人体验的,惟有写作带给我幸福。
写作是抵抗虚无的方式。这话我喜欢。对别的艺术形式——音乐、绘画、电影或者乡村皮影戏——同样适用。
写作依附于精神,用文字和时间来编织故事。虽然普天之下无新事,但只要你葆有好奇之心,总还有自问自答的乐趣——用想像力完成虚构,你是虚拟疆土上的国王。这是让人满足虚荣心的手艺。这里的虚荣心,不是功名利禄,仅限于书写。记得很多年前,没有电脑,写作是纯粹手工活。兼卖文具的百货店里,我去买稿子。浦东乡下,店堂里悬着空中轨道,营业员接过钱,夹在夹子里,通过一根钢丝线,手一扬,那夹子就滑到收银员那边了。那边手一扬,找零又回来了。
店里出售的500格稿纸,尺寸是今天说的A4。格子小,书写很逼仄——80年代下半叶,我住浦东,在一家化工厂翻三班,一个只读到初二上半学期,却又喜欢“写写弄弄”的半文盲,写作成了打发寂寞的野趣(也是改变命运的手段)——把稿纸填满了,寄给各个编辑部。基础太差了,那时的编辑认真,退回的稿纸上用红笔圈满了错别字和病句,让我脸红。中文自修开始了,1979年版《辞海》和浅灰色封皮的《同义词词林》,我把它们一页不拉读完了。记得也是今天这样彻骨寒冷的冬夜,工友们裹着军用大棉袄睡着了,我守着热水汀,抱着各种社科文学类书籍度过无数通宵。这是一个青工的中文系——漫长的阅读和写作伴随着甲醛和冰醋酸的味道。
通过投稿,认识了一些编辑。骑着破败的28寸永久自行车,从浦东过江,去编辑部认门。和编辑们熟络了,每次拿一摞新出版的报刊回来。编辑部有自印的300格稿子,一般是淡绿色的格子,很有点小清新,会送些给我。300格稿子写起来宽敞多了。每次去的动机之一就是要这样的稿纸。编辑部一般不多给。因为珍贵,节省着用。手写时代文稿一般都清誊一遍,我用500格写初稿,300格抄定稿。把一摞空白的稿子,写成密密麻麻的小说。圈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我必须承认,那是幸福。
后来离开工厂,在社会上谋生,杂事纠缠,我却从未有过放弃写作的念头。拥有一个灵魂伴侣多么难得,小说是人类的秘史,是个人的内心观照。你冷眼旁观,看见无数个自己。这个人类就是你自己,挑战者是自己,敌人也是你自己。没有人能帮你,是你一个人的战争。
在没有写作计划的日子里。打发一切琐碎和无聊。喝普洱。听音乐。看永远也看不完的电影。这一切,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和家人或是朋友。这当然也是幸福的,不过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惬意,或快乐。相对幸福,它们更像是容易得到的消费品。惬意是微笑着享受人生。快乐也是,嘴在笑脸上可能咧得略大一些。但它们比不上幸福,因为它们是外在的,是获得性的,而不是更深地融入。所以它们的程度比幸福稍微小一点,虽然,也是美丽人生。
现在用电脑写作,效率提高了,圆珠笔改成了键盘和鼠标。不会再“把一摞空白的稿子,写成密密麻麻的小说。”作家没有手稿当然是个缺憾,但写作本身不会因为书写工具的改变而丧失诗意,在今天这个特别冷的冬夜,写作给我带来的幸福感,依然可以抵挡那么残酷的寒冷。

此为《第一财经日报》年终特稿,发表于2011年2月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