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寿司的故事
(2005-12-23 06:48:24)
寿司,日语既写作寿司,又写作鮨(yi)、鮓(zha),这两个字在日语里都有酸的意思,因为寿司本身是有酸味的。据人类学者考证,类似寿司的做法在很早以前就产生了。是生活在中国云南、缅甸、东南亚的亚热带、热带丛林里的一些部族保存食物的方法,把蒸熟了的米饭和河鱼放在竹筒里发酵后食用。
最初日本的寿司也是把剩饭和小鱼掺起来发酵后食用的,这个方法在江户时代的早期由日本的关西地区传到了关东地区。可是如果发酵过了头会引发食物中毒,再说,等好几天才能吃上也太麻烦。到了江户中期的时候,在江户日本桥鱼市场,就出现了把米饭用醋拌匀之后捏成团,在上面加上鱼肉的做法。这就是所谓江户前的“握寿司”的产生 (日语里“握”是捏的意思)。
最初的“握寿司”不登大雅之堂,只是作为一种消闲食品在街上的大排档买,过往的行人买上以后站着吃,或边走边吃。到明治时期,街上刚刚出现在店里卖的寿司时,看到人们在店里坐着吃寿司,记者还感到很新鲜,还在报纸上报道了一番。最初捏寿司用的鱼,只是东京湾里产的一种小鱼,逐渐地又使用了白丁鱼、比目鱼、鲷鱼等肉色洁白的鱼,还有鱿鱼、章鱼、蛤、星鳗、虾蛄、虾类等。原来,寿司并不用金枪鱼作,后来即使用金枪鱼作寿司也要把脂肪多的部分去掉。
用金枪鱼作寿司据说开始在1832年。当年的2、3月间,在江户的近海常常能捕到大量的金枪鱼,可是当时人们并不吃它,捕来也卖不掉。一头百多公斤的金枪鱼只卖200文钱,鱼太大了,买来也吃不掉,只好拿去做肥料。有人看着可惜,便把它买来切成块,用酱油腌上一腌作成寿司卖,枣红色的肉,又好看、又好吃,最重要的是便宜,大家这才渐渐吃起来。当时的做法只是把金枪鱼的脂肪少的部分腌了作寿司,脂肪多的部分要么扔掉,要么加上葱作火锅吃,并不太重视。
日本战败以后,美国占领军来到了日本。美国大兵来到寿司店,操着生硬的日语向店老板提要求:“日本寿司好吃!给我来金枪鱼,脂肪多的地方最好吃”。一时间,金枪鱼身上脂肪多的部位成了最畅销的东西。鱼市场搞批发的鱼店老板们看到这个苗头,也来了个急转弯,开始出现专营金枪鱼的店。金枪鱼身上脂肪多的地方,日语叫“中トロ”(qiutoro)和“大トロ”(ootolo),“トロ”是表示将要融化的状态,这个名字是表示它们入口即化的口感。今天的金枪鱼脂肪多的部位是最高级的寿司之一,价格要比金枪鱼脂肪少的部位贵一倍甚至两倍。
这种用手捏的寿司后来传遍了日本的全国,成了寿司的主流。“江户前寿司”成了东京的名吃,用于作寿司的鱼类、贝类、蔬菜类、肉类多达上百种。又配上传送带,采用标准价格,店家在中间捏,顾客在周围吃。既别具一格,又能显示日本人的吃的文化,寿司终于登上了日本名吃的殿堂、名扬世界。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